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風物終歸載一城( 節選 )

風物終歸載一城( 節選 )

時間:2024-10-31 07:16:33

劉立宏本科畢業于魯美染織系。選擇紡織品産業領域的男性,大多具有敏感、細膩的心性。人在東北,精神不朝北,和粗犷的東北大老爺們的氣質有較大差異。劉立宏顔值高、聲線柔,善于用碎的直覺不經意地觀察他的周遭。

作為一個宅男,劉立宏的作品大多具有一種“私密性”的攝影趣味,但他這種“私”,并非一種小的趣味,不是自私的“私”,而是盡可能地發揮細碎直覺的觀察力,就像在一個來曆不明的意識上升時候的記錄,或者是沒有任何意圖和要素齊備下的巡街抓拍。沒有任何謀局社會意義的野心,也沒有決定性瞬間的建構,就是在行走觀察的間隙、意識萌動的時候,覺得有意思的時候,本能地按下快門,事後挑選出最順眼的單張。

工業城市花園-42008劉立宏攝我個人覺得,劉立宏的攝影趣味,是他對時間觀念、空間感知和心理維度的疊加。一個宅男的敏感,不是來自人的接觸和壓力,而是自己陷入一個時空狀态下的順從或抗拒,是獨處時心智模塊的處理方式。從作者對自己作品系列的命名就透露出這一點:《冬至》的時間性,《工業城市花園》的空間歸納,以及《遊移》的心理自覺。

風物的時間呈現

劉立宏在早期主要進行女性人體的拍攝。那是1990年代前後的事,劉老師找了一些體态臃腫、上了年紀的女模特拍攝,并且使用多次曝光或者後期錯位拼貼,探索呈現的可能性。

我當時疑惑的是,劉立宏老師為何拍攝體态臃腫走形的中年女性呢?如今,我也人到中年,女人對時間的敏感,往往是來自身體的變化,骨骼的松動、肌肉的松弛和别人不願停留的目光。我相信,劉立宏對時間的理解,也是一種“宅”的私下觀察,不是拿着鏡頭拍攝那些高歌猛進的物質堆砌,而是讓灰色女人體,讓女孩成為母親的身體,讓女孩奉獻給時間的身體,成為時間本身的記憶。

後來的作品《冬至》,幾乎都是在黑夜裡拍攝的。東北沈陽是一個蕭條的城市,蕭條城市的蕭瑟時刻,可以想象,劉老師拿着瑪米亞7II中畫幅相機在夜晚獨行,等着城市在夜色下的褪去,等着一些新的意識撞進來的概率,等着所熟悉的風土風物敞露着另一種形态的秘密。

工業城市花園-3.22.12008劉立宏攝城市的空間感知

我相信劉立宏對這個城市有很強的感悟。東北是中國最新一輪經濟泡沫化的受害者,原本是共和國的長子,現在則成了全國GDP的拖累。宛如一個時空的倒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前東北所具有的資源禀賦、國家重視、體制力量,現在都成了“資源的詛咒”和體制僵化的區域。

劉立宏的《工業城市花園》,柯達彩色負片的暖黃色調,勾畫出沈陽這座處于經濟衰退中的重工業城市的疏離景觀。有一張照片看起來很怪異,用陶瓷的盤盤碗碗拼接成的一條龍,像一個巨大的前衛雕塑矗立在空曠的荒野上,這個看起來像巨大昆蟲的雕塑,有觸角,有爪子,駭然張開大口似乎準備吞噬什麼。瓷器組合得非常之密集,給昆蟲造型增加了視覺聚焦。

《消失的土地》拍攝的是即将被“改造”為城市人文景觀的,在城市邊緣暫存的鄉村土地風景,拍攝者采取統一的水平線式構圖的橫幅畫面,強調這是尚未雕琢抑或破壞,比較純粹的自然景觀。大片的莊稼地貫穿于整體作品之中,使用美茲大功率閃光燈正面打光,照度可達到數米距離之遠。天地自身的淺色調,正面光的剔除陰影,鄉村常有的煙、霧,這也是另一件作者傳達空間感知的作品。

個人的心理維度

我不想拔高劉立宏的社會意識,但我強調過,一個好的藝術家,不能夠完全用文科體系的語言來描述,他可以是很“宅”的、很“私密”的,但這種藏在個人意識下的是社會呈現,會更具體更有力量,也能透露出更多樣的信息,它不妨礙也不降格這種有力的“公民影像參與”。它将一個城市的風物氣韻,用更具體的也更細碎的人格力量展示出來。我一直覺得,“宅”不意味着“窄”,而是另外一種“載”。

劉立宏坦言自己曾是一個病人,一個抑郁症患者。他開玩笑說,以後誰得了抑郁症可以來我這裡,包治。他也講述了抑郁症期間的一些痛楚和不堪。貝克行為認知(Beck’scognitivetriad)是經典的抑郁症理論。抑郁來自認知三角的負面,對自己的負面思考、對城市/社會的負面思考和對未來的負面思考。立即打斷負面思考,迎來一些活躍直覺的蘇醒,則是行為認知治療的關鍵。

我也開玩笑地說,也許攝影是他的一種行為療法,用一種走動巡街的方式、用在黑暗裡按快門的方式、用等待意識撞進來落網的方式,做了一場真正的治療。所以有了《遊移》,這有關追尋過程中強烈心理投射的作品。

工業城市花園-4.3.12008劉立宏攝

工業城市花園-4.5.22008劉立宏攝有表情的視覺屬性

和國内外常見的無表情外觀(Deadpan)的景觀攝影不同,劉立宏的作品,散發着溫情和眷戀。首先是色調方面,無表情美學注重标準的色溫呈現,如有偏色的話一般會偏冷色調,而劉立宏的彩色攝影作品有一個整體的暖色調傾向。再者是光線的方向、質感不同,無表情趣味的作品一般是在陰天散射光下拍攝,摒棄光影修辭,營造一種“客觀”的感覺。而劉立宏作品則很多選擇光質柔和的側光(包括前側光及側逆光),《冬至》與《消失的土地》則是開創性地使用大功率手持閃光燈,人造光與自然光混合照明的方式,光影呈現的多個可能給照片帶來情緒與情感的浸入。

最後,劉立宏對所拍攝景觀的态度、立場,及選擇的景物不同,無表情作品大多是故作冷靜的,具有不同程度的批判意識,攝影者将拍攝對象當作他者來看待。而劉立宏的時間觀念是私人化的,他的空間感知是生活化的,他作品的視覺屬性是有表情的。風物是他的風物,城市是他的城市,風物終歸載一城!

責任編輯/楊夢嬌

消失的土地-8.31.4劉立宏攝

消失的土地-8.45.5劉立宏攝作者簡介

劉立宏,1958年生于沈陽,1982年考入魯迅美術學院工藝系。現任魯迅美術學院教授、攝影系主任。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