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了,我的家》如何成功将“家風”二字破題,如何将傳統民族文化精神寄于嘉賓講述的故事中,本文将用“5W”模式,即“傳播者是誰”“傳播内容是什麼”“通過什麼樣的渠道傳播”“傳播受衆又是誰”,以及“引起了什麼樣的傳播效果”這五方面來分析該檔節目受歡迎的原因。
一、傳播者:精選的嘉賓和專業的主持人
《謝謝了,我的家》自播出以來,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整個節目沒有刻意煽情和拔高,而是從小處入手,通過嘉賓講故事的方式将優秀家風質樸地表達出來,使觀衆明白這些嘉賓是受何種家風氛圍的影響,從而實現自己人生價值,并傳承偉大民族精神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内容本身吸引人之外,精挑細選的嘉賓以及與節目風格高度契合的優秀主持人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謝謝了,我的家》節目組在第一季節目中從100多位候選人中精選了54位嘉賓來講述家風故事。在這54位嘉賓中,有不同行業、不同身份背景及港澳台和海外華人代表。嘉賓大緻可分為四類:第一類嘉賓是名人之後,如節目組邀請了朱德、汪曾祺、豐子恺、陳嘉庚、徐志摩、齊白石、錢學森、任弼時等名人後代來講述他們的家風故事。這些名人都是中國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們家族有着什麼樣的家風是神秘且吸引人的,選擇他們的後代來講述他們家族的故事,無疑是最真實的也是最動人的。第二類嘉賓是在各行各業有一定影響力的傑出人物。如節目組邀請了青年鋼琴家吳純、主持人倪萍、排球運動員趙蕊蕊、設計師範石鐘、外交官沙祖康、演員蔣小涵等來講述他們的家風故事。通過這些嘉賓動情的講述,使觀衆明白沒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任何人成功的背後往往都有一個支持他的偉大家庭和優良的家風傳承。除了這些傑出人物外,節目組還邀請了素人嘉賓,如熊貓奶爸牟長雨、優秀警察張、自強不息的殘疾人劉大銘、故宮鐘表修複師王津等。這些普通人身上都帶有最平實的情感,但卻閃耀着道德的力量,給觀衆帶來深刻的感悟。節目組邀請的最後一類嘉賓是港澳台地區和海外華人代表。中文國際頻道面向廣大海内外華人觀衆,選擇這些人物做嘉賓,既展現了節目的全球視野,也表明了全球華人有一個共同的民族、共同的家。如節目組邀請了台灣律師高秉涵、香港歌唱家蘇芮、美籍華人神探李昌钰、數學家丘成桐等,通過他們動情講述家風故事,使觀衆感受到無論身在何處,華夏民族精神一脈相承、同根同源。
一檔節目往往根據節目定位來挑選合适的主持人,而主持人的風格也會影響到節目的收視率。《謝謝了,我的家》是一檔文化類節目,與其他節目相比,文化類節目對主持人的要求較高。節目組之所以選擇敬一丹做主持人,是因為她穩健、知性、親切、樸實的台風與這檔節目風格高度契合。有着豐富主持經驗的她,對《謝謝了,我的家》這檔節目的理解、認知、把控力都十分到位。敬一丹認為“家風”這個詞是個抽象的概念,它不會成為一個家庭的常用詞,但是每個小家都有自己的獨家故事,有家的獨特規矩,這才是值得關注的。在節目裡,她使所有嘉賓都回歸到家的背景,這就使觀衆能理解一個人為什麼會成為現在的樣子,家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從而以小見大,成功為“家風”二字破題。在她對節目十足的把控力下,整個節目處于一種平和的狀态,在與她真誠的對話中,嘉賓們能放下包袱,動情地講述家風故事。可以說,這檔節目的成功,與敬一丹的個人主持魅力是分不開的。
二、傳播内容:以家為出發點,體現對家風精神的傳承
1.精準的節目表達
文化類節目的“高冷”格調與生俱來,家風問題也是老生常談的舊話題,如何引起觀衆心靈的共鳴,是節目組面臨的挑戰之一。《謝謝了,我的家》節目力求将每位嘉賓還原到生活中的狀态去講述家的故事,不刻意說教,也不制造淚點,更不刻意拔高,嘉賓隻需要真誠地講述家事,做到接地氣即可。
來到《謝謝了,我的家》的每一位嘉賓在節目錄制過程中,講起家族人物故事時,都懷揣熱情與虔誠,不忘初心,令觀衆動容。如,神探李昌钰博士在談及母親時數次哽咽,他說在母親那兒,他永遠是小孩子,母親從早到晚不斷告訴他,待人要好,做事要認真,雖然沒有錢,但也要幹幹淨淨;主持人倪萍在現場回憶了姥姥語錄,她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是與姥姥傳承的善良、平和、寬容、幽默的家風分不開的。總之,節目以講故事的方式入手,以細節為切入點,使優秀家風表現得淋漓盡緻。每一位嘉賓真情實感的講述,都形成了巨大的磁場,使觀衆感悟到中華民族優秀家風源于生活、尊重生活,且能指引生活,是傳統而厚重的。
2.獨特而巧妙的節目編排
《謝謝了,我的家》節目舞台樸素大方,風格上删繁就簡,但節目的許多微小細節卻彰顯了人情味和厚重感,與訪談内容相得益彰,融為一體。
首先,簡潔而溫馨的舞台設計。在一千多平米的演播室裡,一個“時光瓶”,一對簡單的沙發,一方“家風博物館”,以及一張張溫馨的家庭合影,是節目的全部場景。這樣的設計樸實無華卻卓爾不凡,為訪談營造了輕松自在的環境,嘉賓在此展開記憶中的家風往事,讓觀衆沉浸在家的深層文化氛圍裡。
其次,巧妙的時光瓶、家風博物館及家風畫的設計。在節目一開始,主持人問:“打開時光瓶,對你影響最深刻的一句話是什麼?”有關家的小故事便由此展開,每位嘉賓講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話,這句話往往非常質樸,卻将家的味道原原本本地還原。在訪談過程中,一張張溫馨的家庭合影出現在節目的布景裡,填補着觀衆對嘉賓所描述畫面的想象力。結合嘉賓講述的生活場景,插畫師現場作出一幅充滿溫情的家風畫,使嘉賓最美好的記憶得以升華。當訪談結束時,主持人請嘉賓移步到象征收藏了家庭曆史的家風博物館前,将他對家人的寄語留在時光瓶裡。“時光瓶”的創新化表達,不僅僅是儀式,它使情感的表達有了一個更體面的載體,符合年輕人的審美标準。
最後,節目組還穿插了“說出你的愛”素人表白環節。這種大衆化的叙事方式不僅使感恩走進觀衆心裡,萌生出對家的感激之情,而且照應了節目組以“謝謝”為主線編排節目的出發點。
三、傳播渠道:兩微一端,多渠道互動
在《謝謝了,我的家》創作之初,主創人員就提出要把節目打造成一場中華民族的集體議程。家風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當下浮躁的語境下,此類節目極易陷入被動,打不開市場。《謝謝了,我的家》吸取了同類節目的經驗教訓,尋求更多的融合機會,進行跨頻道及多個終端的節目推介,以互聯網時代風靡的“微博、微信、短視頻”等幾大碎片化的信息消費渠道為主戰場,增強其社交屬性,讓廣大受衆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節目,長尾效應明顯。數據顯示,《謝謝了,我的家》在家風類節目中收視率穩居第一。在微信上《謝謝了,我的家》的公衆号得到粉絲的積極評論;在微博上,有關“謝謝了,我的家”的相關主話題閱讀量已上億;節目組還運用短視頻的形式,配合頗具網絡感的标題來進行傳播。同時,《謝謝了,我的家》節目組還嘗試了其他的内容分發形式,如在喜馬拉雅FM上推出同步音頻節目,也取得了不錯的收聽率。
四、傳播受衆:具有同根同源家風文化基因的華夏兒女
《謝謝了,我的家》是一檔面向全球華人的家風傳承節目,在中文國際頻道播出,不僅符合頻道“高品質”“高立意”的定位,而且與該頻道面向海内外華人、華僑的受衆定位相一緻。此次中文國際頻道深耕于“新聞+文化”的特色定位,堅守“傳播華夏文化,服務全球華人”的頻道宗旨,以“家風”“家教”“家訓”的“家”為出發點,通過以小見大又飽含深意的解讀,喚起海内外華人的情感共鳴,成功為中國家風代言。節目自開播以來,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觀衆的熱線電話,有的觀衆想通過節目傳達對家人的感激之情,還有觀衆希望有機會登上節目舞台和觀衆分享自己家的故事。可見,《謝謝了,我的家》喚起了觀衆對家的回歸與渴望,使家風文化得以傳承。
五、傳播效果:彰顯了中華優秀家風文化
《謝謝了,我的家》之所以能取得好的傳播效果,不僅來源于精準的節目定位,更是因為它承擔起家風文化傳承的責任。央視作為國家電視台,要承擔起傳承優秀文化的重任,引領時代潮流,傳播正能量,做時代的排頭兵。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優良的家風世代相傳,最終彙成一個民族的脊梁。《謝謝了,我的家》不僅為國内市場上大型家風傳承類節目的創作打開了缺口,同時以春風化雨的方式傳遞了華夏民族優良家風,開拓了文化綜藝類節目的新格局,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總之,《謝謝了,我的家》這檔節目将清正樸實的家風與簡潔大方的節目風格融為一體,通過聚焦家風、重塑家風、傳承家風,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很好地滲透到節目當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作出了貢獻。
本文為2017年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運城學院中文系/責編: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