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IDG資本合夥人,曾主導對宜信、Ripple、Coinbase、百分點、挖财等公司的投資)
移動社區一定有投資價值,它的場景垂直,情景personal(更加針對個人偏好)。雖然目前來講沒有找到好的營利模式——普遍看到的都是往電商發展或者廣告模式——但它具有典型的移動場景和需求,隻要這兩點在,一定會發展出好的營利模式。
在矽谷,我們并沒有看到很多類似國内的這種移動社區應用,沒有看到特别大的趨勢。我覺得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文化不同——例如他們并沒有經曆過很典型的bbs階段。
3年前我們看到在矽谷很多人嘗試移動端興趣社交,如Pinterest、Instagram,但也并不是我們這種模式。
美國比較多的是類似Uber這種解決服務行業的APP,比如上門剪個頭發,功能性更強。
2.移動社區的營利模式就是電商和廣告
童士豪(紀源資本董事總經理,曾為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BVP投資的中國代表,關注中美兩國的移動與互聯網領域,投資過小米、阿裡巴巴、凡客、美麗說、一嗨租車、多盟、螞蜂窩等,美籍華人)
移動社區的未來是小衆、垂直。移動時代,某種情緒或生活的某個方面,都能被細分成移動互聯網上的一個社區,一切社交都被切碎掉。社區會變得特别好玩,未必都能上市,被大公司買的可能性會更高。
我看好整個移動互聯網的趨勢,然後再确定哪一種可以單獨做大、持續,多投的話,會比較保險。
例如垂直社區辣媽幫這種,要和電商結合才能有營利模式。移動社區,越接近電商的,營利的點會來得越快、越早,未來的空間也會比較大。
知乎這種我也看好。當時我在啟明的時候曾提議投它,他們的成長速度讓我們蠻驚訝的。營利對于他們來說還稍微早一點,但廣告模式在知乎也能看到,最起碼,走谷歌模式還是有機會的。
廣告模式在移動互聯網機會很大。第一,市場大;第二,用戶的黏度比PC時代更高,用戶随時、随地都在看,花在看廣告的時間會比PC互聯網時代更多。
3.專注細分需求的社區一定有未來
劉峰(華興資本分析師,長期研究社交、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創業項目)
最近圍繞着二次元、AB站的讨論異常火爆,大家也都在關心“彈幕”是否隻是一個一時好玩的事情。比如臉萌,或者更早的魔漫相機,再過一陣也會在移動互聯網的大浪潮裡面沉下去,因為總會有新的工具出現,而且用戶會接受更好玩的工具。
大家在談nice的2000萬美金融資,都在搜這次融資背後的神秘基金VY和新興起的HCapital,為什麼這麼高估值投了一個拍照片曬自己的軟件。還有今年再早一些的大姨嗎、美柚等APP。很多人都在想為什麼上述公司都這麼火?
主要原因是它們的形态是社區,每一個用戶最終不是以此為一個工具來使用這個産品的。移動端時代到了,人們在移動端的時間花費已經超過了PC。在移動端多入口的今天,做得好的産品可以更快地抵達用戶,但是很難再單純依靠流量模式去變現,因為獲取一個手機用戶的成本要高于獲取PC用戶,這就要求創業公司一定要通過提升單客戶價值來變現。而這個挖掘單客戶價值的方式,很重要的一個形态就是“社區”。
最近炒得比較熱的一本書叫《Grouped》,作者PaulAdams,裡面有一個觀點:如果要想在今天的社交互聯網時代取得成功,需要理解用戶是如何被社交網絡影響的,更重要的是理解為什麼去關注那些小的連接緊密的群體,而不是太有影響力的個人。專注于一類細分人群的需求,通過社區的形态把他們聚集起來,這樣的産品用戶的粘性和純度是非常高的,反過來,因為同好聚集起來的人群,也更加容易有變現的模式。
今天要想在移動端做出一個巨頭無法觸及的上億用戶的社區産品,一定是從垂直的路徑切入。AB站是從二次元文化的用戶切入的,最開始通過對喜歡次主流動漫的用戶的聚合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小衆社區。nice起初定位的細分人群是潮人,“曬”成了這個産品的标簽,也慢慢延伸成生活方式的分享社區。大姨嗎、美柚更是從女性生理期管理角度切入,形成了非常垂直的女性社區。
用戶的需求是分散的,未來會有更多的細分社區逐漸成長起來,像MarkZarkburg(Facebook創始人)所說,在移動端,人們抵達需求要求更快,更精準,所以一個大的Facebook會逐漸變成一個個小的細分的社交産品的組合。
所以就不難理解Instagram、Snapchat、WhatsApp等移動端的崛起。在中國,一批初創的企業逐漸發展、并且得到VC的支持,比如專注足球愛好者的“懂球帝”、專注紅酒交流的“Dr.Wine”、專注于朋友或達人美食點評的社區“飯本”。
如果能夠牢牢抓住細分人群的興趣,滿足他們的核心需求,移動社區就有機會對用戶價值深入挖掘,每一個領域都有可能産生手握數千萬用戶但是變現能力不弱于數億PC用戶的垂直社區。
今天的移動社區也許還沒到開始做收入,但是對于商業模式的探索已經開始了:無論是遊戲、電商還是O2O,都在探索中。我非常看好移動社區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