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藏學學者陳慶英對"西藏"一詞的來曆.."/>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漢文“西藏”一詞的來曆

漢文“西藏”一詞的來曆

時間:2024-10-29 07:49:59


    著名藏學學者陳慶英對"西藏"一詞的來曆進行研究考證說,今天漢文中的“西藏”(藏文為“bodljong”)一詞,是指西藏自治區(藏文為“bod-rangskyong-ljong”),簡稱為西藏。對于這一名詞的來曆,則可追述到1300年前。

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興起,統一青藏高原大部,所以唐代漢文典籍用“吐蕃”來稱呼吐蕃王朝,同時也指吐蕃王朝所占有的地域,有時還指吐蕃王朝的各部落。作為族稱,“吐蕃”是藏文中吐蕃王朝的自稱“bod”的對應詞。元朝統一藏族地區後,将藏族地區歸入“西域”的範圍,元朝總稱西域各族為西蕃(或寫作西番),藏族被看做是西蕃之一,所以有時又稱藏族地區為“西蕃”,有時又異寫為“西番”,這是地名上第一次在稱呼藏族的“蕃”字前,加上表示方位的“西”字,是後來出現“西藏”一詞的第一步,但是“西藏”并不是從“西蕃”或“西番”演變來的。

明朝對藏族地區基本上承襲元朝舊制。明末清初,衛拉特蒙古固始汗聯合藏傳佛教格魯派統治青藏高原,因此清朝興起時,是通過固始汗與藏族地區建立關系的。蒙古語稱藏族為土伯特,并稱安多一帶藏族為唐古特。清朝早期的文獻稱藏族為“圖白忒”或“唐古特”,清順治帝時稱藏巴汗為“圖白忒部落藏巴汗”,稱達賴喇嘛為“圖白忒部落達賴喇嘛”,這裡的“圖白忒”即源于蒙古語的“土伯特”,而蒙古語的“土伯特”又源于“吐蕃”,即源于藏族的自稱“bod”。到康熙帝時,清朝與藏族地區的關系進一步加深,清朝逐步了解到藏族地區各個部分在政治、社會、民族等方面存在許多差異,各部分的名稱也不相同。除繼續用“圖白忒”統稱藏族地區外,清朝将達賴喇嘛、班禅喇嘛所居之地沿用藏族的習慣稱為“烏思藏”、“衛藏”,後來又由“衛藏”一詞演變為“西藏”。

至于清朝為什麼在沿用“圖白忒”、“土伯特”、“烏思藏”、“衛藏”等詞之後,又造“西藏”一詞來指“衛藏”地區,陳慶英老師指出,“圖白忒”用作地名時泛指青藏高原,不适合用來專指衛藏地區,而“衛藏”中的“衛”字,與明清時代軍政機構中“衛、所”的“衛”字相同,也不宜用作某個地區的專名。藏文“衛藏”中的“衛”字恰與滿文中的“西方、西方的”(wargi)一詞讀音相近,且衛藏地區又處在中國的西南部分,因此可能是“衛藏”一詞先在滿文中譯為“wargidzang”,即“西方的藏”,再從滿文譯成漢文,即是現今常用的“西藏”一詞。今查《滿漢大辭典》中,“西藏”一詞的滿文是“wargits’ang”,而“西城”一詞的滿文是“wargihecen”,意為“西邊的城”;“西域”一詞的滿文是“wargiba”,意為“西面的地方”。

由此推測,是清朝的滿族君臣把“烏思藏”理解為“西面的藏”,稱之為“wargidzang”,翻譯成漢文時譯作“西藏”,這樣才出現了漢文的“西藏”這個地理名詞。(本文節選自《燕京學報》1999年第六期)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