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李思瑾文:夏楠
選自《人與土地》
[左圖]選自《八尺門》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台灣,年少成名的阮義忠正受到當代文化潮流、存在主義、法國新小說、歐美觀念藝術以及前衛敲打樂曲的激烈影響,一心想要脫離農家子弟的生長背景,認為要現代就必須反叛傳統,不帶現實生活的人間性和泥土味——隻對自己的存在有莫大的興趣,對别人漠不關心……但是,照相機就像一面鏡子,從四十多年前拿起它的那天開始,他不禁質問自己:你看到的東西對你有什麼意義?而那時的阮義忠看到了伴随自己成長的怨恨,而自己無法在怨恨的生活方式中找到創作題材,他發現了要肯定的意義。“一直到現在我還不很清楚,自己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熬過那個拒絕土地、拒絕生活的階段。我隻知道,沒有任何單一事件能使我解開那怨忿的糾結。”他說。
随着《人與土地》《北埔》《八尺門》和《四季》等系列作品持續多年的跟進拍攝,阮義忠在人性最真誠、善良的一面中,求得了庇護。他發現,擁有這種可貴氣質的善良人們,都是那麼認命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工作,努力地生活着。他們大多是沒念過什麼書的鄉下人,一切教育來自勞動,來自土地。這令他重新敬畏的沉默與寬容的土地,不覺間使他真心擁抱曾被視為可恥包袱的成長經驗……後來每當回憶至此,阮義忠先生都會感激道:“攝影增加了我生命的寬度。”
法國聲譽卓著的攝影家尚·杜傑德先生在觀看阮義忠作品時發出感歎:“盡管文化不同,攝影借着深邃的影像告訴我們,這世上沒有疆界,隻有人。”這位對阮義忠有知遇之恩、曾深刻地影響和啟發過他的攝影前輩,也助推了阮義忠創辦了影響一代華人攝影家的中英雙語雜志《攝影家》。而這十幾二十年,其譯著及個人出版也開始對新一代攝影青年産生着影響。因緣成熟,阮義忠在大陸開始了他一城一地的工作坊。
“在數碼影像、激光輸出鋪天蓋地的當下,仍然能有教授暗房手藝的機會,深覺自己太幸運了!”在談及創辦工作坊的初衷時,阮義忠先生這麼說道。從2013年開始,阮義忠頻繁穿梭于台灣與大陸間,他在台灣及中國大陸各個城市開設工作坊,也因此他與内地學員接觸頻密。他發現,目前流行的攝影表現嚴重偏向觀念性,人文精神逐漸稀薄。這激發了他潛藏已久的想法:為華人攝影設立一個獎項。因如今觀念性、藝術性的攝影表現均享有多個獎項的激勵,而紀實攝影及長期關心某個主題的深入工作方式,卻少受關照。
[上圖]選自《失落的優雅》阮義忠RuanYizhong
1950年生于台灣被尊稱為“台灣的布列松”“中國攝影教父”。作品包括經典攝影集《人與土地》。
[此跨頁圖]選自《正方形的鄉愁》
我與攝影,早已不是喜歡與不喜歡的關系,而是我對它有信仰、有使命,希望透過攝影來傳達一些理念,但這還不足夠,我也應該在有生之年為它多盡一分力。
“我與攝影,早已不是喜歡與不喜歡的關系,而是我對它有信仰、有使命,希望透過攝影來傳達一些理念,但這還不足夠,我也應該在有生之年為它多盡一分力。”阮義忠說。他決定成立的攝影人文獎,也正是期望能對目前攝影表現失衡的狀況稍作一些平衡。
這次比賽的籌備大概花了多長時間?其間遇到過哪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獎勵人文攝影的想法始自于三年前在大陸各大城市開工作坊時。最初的想法很單純,由每班學員彼此互選出一位優秀而值得鼓勵的學員,将學費退給他當獎金,但發現效果不彰,且有料想不到的情況産生,因此做了幾屆後便不再繼續。設立獎項的工作龐大而繁瑣,目前投入幫忙的朋友與學生們都是志願者,我非常感激他們,相信大家的理想與熱情會借由這個獎項的平台燃得更旺、傳得更廣。
攝影人文獎的籌備會是2016年3月在蘇州開的,成員包括幫助我在大陸順利開工作坊的杭州都市快報攝影部主任傅擁軍、成都7788文化的何明,還有難得在公開場合亮相的攝影家呂楠、《生活》月刊的助理出版人夏楠、蘇州光影旅行的總監蔣理,以及北京佩寶公司的總經理賀珺以及其他熱心的學生們。
比賽的獎金來自哪裡呢?
兩三年來,我開設的十六班攝影工作坊有些結餘,另外便是我的作品被收藏的所得。資源有限,但用來讓攝影獎啟動應該是夠的。一切從簡,用最質樸的方式進行,未來如果能有外界贊助,便能把獎項的範圍做得大一點,讓受益的人多一點。
您對“人文精神”在攝影中體現,都有哪些評判标準?
并非紀實才叫人文,任何攝影手法,隻要表達出對生存環境的珍視、對人間事物的關懷,都是富于人文精神的。在我寫的“攝影人文獎設立宗旨”有比較詳細的交代。簡單來說,我希望得獎的作品,無論是專家或一般百姓,看到便會受到觸動,感受到影像所傳出來的生命厚度與情感溫度。
評委皆為重量級人物,您在選擇評委時有怎樣的考慮?
一座獎項的高度依賴獲獎者的作品優秀度,評審環節至為關鍵。我希望邀請在攝影界乃至于文化界有貢獻跟公信力的先生女士,衷心盼望,透過他們的專業與熱誠,那些被忽略的、被低估的将得到應有的肯定,那些被遺忘的将重現天日。于是,我的腦海浮現了一個評審的黃金組合,試着邀請,沒想到每個人都毫不猶疑地答應了。非常感謝他們!
您既是攝影家,又是攝影評論家、教育家,是如何完成這些不同領域、不同身份的轉變的?
對我來說,不做則已,要做就要用全部的生命熱誠去擁抱。做任何事我都會想方設法把它做到最好,與更多人分享。從攝影轉到評論、教育、出版,都是順着直覺和因緣,有任何能力、資源就把它們全部使出來。我是佛教徒,相信隻要懷着無私的心念做善良的事,就會得到諸佛菩薩的護佑。這是宇宙運行的規律。同一個磁場的人會自然而然地聚在一起,共同成就一些事情。
非常贊同老師說的數碼時代,人們不夠珍惜快門與緣分的觀點,但手機攝影确實已經成為更新更便捷的拍照方式,您怎麼看待手機攝影與人文關懷的關系?
我并不反對數碼或手機攝影,我的兒子阮玺就是用手機拍照,還出過影集,作品将于今年6月到8月在蘇州誠品書店展出。傳統攝影使用膠卷,每按一次快門都是成本,拿相機的人會比較謹慎、用心,全神貫注于鏡頭前的人事物。用這樣的态度拍照,手機攝影當然也能拍出好作品。工具不是問題,态度才是。
個人最近是否有在籌劃新作品?
拍照四十年,有太多的底片還沒整理、放大。對我來說,沒發表過的都算新作品。除了把已經出版過的《人與土地》《台北謠言》《失落的優雅》《正方形的鄉愁》等十個攝影主題重新放大,為七十歲出攝影全集做準備,也把辦《攝影家》雜志時周遊列國、未發表過的攝影作品一一整理、放大。已出版的有《想念亞美尼亞》和《日本,1982》,已經整理好、放大好,等待出版與展覽的有《伊斯坦布爾的呼愁》《墨西哥夢未醒》《出摩洛哥記》《歐羅巴反光》《亞細亞四城》和《法蘭西思想起》等等。我工作起來很專注,達到的效率有時連我自己都吓一跳!
阮義忠經典攝影作品集《人與土地》是阮義忠最經典的攝影集,以黑白攝影作品記錄台灣鄉土風光及少數民族的生活場景,也是攝影師對故土的深情回望。畫冊分為“成長、勞動、信仰和歸宿”四個單元。本畫冊另有陳丹青寫的序言、阮義忠的成長和創作曆程,以及《人與土地》工作日記等内容。
出版社:浙江攝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7月
定價:280.00元
阮義忠攝影人文獎截稿日期:2016年9月30日24:00(以北京時間為準)
官方征稿郵箱:
征稿要求:投稿時請注明“人文獎”字樣;文件名稱以英文或數字命名,勿以漢字命名;每組作品須提交20-40張照片(格式為jpg,2MB内,最長邊像素1500-2000);附500字内創作自述,500字内個人簡曆。
評委陣容
阮義忠
陳丹青
呂楠
布萊恩·坎貝爾
[右圖]選自《都市速寫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