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淺析對外報道中文化背景的添加

淺析對外報道中文化背景的添加

時間:2024-11-06 09:51:02

從事對外報道的記者要寫好一篇外國讀者能理解甚至喜聞樂見的新聞,僅僅熟練運用對方母語還遠遠不夠,如果不注意語言背後的深層次文化差異,我們的新聞報道很可能因為文化背景的缺失而導緻“詞不達意”。因此,适時補充添加文化背景材料,對于中外傳播文化交流非常有必要。本文試圖通過對外新聞傳播中文化背景的添加來管窺文化與傳播的密切關系。

一、對外新聞傳播語境中的文化背景

具體說來,在中國新聞對外報道中常見的需要添加的文化背景有以下幾種。

1.中國傳統節日

東西方文化差異導緻西方受衆難以理解中國一些耳熟能詳的文化符号。要知道,并不是所有外國人都是中國通,都對中國傳統節日有所了解,而了解中國節日習俗及其特點的外國受衆就更少,所以在采寫稿件時不能隻是翻譯,想當然地認為作者理解了,讀者就會理解,對中國特有的文化名詞要做必要的補充解釋。

以春節為例。中國大量的稿件都要提到這個節日,其中就包括西方非常關注的中國經濟方面的稿件。如何補充這方面的背景要因稿件主題而異。比如:新華社在2016年1月31日編發的英文稿件《中國南方雨雪天氣将困擾返鄉過節旅客》中,有一段提到:長達40天的春運于一周前開始。學生、農民工和其他乘客登上火車、汽車、公交和飛機回家過春節——或者說是于2016年2月8日開始的一個農曆新年。其中添加的背景文字雖然寥寥數語,但恰如其分地說明了春節标志着中國農曆新年将于陽曆2月8日開始,這樣,即便不理解文化背景的西方受衆也可以自己暗暗地把春節與西方的新年進行比較,衡量其重要性。這樣稿件才不會使對中國文化一無所知的讀者出現理解上的文化障礙,以達到言傳而意達的實際傳播效果。

不僅如此,即便同一個背景,在不同的稿件中添加時也需要有所側重、有所區别。比如,同樣是春節的背景,在同一天播發的另一篇稿件《中國春節前一周兩市解禁股市值達305億元》中,同一個文化背景添加的側重點就有所不同。這篇稿件寫道:中國春節前的最後一周,周一至周五,滬深兩市将迎來27家公司34.4億股股票解禁上市。這是春節假期前最後一個交易周,假期将于2月7日開始。這裡的背景添加側重假期本身,主要是為了告訴讀者,春節假期即将來臨,假期内股票交易暫停。所以,背景添加選擇側重了假期開始時間,而不是像上一條一樣突出春節這個節日意味着大家按照文化傳統會踏上歸途回家過新年。

2.大政方針政策

有一些中國的大政方針政策,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戶籍政策等,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但是,如果不是專門做過功課,許多西方受衆并不能自然而然地理解,在涉及這樣的政策時,往往需要簡單的解釋。

比如,新華社在2016年1月26日播發的英文通稿《習近平強調合理規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文中就提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體内容為:合理規劃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這項改革目的在于提高生産,實現發展以人為先。為解決諸如産能過剩等問題,中國政府引進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它緻力于提供高質量的商品和服務,并降低生産成本。

此稿中,作者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和簡要特點用一段背景交代出來之後,讀者大緻就可以了解這項改革是着力改善供給,削減過剩産能,因為無效産能不是群衆所需的。為了滿足人民标準日益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必須通過供給高品質産品和服務來滿足市場需求。

諸如此類的術語還有很多,包括中國的戶口政策、“三個代表”等都需要在新聞成稿時及時添加背景材料,滿足受衆閱讀需求。

3.度量衡标準

有些度量衡标準,中外不一,為便于西方受衆理解,需要加以轉換。但是,有些中外文化中都存在的名稱一緻的概念,其内涵是不是一回事也要仔細研究,視具體情況,适時添加背景。

比如:“森林”的概念。當處理到森林覆蓋率之類的稿件時,較真的外國改稿人甚至想詳細地了解中國的森林的概念是怎樣的。“獨木不成林”,但究竟多大片的樹木、多大密度才能成為森林呢?讀者希望知道中國的标準。

新華社在一篇題為《中國的森林覆蓋率目标提前完成》的英文稿件中提到:

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在2008年末已達到20.36%,提前兩年完成了到2010年覆蓋率達到20%的目标,國家林業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中國,森林是指由喬木樹種構成,郁閉度0.2以上(含0.2)的林地或冠幅寬度10米以上的林帶。

這樣的背景,往往會因為想當然而被忽略。其實它也考驗着對外新聞記者和編輯的功底。

4.宗教、種族文化

這類背景如果不添加,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衆可能不理解,但是,添加時如果不注意充分尊重對方文化,則容易引起國際糾紛,甚至引發惡性事件,造成被動。

随着“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中東、阿拉伯許多國家都積極響應,習近平主席也于2016年1月下旬分别訪問了沙特、埃及和伊朗。在處理此類稿件時需要格外注意:中東和阿拉伯國家是不同的概念,與世界地理上講的大洲的概念也不一樣。埃及雖然地處北非,但傳統上它是中東國家。這個大家可能都知曉。但是,有一個對許多人來說是文化盲點的地方也許會出錯,即:伊朗并不是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國家是指本國居民以阿拉伯族人為主構成,以阿拉伯語為主要語言。伊朗主要民族由波斯族人構成,占居民總人口近七成,居民以操波斯語為主。波斯語是官方語言。雖然伊朗不是阿拉伯國家,但是,伊朗屬于中東國家。

在處理此類稿件時,千萬不能将中東國家和阿拉伯國家混淆,不能顧此失彼,不然容易鬧“國際笑話”。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的和諧共處需要相互尊重,在對外傳播時,更需要注意把握正确的文化和民族觀念,在添加背景時,不出差錯,不給西方挑撥民族矛盾的借口。

二、文化背景添加的注意事項

1.背景文字要精煉,不可“喧賓奪主”

文化背景雖然重要,可以使西方受衆閱讀順暢,甚至增加新聞的知識性、趣味性,但是畢竟此類背景文字一般并不是新聞點本身,添加時要注意控制篇幅,點到為止,恰到好處,不要使“文化背景”喧賓奪主,影響動态新聞的傳遞。

2.國際視野,專業表達

對外傳播在本質上講是跨文化的,是來自不同文化群體的人們信息交換的過程。異質文化的交流,難免會産生碰撞乃至交鋒,面對對外傳播中的文化沖突,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主張持一種文化相對主義的科學态度,反對相互歧視、以自我文化為中心,他說:“首先要承認文化間的差異并尊重這種差異,然後才能從不同方面充分交流。”這就需要傳播者具備國際視野。

同時,在一種文化中編碼的信息必須在另一種文化中被解碼才能進行傳播,因此對外傳播必須考慮受衆的文化背景和思維習慣,進行“專業表達”。所謂“專業表達”,并不是沒有立場的表達,而是在站穩我方立場前提下采取對方更容易接受的表達方式。趙啟正認為,對外傳播應該做到“中國立場,國際表達”,“要維護中國的利益,把準确的中國實際告訴外國人,同時還要用他們習慣的表達方式……以我們的思維方式去說英語、日語、法語,隻是機械的語言翻譯,并不能完好地讓外國人理解中國的聲音……需要的是通過‘文化的翻譯’,來表達中國立場、中國觀點,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

3.利用新技術,注重互動

随着新技術如移動通訊的發展,新媒體的興起,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方興未艾,參與國際話語權的競争,向世界展示一個文明、開放、進步的中國,需要我們技術與互動并重。互動既包括同行間的對話,又包含針對負面報道的回應;當然也包含與受衆及用戶的互動,而在對外新聞稿件中,文化背景的添加無疑是這種互動的一種具體體現。

責編:吳奇志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