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謝謝了,我的家》 對文化自信的構建與傳承

《謝謝了,我的家》 對文化自信的構建與傳承

時間:2024-10-30 09:31:44

文化自信,作為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并列的一種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具有非凡的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着重強調了要堅定文化自信。然而不可忽視的是,文化自信的構建與傳承并非一蹴而就。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的《謝謝了,我的家》從樸素可感的家風文化入手,重塑家庭觀念,傳遞人間溫情,通過文化認知、文化認同以及文化自覺三個層次的推進尋根民族文化,在家庭環境中增強了文化自信,為文化自信的構建和傳承提供了可借鑒範本。

一、專注家風文化,喚起文化認知

作為社會化的人,個體的文化自信與家風文化、受教育經曆以及生活閱曆等有着密切的聯系。其中,由于個體從出生到走入社會總是帶有原生家庭的深刻烙印,“家”成了中國人文化血脈中的基因,所以耳濡目染的家風文化也就顯得尤為重要。2018年1月開播的電視節目《謝謝了,我的家》以家風為展示主體、以家族人物為承載對象,成為了央視第一檔專注于“家風文化”的文化類節目。

文化自信的構成有三大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一檔立意高遠的文化類節目,《謝謝了,我的家》在每期節目近一個小時的時長中,始終圍繞上述三類文化講述家風故事、傳遞家風文化。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些蘊涵豐富、形式多樣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不斷求索的精神脊梁,彰顯着獨特的民族标識。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但貫穿古今、影響深遠,而且對家風文化的形成至關重要。《謝謝了,我的家》在節目中邀請了孔子的第77代孫孔德墉分享孔子“詩禮傳家”的家風文化;邀請了譚孝曾、譚正岩父子倆分享七代傳承的京劇世家譚家“嚴字傳家”的家風文化;邀請了魯迅長孫周令飛分享魯迅“活出自我”的家風文化;邀請了蒙曼分享父母“書香世家”的家風文化……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不但培育和塑造了代代傳家的家風文化,也使得文化自信變得有根可尋。

革命文化是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抗擊侵略、争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等過程中實踐出的寶貴文化思想,蘊含着精忠報國的犧牲精神、自強不息的昂揚風氣、團結進取的大局意識、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但是随着和平年代的到來,大多數青年人對革命曆史和革命文化知之甚少,接觸途經極為有限。《謝謝了,我的家》及時填補了革命曆史教育的欠缺,并不乏紅色家風文化的講述。朱德的孫子朱和平通過在節目中追憶特殊的一頓飯、展示家中的記賬本、回溯爺爺交黨費的細節,展示了朱家“立德樹人、勤儉持家”的家風文化。任弼時的孫子任繼甯通過在節目中追憶爺爺奶奶從指腹為婚的舊式婚姻成長為并肩戰鬥的革命伉俪,展示了任家“相互扶持、共同進步”的家風文化。這些紅色家風文化,蘊含着忠于理想的家國情懷、遵規守紀的清廉本色、艱苦樸素的持家傳統。傳承紅色家風文化,對于改進作風、淳化民風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是文化自信增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助力。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從個人層面來說,所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價值準則也在家風文化中得到了極大的彰顯。因此在《謝謝了,我的家》節目中,我們看到了紅其拉甫的首任站長之女張旭蕾分享邊防軍人家庭“人在淚水中成長,但不能被淚水淹沒”的家風文化;看到了愛國華僑陳嘉庚之孫陳君寶分享祖父“毀家興學”的家風文化;看到了骁勇善戰的禁毒警察張分享父親“幹啥像啥”的家風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新時代為家風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使文化自信在新時期有了更紮實的基石。

文化自信的前提,首先是對文化進行充分的認知。當家風文化如此具體生動地在節目中呈現出來時,文化認知就被喚起。所謂“認知”,是人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系統,在受到外界刺激的過程中對事物形成綜合立體的認識。《謝謝了,我的家》把家族成員邀請到節目現場,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述和潸然淚下的情感表達,使觀衆可視可感地了解到了不同的家風故事。在家族成員講述之餘,節目組安排的畫師還會在現場根據講述故事中的某個情節,繪出生動的“家風畫”,藝術化地把家風故事進行再次傳遞,喚起了觀衆對于文化的認知和重視。

二、倚重電視語言,強化文化認同

《謝謝了,我的家》在12期的節目中,一共邀請了54位嘉賓。其中,既有取得重大成就、做出突出貢獻的大家或者他們的後代,在文化藝術界影響廣泛的大衆名人,也有平凡中閃耀着人性光輝的普通人。因此在節目中,觀衆有幸飽覽了風采不同的家風文化:華人神探李昌钰分享母親“幹幹淨淨做人”的家風文化;90後畫家西茜分享父親“甘為清貧、不改初衷”的家風文化……這些或喜或悲、或質樸或溫情的家風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個體。

在家風文化的凝聚過程中,祖輩間的代代傳承至關重要,傳承則意味着對家風文化的認同和發揚。這也正是《謝謝了,我的家》的節目宗旨所在。為了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節目組在電視語言的呈現上進行了精心設計,使觀衆在每期節目的觀看過程中,都能對家風文化的理解從認知轉化為認同。

《謝謝了,我的家》以訪談作為節目的基本形态,通過長角沙發、家庭照片、暖黃光線的設置,令演播室現場散發着“家中客廳”般溫暖放松的氣息。主持人敬一丹一改主持新聞節目時的理性敏銳,在節目中融入了溫婉性情和感性語言,以其強大的共情能力成為了一位引人訴說的聆聽者。

在叙事結構上,節目采用闆塊化的結構思路,每一段15分鐘左右家風故事的講述構成了單獨的一個闆塊,在四到五個闆塊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整期節目輕巧明快的叙述風格。“開啟時光的記憶瓶”和“在時光瓶裡留下對後代的寄語”作為每一段家風故事講述中的一前一後環節,為家族成員暢通了回溯先輩、勉勵後輩的通道。

《謝謝了,我的家》在風格上化繁為簡,一對沙發、一個貫穿過去與未來的時光瓶、一塊清晰顯示着家規家訓的LED大屏幕,演播室現場極簡的造型風格和精巧的形式設計,襯托出了對家風文化内涵的觀照,讓電視機前的觀衆感同身受。通過多樣化的電視語言,家風文化不僅被觀衆認知,更是在心理上和情感上得到了認同。

三、找準節目定位,樹立文化自覺

與《中國詩詞大會》、《漢字英雄》等文化類節目不同,《謝謝了,我的家》的播出機構是既對内也對外的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其秉承的一貫宗旨是:“傳承中華文明,服務全球華人”。該頻道作為全球華人的話語平台和全球華語媒體的展示平台,決定了《謝謝了,我的家》不能隻着眼于國内受衆市場,而應該放眼全球,打造成一檔海内外全球華人家庭的家風文化傳承節目。不論身處何地、漂泊何方,家風文化總會以潤物細無聲式的浸潤,滋養着家族成員和所有觀衆的心田,使中華兒女在家風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增強文化自信。

當然,文化自信并非是對自身文化的盲目崇拜,而是在充分理解自身文化的基礎上,對他文化進行吸收和借鑒,并堅定自身文化的主流意識,建立文化自覺,對中華文化的曆史、現在和未來做全面、客觀的分析和認識。在《謝謝了,我的家》裡,節目并不止步于對家風文化的傳承,而是更看重在傳承基礎上的發揚與創新。因此當家族成員分享了家風故事後,觀衆總能在他們對後代的寄語中,體會到家風文化在代代傳承中不斷被容納進新的要義和精神。經過了對文化從認知到認同再到自覺的全過程,文化自信才會有底氣。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文化是每個家庭的靈魂,不僅為個體追求幸福、發掘潛能提供了堅實的精神支撐,而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指引着民族走向未來。《謝謝了,我的家》沒有宣教的意味,隻想讓人在回望過去、思念家人的時候,想起這一句“謝謝了,我的家”。其間傳遞的勉勵之意、感恩之情,從每個小家庭的家風文化中延伸出去,這便是整個國家的文化自信。

(作者單位:山西傳媒學院/責編:胡斌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