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郭峪古城外景。
2古樹與古城。
3析城花開。
大析城山景區,位于中條山脈東北端、陽城縣西南部山區。這裡山巒壯美,河谷奇秀,生态原始,植被茂密,遠古文化遺存俯拾皆是。景區約1268平方公裡的面積,共分析城山、橫河古鎮、鳌背山、鳳栖湖、青蘿河、蟒河、東冶七大景片。由于時間緊迫,我們隻遊覽了析城山上的聖王坪。
析城山景區位于陽城縣原橫河、西交、楊柏三鄉交界處,方圓20公裡,主峰海拔1888米。因為山頂呈盆地狀,四周山巒如城牆環繞,有東西南北四門,故名析城山。與緊鄰的曆山相似的是,析城山山頂也是高山草甸,曆山山頂名叫舜王坪,析城山山頂則被稱為聖王坪。同為高山草甸,聖王坪雖然遠不如舜王坪、馬侖草原、荷葉坪平坦遼闊,但卻因是一片大自然惠澤的天然牧場,更因商王朝時期湯王祈雨的曆史和此地乃中華古代昆侖山的原型山體,而備受專家推崇和遊客的青睐。
娘娘池:高山草甸的眼睛
坐着朋友駕駛的“奔騰”,我們穿過駕嶺進入橫河,很快到達析城山停車場。這時,天空突然下起了初夏的第一場小雨,雨點淅淅瀝瀝敲打着雨傘,微風陣陣吹來撩撥着衣襟,遠處是水墨畫般的山色,腳下是緩緩流動的霧霭,多少年在北京沒有感受過這樣的空氣了!我們索性冒雨徒步前行,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攀爬與行進,終于在飄散的雨滴中登上了析城山。一路上的灌木林、荊秧條和馬榴花留在了身後,眼前是一片呈丘陵狀無序起伏的高山草甸,草甸上零星生長着一些樹木,墨綠色的葉片在綠茵茵的草甸中顯得格外耀眼。
原來,每年春末到初秋,都是聖王坪放牧的黃金季節,附近的村民們趕着牛羊來此放牧,直到中秋前才離去,緻使聖王坪因為載畜量過高、放牧過度而出現了草場退化、自然生态破壞的嚴重後果。原來平整的草甸被雨水沖刷成寬半米深幾十厘米的溝壑,令人觸目驚心。雖然全國乃至全球的草場退化與荒漠化日益嚴重,但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經過徹底治理,聖王坪的牧場資源真正得到了有效管理,旅遊資源得到了切實保護。如今,走上聖王坪,已經看不到一頭牲畜,滿眼是“牧草肥美,水源充足,胭花盛開”的美麗景象了。
聖王坪的中心是娘娘池和湯王廟。娘娘池位于山頂草甸的低窪處,周圍環以幾座長滿牧草的山丘,也有人稱之為湯王池。池水清澈如鏡,波瀾不驚,無論天旱還是雨澇,不漲不落,水深難測,如同海水一般幽暗,略有鹹味,池内水草叢生,魚蝦無數。據《樂史寰宇記》記載,“析城山頂有湯王池相傳成湯禱雨處”。這裡原先是一個很大的獨龍窩。自成湯來坪禱雨應靈,落下一場大雨,雨水都集于這獨龍窩,水位上漲成為一個美麗的天池湖泊。傳說當年湯王娘娘随湯王析城牧馬,常沐浴于池水,梳妝打扮于池邊,遊樂散步于池旁,湯王池成為娘娘常來常往的好去處,一來二去人們便把湯王池叫成了娘娘池。也有說這是當年湯王祈雨為拯救将被旱魔吞噬的天下蒼生而在此焚身贖罪,湯王娘娘從京城趕來相救,發現奄奄一息的湯王而痛不欲生,哭幹了眼淚而彙聚成此池水。
娘娘池面積不過千餘平方米,自古以來每年水量鮮有變化,有人猜想湖底應該是含水層甚至藏有清泉眼。這波光粼粼的娘娘池,正是聖王坪成為優良牧場的重要保證。站在山丘頂部,可以看到娘娘池基本呈圓形,而它附近的一個小池則呈月牙狀,真好似析城山的日月潭,又酷似一大一小兩隻眼睛。娘娘池附近的幾處低窪處也有少量水面,估計多為雨季積水。有些低窪處因為内澇已經鹽堿化,幹涸的地面與地面上的枯草全部泛白,與周圍綠色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不免讓人頓生憐憫之心和恻隐之情。
當然,民間傳說并非科學。科學家認為,析城山的聖王坪是一座被溶岩架空的山體。在幾千萬年前冰川還沒有移動的時候,它本來有山峰。在冰川移動的過程中,由于山體的巨大壓力和冰川移動的巨大推力,它塌陷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現實。那大大小小幾百個寸草不生、滴水不存的土窩,就是冰川移動塌陷時岩石擠壓造成的。由于岩石擠壓不緊,所以滴水不存;由于雨水經常沖涮,所以寸草難生。而娘娘池卻是由于岩石擠壓實了,沒有留一絲空隙,便有了人們看到的一池清水。但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為什麼聖王坪總是迷霧重重卻至今仍是一個謎團。民間傳說這一天天上的王母娘娘給仙女們放了假,大家便來到了人間仙境般的聖王坪娘娘池裡洗浴戲水,牛郎織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千百年來,無數有心之人都到聖王坪考證過,也隐約看見大霧彌漫的湖泊裡有東西遊動,湖水有被攪動的聲響,但卻無法證實是何種原因,這也正是析城山聖王坪的神秘之處。它是一種文化,它是一種精神,是人類與大自然共同書寫的華章。
1
21娘娘池。
2胭粉花開。
3析城秋色。
4析城山天池。
胭粉花:聖王坪上的彩衣
中午時分,雨停了。一抹陽光透過雲層照射下來,毛茸茸的草地上落滿了晶瑩的水珠,旅遊鞋和褲管全被雨水打濕我們全然不知。一簇簇胭粉花争奇鬥豔,放眼望去頓覺心曠神怡。
由于聖王坪的氣候屬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帶,所以析城山周圍植被既有副熱帶植物的種類,又有暖溫帶植物的大多物種,使得此地植物譜系極為豐富,成為山西省動植物種類、數量最多的地區。“析城喬木”成為古陽城八景之一,其中當數“胭粉花”為最。
此時的胭粉花俏麗驚目,胭紅粉白。花成簇狀,每簇怒放數百朵,爛漫于龍須草叢中。而纖細碧綠的龍須草往往生長于“漏鬥”狀窪地,因其适應濕地環境,在聖王坪娘娘池邊、“毒龍窩”周圍更是分布甚廣,構成聖王坪草甸中顯著的植物種群。一叢叢胭粉花挂着雨滴露珠,姹紫嫣紅的花瓣,青翠挺立的高莖低株,散落在綠草如茵、五彩缤紛的大草甸上,其碧如玉,其豔如虹,恰似一幅濃墨重彩的寫意畫,構圖特别,意境深遠。
然而,關于胭粉花的傳說更令人動容。一說湯王娘娘當年驚聞商湯王為祈雨以身焚燒而呼天喊地哭個不止,她的淚水流成了“娘娘池”,她臉上的胭脂和官粉被淚水沖落在地,變成了“胭粉花”;一說此花是跟随商湯帝來析城山祈雨的娘娘梳妝時被風吹散了胭脂粉,灑在地上而長出來的花種,因此,開放的花朵便含着一股淡淡的胭脂味兒。民間傳說總是賦予其虔誠神聖的内容,但獨特的胭粉花為什麼别的地方沒有,即使移植他鄉也難成活?有些人想搞個明白,就将胭粉花移栽到聖王坪山下,但無論怎麼精心侍弄,往往在幾天内便自然死亡,因此有了“胭粉花不下坪”的說法。其實想來,應是山下的環境不适宜胭粉花生長之緣故吧。
3
4湯王廟:世代祈雨的祭壇
娘娘池東側是湯王廟。一路觀賞胭粉花海,一路遐想高山平湖,不知不覺已經來到湯王廟前。
前些年來過此廟。那時廟宇破敗不堪,大殿屋頂塌陷,殿内地面上散落着一些殘缺的琉璃瓦,塑像、壁畫無一留存,主塑像位置有一塊石雕龍頭殘件,應該屬于今人放置。龍頭後的牆壁上,還挂着書有“聖王成湯”的紅布,落款日期很近……
如今再登析城山,發現湯王廟已煥然一新。祠廟巍峨雄偉,蒼勁挺拔,飛椽拱角,富麗堂皇。金黃的琉璃瓦熠熠閃光,高闊的戲門樓舒展寬廣。戲台下層門洞供人出入,二層唱戲酬神。廟内東西廂房寬敞明亮,壁畫裝飾工整流暢,人物花鳥栩栩如生;主副塑像或威嚴或慈善或肅穆或獰厲,膚色逼真形神兼備;天龍騰雲駕霧,龍頭雄健冷峻,鱗片閃閃發光。
湯王廟占地面積近1000平方米,大殿面寬五間,戲樓宏偉莊嚴,在這樣一處偏僻的山頂,其形制、規模可謂不小,作為曾經無人長期居住、管理的祭祀類祠廟,能夠保留及修繕完好如初,更屬少見。從廟内石碑記載來看,湯王廟建于北宋政和六年,也就是公元1116年,正是北宋經濟文化的最後繁榮時期,由宋徽宗下旨敕建。湯王的傳說在陽城流傳已久,後來我們在郭裕村見到了規模更為宏大的湯王廟,故推算,這座湯王廟的始建年代還可以上溯得更早。湯王廟的最後一次修繕是在清代初年,廟内留有刻着捐款人名單的石碑,足見這裡世世代代對湯王的敬仰和信服。
上世紀50年代,考古學者在距析城山15華裡的小尖山腳下,發掘出舊石器時期的火石坪。事實證明,2萬多年以前,我們人類的祖先已經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開創了人類遠古文明的先河。《二十四孝》中所講的炎帝訪舜的故事,就發生在析城山上。而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在這裡也留下了許多痕迹,比如斬龍台、毒龍窩。聖王坪上許多寸草不生、滴水不存的大大小小的土窩,傳說就是大禹治水,在聖王坪斬了一條毒龍之後,許多鬧水的毒龍害怕了,鑽入地下逃生而在聖王坪上留下的痕迹,所以人們把這些土窩叫做了“毒龍窩”。也許正是因為炎帝、舜帝、大禹都到過這裡,漫長的夏朝結束之後舉國大旱,商湯帝為救萬民于水火之中,也把此地當成了國家社稷的祈福之地,帶着滿朝文武官員行程千餘裡,登上了析城山,為萬民祈福,向蒼天祈雨。湯王是我國奴隸社會時期的部落首領,商王朝的建立者。因此,在他所走過的路上就有了駕嶺、護駕、回龍等與他此行相關的村名,就有了聖王坪上的湯帝廟、梳妝台、娘娘池等許多美麗的傳說。析城山巅之所以叫做聖王坪,是人們為了紀念商湯祈雨、造福萬民而留下的名字。3600多年前,析城山便是帝王們祭祀天地的地方,它早于秦始皇泰山封禅一千多年,以至西周時代,周穆王也曾沿着商湯帝的足迹來到這裡,并留下了一個周穆王聖王坪垂釣的故事……
商王朝的統治中心在黃河中下遊一帶。許多史書對湯王到析城山祈雨均有詳細記載,真實性仍有待考證。即便湯王沒有在陽城禱雨,但既然舜王的足迹在傳說中能夠遠達潇湘,那麼,湯王的故事流傳于商王朝中心附近的陽城也就不足為奇了。不過,湯王在陽城受到崇拜與祭祀,不是因為他作為開國之君的功勳與賢良,而是他在當地已經成為百姓祈雨的神靈。在靠天吃飯的農耕時代,也隻有保佑風調雨順的神靈才能夠得到如此長久與廣泛的尊崇。
1
2
31十八羅漢峰。
2析城山大樂嶺夢境。
3小尖山。
4-5上黨梆子《析城山》劇照。
6娘娘池。
析城山,文人墨客的世界
遊完聖王坪天色将晚。落日的餘晖将連綿起伏的群山映照得燦爛輝煌。登上南門,舉目遠望,腳踏石墩,環視四周,遙想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對析城山的朝拜和禮贊,不由得感慨萬千。
析城山及其周邊有200多個岩龛、洞穴,是舊石器時代古人類群居生活的遺址。山上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就建有商湯廟,幾千年來,在中原地區已形成了一個以析城山為中心的雩祭文化圈,形成了一個春祈秋報的祭湯習俗。析城山系的雲蒙山相傳為鬼谷子隐居授徒之處,當地有許多遺址和傳說。老雲蒙有祖師頂,頂上有祖師廟三楹。峰西屹立幾座石峰,相傳是老子為鬼谷子送來的寶塔,俗稱老子塔。鳌背峰是析城山向西南延伸的一座巨峰,隔桑園河與老雲蒙對峙,在橫河鎮東南與河南接壤處。當地民間流傳有“鳌背峰賽過天高”的諺語。遠觀其山形酷似巨鳌伏地。相傳女娲為補天而斷鳌足之後,巨鳌即伏地化作此山。鳌背峰東麓有一條峽谷,名銀河峽,峽中五彩石廣布,傳說是女娲補天煉石處……
古往今來,滄桑巨變。析城山已經形成了“龍脈之祖神話傳說、曆史與特色文化、喀斯特地質地貌、河流峽谷、森林、亞高山草甸、觀光農業、紅色旅遊等多個系列的旅遊資源。為這些上蒼留給人間的寶貴财富,曆代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不朽的詩篇。晚唐詩人李商隐曾沿青蘿河北上,被析城山美麗的景色所感,寫下了五律《北青蘿》:“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世界微塵裡,吾甯愛與憎。”李商隐在詩中描述孤崦訪僧,夕陽,孤僧,寒雲,青藤等等這些很清靜的景物,讓詩人觸景生情,抒發了内心渴望甯靜的意向。清朝康熙老師、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為析城山的博大精深而感歎,寫下了雄偉神奇的《析城山》:“河東形勝古王畿,蒲坂南來壘嶂奇。禹貢山川連砥柱,唐風宮室盡茅茨。陰埋半嶺雲車過,翠入中鋒雨腳移。極目下方千萬壑,樵村歸路客先知。”将析城山的來曆、典故、影響、地位等描述得淋漓盡緻。清朝乾隆年間樂亭知縣、滄州判吏郭兆麒贊析城山南門峰:“登陡不厭高,一峰東南峙。砥柱與王屋,環列手可指。俯視但鴻蒙,萬點暮煙紫。黃河天上來,匹練遙相似。高飙叱咤生,長劍縱橫倚。不遇黃石公,當從赤松子。”詩作大氣磅礴筆鋒灑脫,借連綿起伏的群峰抒發作者寬廣豁達的胸襟。清朝道光五年舉人、榆次教谕長子訓導張域詩誦胭粉花:“萬斛胭脂種作田,靈花開放碧峰巅。人間未許窺顔色,時有香風落九天。”浪漫主義的手法盛贊了胭粉花的高潔、珍貴、羞澀和頑強的生命力,讀來讓人賞心悅目、神清氣爽。明朝萬曆初期的政治家和财政家王國光是陽城最為著名的曆史人物之一。“國光有才智”(《明史》),辦事極為幹練,善詩工書,遊覽所至,即題詩揮毫,遺迹甚多。其遊完鳳栖湖畔的修真古洞即作詩《仙人洞》:“仙居遙在水雲西,一入青冥萬壑低。拔地石精盤虎豹,撐天華表挂虹霓。橫開錦翠光疑溜,亂踏琅玕步欲迷。隐隐蟲書環四壁,前朝猶自顯标題。”凝練的詩章、精巧的構思将修真古洞鐘乳密布、千姿百态的形象描寫得活靈活現,4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再次吟誦仍詩意盎然、備感親切……
此時,雖然夜幕降臨,但卻雨過天晴。月亮挂在頭頂,星星眨着眼睛,我們踏上歸程,帶着滿滿的收獲,揮手作别析城山。
(部分圖片由陽城縣委通訊組和陽城縣旅遊局提供)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