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美權力轉移背景下的反戰話語傳播

中美權力轉移背景下的反戰話語傳播

時間:2024-11-06 09:50:02

《即将到來的對華戰争》是由旅居英國的澳大利亞籍導演、記者約翰·皮爾格(JohnPilger)拍攝、制作的政治題材紀錄片,2016年12月在英國電視台ITV播出,後在各種媒體得到廣泛傳播,并在中國引起關注。皮爾格不僅僅是一位擁有近60部紀錄片制作經驗的制作人,還是一位戰地調查記者,除了該片,還以導演或者調查記者身份拍攝過《烏托邦》(2014)、《看不見的戰争》(2010)、《是誰在與民主為敵》(2007)、《巴勒斯坦仍是個問題》(2003)、《一個國家的死亡:帝汶陰謀》(1994)、《局外人:肖恩·麥克布賴德》(1983)、《柬埔寨的死寂零年》(1980)、《一個遙遠的國家》(1977)、《越南:仍然是美國人的戰争》(1974)、《越南:安靜的兵變》(1970)等紀錄片。1960年代,皮爾格由澳大利亞到了倫敦投入新聞界,曾加入路透社,以報道越戰而聞名,多次獲得英國新聞獎、艾美獎等獎項,有着近50年的紀錄電影生涯,長期為英國ITV電視台工作,他的作品對西方國家的政治欺騙、種族歧視和戰争威脅等有着尖銳的批評視角,以及一貫的反戰立場。①

《即将到來的對華戰争》是皮爾格新近完成的一部紀錄片,雖然結構略顯松散,但主題明确,内容豐富,由“馬紹爾群島的秘密”“中國崛起”“示威反抗”“帝國”四個主題部分構成。在兩年中,《即将到來的對華戰争》分别拍攝了中國、韓國、日本和馬紹爾群島等多個地方的沖突和抗議,使用了大量的影像、文件等文獻素材,并且采訪了政府官員、學者、親曆者等論證一系列觀點。影片不僅介紹了由冷戰時代開啟的美國對華軍事部署,即美國圍繞亞太地區圍堵中國的軍事布局,而且挖掘出美國令人震驚的核試驗曆史。

以反核武器為中心的反戰話語

《即将到來的對華戰争》并非是僅僅圍繞“對華戰争”而展開,而是一部以反戰為主旨的紀錄片。從皮爾格以往的作品也可以看出來,導演首先是一個反戰主義者。“馬紹爾群島的秘密”部分主要是講述了美國在馬紹爾群島的核武器試驗,在這個過程中,島上居民成為了美國氫彈試驗的犧牲品,核污染摧毀了島上居民的生活,核輻射導緻大量死亡,後代受到影響,皮爾格采訪了多位核戰争試驗的受害者,展示了觸目驚心的創傷、畸形等核爆炸後遺症。美國方面還試圖對島上居民進行駭人聽聞的人體輻射試驗,研究人類如何從食物和環境中吸收輻射,島上居民“像動物一樣被對待”(解說詞),成為了人體核試驗的“豚鼠”。同時,美軍在羅納德·裡根基地實施種族隔離,周邊島嶼的貧民窟充斥着疾病、食物短缺等問題。

在開篇,皮爾格對美國針對中國的包圍、牽制等一系列軍事威脅,尤其是美軍環太平洋基地對中國呈包圍态勢,表示出了同情的态度,更多的是對可能的核戰争隐憂,尤其是目前中美之間在南海地區的沖突和分歧,包括特朗普競選宣言中對中國的看法。爆發核戰之可能使得未來戰争成為一個可怕的前景,“馬紹爾群島的秘密”以及結尾部分核武器毀滅性後果的世界末日的警醒,包含了強烈的以反核武器為中心的反戰主張。面對《即将到來的對華戰争》中渲染的類似冷戰時期的戰争氣氛,皮爾格提出“沉默的代價我們承受得了嗎?”這一珍愛和平的人不能沉默的反戰宣言。

美國霸權主義下的戰争威脅

皮爾格的反戰主張直指美國的霸權主義,認為一直從戰争中謀利的美國是和平最大的威脅。美國的霸權主義正在威脅全世界安全,反戰首要的就是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即将到來的對華戰争》中指出美國建設有4000座軍事基地,其中1000多座遍布在全球147個國家,還大量地擁有蓮花式軍事基地,即隐蔽地建在某個國家基地内部,或者幾百人的機動的小型軍事基地。面對美國對于某地沒有美國軍事基地的聲明,影片通過記者提問的方式和對比剪輯表現了代表美國官方立場的受訪者的虛僞和欺騙,比如将受訪者辯解美國在澳大利亞沒有軍事基地段落和澳大利亞的美軍基地資料段落剪輯在一起,将美國總統奧巴馬消除核威脅的演講段落和增加核武器軍費、計劃提振美國軍工業段落剪輯在一起。

在“示威反抗”部分,從馬紹爾群島到日本沖繩,再到韓國濟州島的美軍基地,都受到了當地居民的抗議和反對。在沖繩,影片描述了美國駐軍的醜聞,揭開了沖繩的核彈頭曾于1962年直指中國,并且受到了發射的指令。在濟州島,一位叫做馬正明的宗教領袖正在帶領居民反抗基地建造。但是,這些抗議都被美國當局所忽視,反而大力在東亞部署軍力,亞太地區變得更加動蕩不安。在“帝國”部分,影片再次檢讨了美國的擴張曆史和全球部署的野心,批判其軍事強權和好戰主義,以及必須把中國扼殺在亞洲的意圖。影片以解說詞的形式介紹道:整個太平洋都被美國統治着,遍布世界的美軍軍事基地是其勢力範圍,美國号稱對全球百分之二十五的領土負責,而韓國日本等國家在美國的全球霸權思想下,實際上喪失了自主權。

《即将到來的對華戰争》中的“美國軍事威脅論”,即全世界的戰争威脅正來自于美國的霸權主義,在西方主流輿論中并不多見,美國媒體對美國全球軍事擴張也“視而不見”。皮爾格以不同立場的批判性思維,揭示美國霸權主義對全世界帶來的危害,客觀上是對“中國威脅論”輿論話語體系的一種回應。

中美權力轉移背景下的“中國威脅論”

中國崛起是不容忽視的事實,而中國崛起對于世界格局的影響已成世界話題。權力轉移是指一個國家在國際權力結構中的位置的變化,通常會發生原有的主導性大國影響力減弱,而後崛起的大國地位上升,甚至獲得主導性大國地位的權力變化過程。從國際關系史的角度,大國之間的權力轉移是自然現象,無論是主導國維護現有國際秩序的國家意志,還是崛起國構建國際新秩序的國家意志都存在強弱變化,在權力轉移的進程中,都會對國際秩序産生影響。②正處于大國力量變化過程中的中美關系成為本片的焦點話題之一,美國主流社會輿論藉由太平洋區域安全問題,反複強調中國正在威脅美國國家利益,美國主導的亞太格局受到了挑戰。《即将到來的對華戰争》中,美軍全球軍事基地動畫圖顯示的是軍事基地“鉸鍊”正環繞着力量日益崛起的中國,“漫長的島鍊正是帝國的傲慢和懦弱的标志”(解說詞),影片指出了一個事實是,中國并沒有在海外設置軍事基地。皮爾格認為從“黃禍論”到排華法案,再到“中國威脅論”的長期渲染,這是美國一貫的對華冷戰思維。為了在世界行使霸權主義,具有不同的文化基因和意識形态的正在崛起的中國,成了美國最好的假想敵,成為其擴充軍備和巨額軍費的合理借口。

在“中國崛起”部分,皮爾格提出了自身對中國崛起的看法,一方面梳理了20世紀美國社會對中國認知的基調,分析了美國對共産主義的敵視和對中國崛起的恐懼,并且回顧美國早年對中國的鴉片貿易,以及美國資本家“虛僞、肮髒”的發家史,揭露出羅斯福總統的祖先是依靠對華賣鴉片發财的,多處段落揭示了美國曆史上的掠奪性和侵略性。另一方面,常見地對中國的政體改革、階級分化、貧富差距和性别平等社會議題進行讨論,褒貶皆有。影片批評了西方媒體對中國的膚淺認識和有意誤解,“隻去看BBC、CNN和《經濟學人》雜志是永遠不可能了解中國的”(解說詞),皮爾格認為中國一直在變化,反對一貫對中國的刻闆印象。

整體而言,《即将到來的對華戰争》并非是一部僅僅關注中美之間的軍事關系的紀錄片,而是客觀描述了美國的全球霸權主義擴張和軍事部署的戰争威脅,其中包括了美國通過太平洋軍事基地“島鍊”牽制中國的事實,并揭露美國一段不為人所熟知的馬紹爾群島反人類核試驗曆史。《即将到來的對華戰争》顯示出了皮爾格紀錄片從1970年代以來就确立的反戰反核反霸權的一貫主旨,尤其是對美國霸權主義戰争威脅的揭露與西方主流媒體論調相左,而顯示出批判性。

從國際輿論傳播的角度,《即将到來的對華戰争》與持續不斷地抨擊中國的西方主流媒體不同,其中的觀點在西方文化圈的傳播,有利于中國的外部發展環境建設。皮爾格的和平意願與中國和平發展的外交主張也是一緻的。對于中國觀衆而言,有助于認識美國在全球所實施的軍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理解當前中國在國際戰略格局中面臨的生存、安全和發展的處境。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紀錄片的我國主流意識形态話語體系構建與傳播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号:15BXW026)

「注釋」①http://johnpilger/biography

②韓召穎、袁偉華:《權力轉移、國家意志與國際秩序變遷——對七月危機的考察》,《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第12期。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