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電影市場中的進口片不再是美國好萊塢一家獨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創作的電影正在大量進入中國市場。2014年,中國與韓國、俄羅斯和印度簽署了電影合作協議,三個國家的影視節目制作人可以互鑒藝術創意、互利技術、互惠資金并共同開拓市場資源,這些國家的影視作品也能以更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2015年5月,中印合作的電影《大唐玄奘》、《功夫瑜伽》和《大鬧天竺》正式啟動;《天将雄師》、《一代宗師》、《狼圖騰》、《夜莺》等優秀中國影片也在印度發行①。2017上海國際電影節收到了來自106個國家和地區的2528部影片,其中“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以及它們申報的影片數量都接近半數,20多部優秀影片被推薦進入了“一帶一路”展映單元,讓廣大觀衆在觀影中感受多元文化的精彩②。如今,中國電影市場的多元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國産電影、中外合拍片、好萊塢大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口片在巨大的中國電影市場正輪番播映,大有“我方唱罷你登場”的氣勢。
2017年5月,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市場赢得了票房和口碑。票房收入累計超過12.95億元,豆瓣評分高達9.3分,強勢碾壓了同期上映的好萊塢大片《銀河護衛隊2》和《異星覺醒》,并保持票房冠軍達半個月之久。對于“一帶一路”語境下票房與口碑雙豐收的《摔跤吧!爸爸》,其成功之處值得中國影人學習和借鑒。
一、尋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人民的“普适主題”
《摔跤吧!爸爸》的選題是該片獲得成功的首要原因。該片的主題是成長,這既是一個有些落魄的中年父親的成長,也是一個努力擺脫傳統印度婦女命運、不屈抗争的女兒的成長。對于“一帶一路”沿線的大部分國家而言,經濟尚未跻身世界強國,性别歧視也時有存在,底層小人物,尤其是女性為家人、為生活努力拼搏的角色塑造很容易激起觀衆的心理投射和共鳴。該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由印度知名男星阿米爾·汗飾演的父親馬哈維亞,年輕時他曾是一名前途無量的摔跤運動員,可惜沒能為國家赢得金牌就黯然退出了職業生涯,這也是他畢生的憾事。因此,他期待能有個兒子來子承父業,可卻連生了兩個女兒。不過,兩個女兒繼承了他的摔跤天賦,馬哈維亞意識到女性也可以昂首挺胸地站在領獎台上為國争光。劇情充滿熱血且不失幽默,競技情節扣人心弦,讓觀衆看後心潮澎湃。片中,女兒吉塔第一次上賽場,要從四個男孩中挑選一個進行比賽,即使是最瘦弱的男孩,吉塔也不是他的對手,可吉塔卻挑選了最強壯的男孩。影片對這段搏擊場景的展現真實而緊張,一開始男孩對吉塔不屑一顧,發現她的實力後開始小心應對,吉塔也如猛虎一般奮力拼搏。觀衆的心情從一開始的輕松看戲到後來的緊張投入,并情不自禁地為吉塔呐喊加油。雖然吉塔最後輸了比賽,但是爸爸告訴她,她已經戰勝了恐懼。此時,父親也在女兒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身影,父女倆的命運與精神在賽場上重疊交織,也打動了觀衆的心。勵志成為觀衆最大的共鳴:爸爸不能每次都出來救你,你要靠自己;面對質疑和嘲笑,你要做的就是奔跑;能力可以被突破,但信念永遠不能丢棄。觀衆能夠從劇中的主人公聯想到自己,從個人命運看到人類的命運走向,這樣的主題往往能夠超越國界,被廣大受衆所接受。片中,女兒的金牌是國家實力、國家榮譽的象征和為國争光的情結體現。作為印度第一位女性摔跤手和金牌獲得者,吉塔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書寫了家族的曆史,也向世界展示了印度人民的精神節氣,就如中國觀衆對精武門、李小龍等主題的功夫影片會自然而然地産生情結一樣。
二、保留濃郁的本國電影特色
在跨文化傳播中,如何把握好民族性和世界性之間的度,是一種智慧。《摔跤吧!爸爸》中沒有典型的印度歌舞元素,但電影配樂仍然帶有濃濃的印度風格。同時,故事本身和主題也非常具有印度本土氣息。《摔跤吧!爸爸》聚焦的是印度女性地位、男女平等這些社會問題。試想,如果吉塔是一個歐美國家的女孩,無論她的職業選擇是摔跤手還是護士,或者是選擇當個家庭主婦作為人生目标,恐怕都沒有什麼驚世駭俗的。又試想,如果影片的主線改成爸爸幫助吉塔實現當模特或是選美冠軍的理想,而不是摔跤選手,恐怕影片也就流于俗常了。影片的背景在印度,那裡重男輕女的思想仍然存在,女性受暴力侵害的案例近年也屢見報道。選擇兩個女孩作為電影主角,對當下的印度女性來說,吉塔和巴比塔具有重要的榜樣意義。影片中的父親突破藩籬,固然是想讓女兒獲得金牌,為自己圓夢,但也是建立在發現女兒摔跤天分的基礎上;同時,女兒為改變自己年紀輕輕就要嫁人的命運而奮力拼搏抗争,擺脫了無休止的家務和世俗的偏見,因此也踏上了更廣闊的舞台。影片映射的不僅是印度的兩性平等問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是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女性仍然處于第二性地位。現代社會即使已經移風易俗,但職場上的性别歧視尚未完全消亡,女性仍不可避免地與家庭、孩子聯系在一起,而不是職場上的精英形象。因此,《摔跤吧!爸爸》中的女兒形象打破了地域傳統觀念的限制,令女性觀衆感同身受。誠如片中父親馬哈維亞所說的那樣:“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獨享勝利,有幾百萬個像她們一樣的女孩跟你一起得勝,所有被認為不如男孩的女孩們、那些被迫做繁瑣家務的女孩們、那些被嫁出去生兒育女的女孩們。明天你不僅跟澳洲選手比賽,還是跟這些輕視女子的人比賽!”因此有學者建議,華語影片在跨文化傳播時,可以考慮“普适主題”策略,即找到東方和西方文化可以産生共鳴的交叉點,來調和文化差異性,拓展西方觀衆的接受空間。③
三、關注當下的社會現實
随着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已從“世界加工廠”轉變為世界創造大國,中國對文化産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強。這裡已然成為全球電影的大票倉,是電影海外傳播的重要市場。除了國家責任、命運抗争、女性意識,影片《摔跤吧!爸爸》另一個關注點就是家庭教育和父女情,這也非常切合中國目前重視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社會現實。目前,中國七零末、八零後第一代獨生子女大都已為人父母,并接觸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他們摒棄了以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教育方法,而是轉向陪伴成長、遵從孩子内心需求等教育理念。但是,傳統中國社會的“嚴父慈母”家庭觀念仍然存在,各種教育機構、教育理念層出不窮,令國人目不暇接。《摔跤吧!爸爸》中的父女情、家庭情也讓有類似訴求的中國觀衆感同身受。身為前摔跤手的父親訓練女兒時非常嚴格,甚至是無情的。她們每天早上5點就要起床訓練,一天都不能缺席;為了方便訓練,女兒們不能穿傳統長袍,隻能身着男式短褲;父親甚至不顧女兒的苦苦哀求,剪去她們的一頭長發。但是父親的溫柔又體現在種種生活細節中,因為母親是素食主義者不接觸葷腥,不懂烹饪的父親為了保證女兒的飲食營養,笨手笨腳地按烹饪書燒制雞肉;村裡的訓練場不允許女性進入,父親便在自家農田開辟出訓練場;當女兒在學校受到教練的不公待遇時,父親來到女兒學校旁租房,親自訓練她。看到這些,也許有人會埋怨父親讓女兒背負了太多重擔。片中,女兒逃避訓練去參加小夥伴的婚禮,抱怨父親的嚴苛,一直沒說話的小新娘說:“我倒是希望能有這樣的父親,能為我的未來着想,而不是從小就隻讓我做家務和燒飯,當我一滿14歲就匆匆将我嫁給從未見過面的男人。”讓自己的女兒能夠自強自立,是天下每一位父親最樸素的心願,這也深深打動了中國觀衆。此外,該片對教師教學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一定要求老師勝過學生的,那是比賽而不是教育;好的教學方法還需要靈活運用;要努力為學習創造教學環境,持續不斷地激勵和相信學生,等等。
《摔跤吧!爸爸》通過文化編碼、轉碼,以普适共通的國家情和父女情,以立意深遠的女性成長和正确教育觀在本土乃至全球市場獲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影人加強電影合拍、電影展映、電影節交流,以及拍攝和播映技術共享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必将成為新常态,這将極大地促進沿線國家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彼此合作,有力地推動世界影視多樣文化、多樣文明的融合與發展。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保持好本民族的特色,影視對外傳播才能完成文化交流的使命。
注釋:
①劉曉希:“一帶一路”:中國電影發展的新機遇與新使命,《當代文壇》,2015年第6期。
②曹玲娟: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書寫一帶一路“光影傳奇”,《人民日報》,2017年6月26日。
③王婷:從“編碼/解碼”理論看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策略,《當代電影》,2017年第7期。
(作者單位: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責編:談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