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弛有度:從叙事至上到重視場面調度的革新
《紅海行動》能夠取得高票房,原因在于它借助了市場化的運作模式,以精湛的視聽元素包裝主旋律的精神内核。全片138分鐘的時長中,戰鬥場面達到近2小時,武戲與文戲比重的巨大落差,開創了我國主旋律電影的嶄新紀元。該片的成功驗證了意識形态的傳導不必借助冗長的對白說教,緊張刺激的戰鬥場面也不再是主旋律的“佐餐”,導演将市場内需與社會價值有機結合,奉獻出一道滿載家國情懷的視覺盛宴。
影片大體分為三個部分,分别對應着蛟龍突擊隊的三次行動—驅逐海盜、營救人質、搜剿“黃餅”,實打實的動作場景占據了大部分情節,僅在行動間隙用文戲加以過渡。導演的叙事格局看似别出機杼,實則極為合理,影片以“行動”為題,自然要呈現每次行動的全過程,而不是依靠對白去空談,回歸戰鬥場面是影片當仁不讓的核心。
據悉,《紅海行動》的拍攝成本共計5億元,其中軍事裝備投資達到2億元,全程北非實地取景、長達5個月的拍攝周期,這些要素共同築造了該片震撼人心的視覺效果,毫不遜色于好萊塢軍事大片。影片更是在鏡頭語言上苦心雕琢,以蛟龍突擊隊開赴伊維亞的情節為例,在空間狹小的巷戰中,導演使用了第一人稱的主視角進行拍攝,以此捕捉機槍手面部的細微表情。當鏡頭移向制高點的狙擊手時,又瞬間變為武器視角,緊随目标進行跟蹤式拍攝,觀衆仿佛置身于瞄準鏡之後,親身體會到了一觸即發的心理快感。慢動作同樣是該片鏡頭語言的一大亮點,每當子彈出膛、千鈞一發之際,導演便有意放慢節奏、進行環境降噪,将至關重要的瞬間無限拉長,烘托出默片般的懸念感。上一秒還是寂靜的隻留下心跳聲的畫面,下一秒便會槍聲四起、塵嚣直上,偶爾還穿插着戰後荒蕪的空鏡頭伴随着提琴低沉哀婉的旋律出現,影片正是通過一張一弛的節奏控制,緩解了觀衆對于長時間武戲的審美疲勞。該片在情節安排與場面調度上大膽創新,突破了以往主旋律電影穩紮穩打的叙事風格,為該題材的突破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二、衆志成城:從個人英雄到群像刻畫的轉變
個人英雄主義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内統治着主旋律電影中的人物塑造,在其主宰下誕生的主人公往往有着刀槍不入、以一敵百的超凡本領,直接導緻了結局的“去懸念化”,必然到來的勝利也削弱了影片的可看性。被鍍上金身的角色令觀衆倍感隔閡,更嚴重脫離了戰場危機四伏的現實,《紅海行動》則堅決摒棄這種塑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蛟龍戰隊的群像塑造,用一批血肉豐滿、情感充沛的青年軍人形象代替了以往主旋律電影所拟定的英雄人選。
片中蛟龍突擊隊的八名成員有着極為相似的造型,清一色的短寸頭、迷彩服,滿是塵土的臉上塗着便于隐蔽的油彩,導演刻意消除人物的外形差異,旨在突顯“團隊同心、其利斷金”的集體主義精神,為蛟龍戰隊的隊員們并肩戰鬥的情節埋下伏筆。隊長楊銳帶領的七名戰士各有所長,不同的職能賦予了他們獨特的性格色彩,機槍手張天德的直率、狙擊手顧順的桀骜、爆破手徐宏的毅重等,影片正是通過這種在共性中尋找個性的方式,規避了群像塑造中極易出現的“千人一面”現象。
影片着重構建了兩對人物關系,即女機槍手佟莉與石頭的朦胧愛情,以及李懂與顧順從暗自競争到生死之交的内心轉變。英雄群像的刻畫必然需要重點,兩對角色之間的情感描繪,讓觀衆更多地看到了戰鬥英雄的凡人面孔,他們在進入場面血腥的卡車時也會有不适,剪斷炸彈導線後也會渾身癱軟,正如觀察員李懂所說,即使在演習中體驗過千次萬次,危難關頭時他依然會倍感壓力。少有主旋律作品如此直白地道出角色的複雜心緒,該片所要塑造的正是實實在在的軍人形象,真實的人物便無懼于暴露弱點,片中石頭一角能夠深刻烙印在觀衆的腦海裡,最大原因便是他身上孩子氣的率真。與完美英雄相比,這個總是惦記着吃糖,會在被佟莉誇獎後毫不掩飾地大笑的英雄,才更符合當下觀衆的審美要求。片尾石頭不幸中彈,佟莉對着他遍體鱗傷的身體剝開糖紙,顫抖着将糖果塞進他嘴裡,與夏楠總是據理力争、外向的形象不同,佟莉作為隊裡唯一的女蛟龍,沉穩内斂的性格在石頭犧牲時實現了自我颠覆,淚流滿面的她讓觀衆看到了一個剛柔并濟的女性角色,堪稱影片人物塑造的一大亮點。
《紅海行動》沒有利用個人英雄主義來誇大正義,而是讓集體光輝去占領影片的情懷制高點,“一個中國人都不許傷害,一個中國僑民都不能少”,蛟龍突擊隊以協同作戰的方式與紮卡組織血戰到底,影片中他們果敢堅毅的形象同樣是中國軍人的集體縮影。
三、與時俱進:從愛國意識到國際人道主義的升華
《紅海行動》将意識形态與主流價值宣傳置于故事背景之中,着力刻畫真實戰場的殘酷性,表現蛟龍隊員們為了執行撤僑任務以身相抵、以命相搏的膽魄。其通過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讓觀衆跟随影片緊湊的叙事節奏,自行走入北非的浩瀚藍海與漠漠黃塵中,用第一人稱的視角跟随蛟龍們出生入死,從而産生了強烈的價值認同。近年來我國主旋律電影熱度大增,《湄公河行動》、《戰狼2》、《紅海行動》等佳作為該題材赢得了廣闊的市場空間與觀衆基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确立了這種意識形态宣傳的新範式,回避了刻闆的照本宣科,用影片莊嚴而寫實的質感打動了觀衆。
在影片開篇,導演主要表達的是愛國主義與主權至上原則,蛟龍突擊隊的隊長楊銳在驅逐海盜時,用一句“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完美诠釋了軍人的使命與榮光。狙擊手羅星更是為了守護領海,單刀直入追擊敵人,出發前羅星與隊長對視時彼此不約而同地豎起了大拇指,這正是蛟龍戰隊“勇者無懼,強者無敵”精神的絕佳隐喻,更裹挾着強烈的家國情懷。随着指揮部下達緊急撤僑任務,蛟龍突擊隊前往伊維亞共和國,叙事節奏也漸入佳境,上演了一系列爆破與追擊、偵察與反偵察的戰鬥場景。為了救援中國人質鄧梅,八名蛟龍隊員潛伏在恐怖組織根據地,距紮卡僅一步之遙,幾近凝固的緊張氛圍進一步強化了影片的氣勢。在戰士們與紮卡組織的殊死較量中,觀衆所收獲的遠不止震撼的視聽效果,令人熱血沸騰的燃情打鬥在無形中傳遞着中國軍人矍铄的精神力量。尤其是救出人質的瞬間,一句“中國海軍,我們帶你們回家”點燃了觀衆内心的情感爆點,軍人擔當下的國家自豪感在頃刻間噴薄而出。愛國主義的創新表達,是該片的一個重要看點,通過我國政府對海外公民人身安全的維護,彰顯了當代國際關系中的大國自信。
女記者夏楠在片中擔當着線索人物的功能,串聯起影片的前後部分,是她的堅持打動了楊銳,讓蛟龍突擊隊在營救人質後繼續潛伏,調查核原料“黃餅”的下落。此時影片的思想重心已然轉至和平主題之上,從救出唯一的中國人質到拯救盡可能多的平民、追繳極度危險的核原料,行動目的的改變是影片主旨升華的重要契機,并将情節推至高潮疊起的終極對抗。在近二十分鐘連續不斷的戰鬥場面中,坦克戰、槍戰、肉搏戰輪番上演,每次令人目不暇接的行動,其目的都是救援和保衛,片中的蛟龍勇士們從未主動挑起争端,他們利劍出鞘、乘風破浪,是為了化幹戈為玉帛、止息不必要的紛争。戰争的殘酷性是《紅海行動》所要呈現的主體内容,這不僅體現在蛟龍突擊隊戰鬥的艱難過程、兩人犧牲的悲壯結局上,更自然流露于環境背景之中。當徐宏拆除恐怖分子安裝在平民身上的炸彈時,對方在死亡恐懼面前戰栗着,絕望地哀嚎着“救救我的孩子”,再聯系得知阿布被殺後夏楠痛徹心扉的哭喊,影片通過細節的穿插串聯,于無形中诠釋出了反戰主題的内涵,讓呼籲和平成為了影片的最終主旨。
《紅海行動》無疑是國産主旋律電影中的“行動派”,其用真實戰場的血肉搏殺,讓觀衆看清了蛟龍戰士們的刀鋒所指、心之所向,在紅海怒濤與黃塵漫天之間演繹了一曲藍色軍魂的壯歌。從個人英雄主義到集體主義、從意識形态宣傳到場景再現,該片不僅預示了我國主旋律電影的發展動向,更承載了全人類無差别的和平理想,在樹立大國話語權威、迎合國人情感期許的同時,《紅海行動》更對同類題材影片提出了時代期冀—讓伸手可觸的真實成為主旋律電影的新常态。
(作者單位:赤峰學院文學院/責編:胡斌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