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生活中處處有新聞,就看你是否淬煉出一雙敏銳的“新聞眼”。在随意交談中、在街談巷議中、在餐館就餐時、在外出旅遊中、在回家的路上……都可能發現重要的新聞。
比如,海口自開展“雙創”以來,成績斐然。街道幹淨了、道路變寬了、綠化更好了、市民講文明講衛生的覺悟提高了。這些都是常規性的新聞選題,按套路出拳。但有些記者卻能從一個被“雙創”掉的路邊小販那裡發現新聞。在海口港務局港西小區裡,曾經有一個擺賣油炸串串的小攤子,一個存在了20多年的攤子,每天隻在下午四點以後營業,衛生幹淨,味道一如既往,這個存續了20多年的小攤子,不但承載了一個家庭的生計,也承載了周邊市民的共同記憶,但現在被“雙創”的衛生整治給抹掉了,這不能不說讓很多周邊的市民覺得遺憾。該報道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影響頗大,也引起了海口市委書記孫新陽的重視,孫書記誠摯回信緻謝,同時對解決該問題做了批示。
接到批示後的第二天上午,海口市“雙創”工作指揮部負責人了解許國盛一家生活艱苦的情況後,采取了三項幫扶措施,将其納入低保戶進行扶助,在港豐市場改造後給其安排攤位,并送去了5000元慰問金。同時,海口市“雙創”工作指揮部還舉一反三,按照疏堵結合的原則,将開發第一批100個公益性崗位,優先錄用占道經營人員及其家庭成員上崗,解決其就業難題,為“雙創”工作服務。
這一系列的正能量新聞報道的起源隻是街邊一個不起眼的小攤子,所以,練就一雙敏銳“新聞眼”的記者才能從一些被人忽視的小事中發掘出好新聞。
那麼該如何淬煉一雙敏銳的“新聞眼”呢?
一、要走出去,在社會生活中去感受去磨練去領悟
社會生活看似平常,但也是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作為一名記者,就要善于發現并捕捉生活中的新的細小的變化。貧困學子上學難,是每年高考過後許多媒體争相報道的主題,如何在此類新聞原有的主題和角度上突破創新呢?2006年是中央決定開展東西扶貧協作工作十周年,也是甯波市與貴州對口幫扶十周年之際,舉辦了“甬黔攜手、萬人助學”活動,許多甯波市民慷慨解囊,紛紛認助貴州的貧困學子,為他們雪中送炭。甯波電視台的記者敏銳地用攝像機捕捉到了不少動人的場景,制作了新聞《甯波萬餘市民争“搶”貴州貧困學子》。這條新聞不僅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中播出,還獲得第十七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自新聞界啟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以來,許多優秀的新聞作品都具有一個鮮明的特征,就是“帶着泥土味,充滿草根香”。透過這些優秀的新聞作品,一個個紮根在基層,行走在路上的記者身影清晰可見。比如,甘肅衛視《甘肅新聞》獲得2013年度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作品《21張火車票—敦煌全程找主人》,就是記者在莫高窟遊客服務中心采訪時,無意之中發現的一條新聞線索,并在第一時間獲得了基本情況,層層推進、深入采訪,最終找到了火車票的失主。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位記者經過多年積累的新聞敏感度,就不會及時地捕捉到這條信息的新聞價值。
比如,我們走在街上,經常會被塞進幾張各種藥品或免費檢測的廣告傳單。有些記者覺得這是一篇很好的新聞,并通過體驗式采訪寫成了《免費檢測—葫蘆裡賣的是啥藥》、《保健品市場—霧裡看花怎分辨》、《藥市隐患:處方藥的“非處方”賣》等醫藥、保健品市場的系列調查,警示市民不要輕易上當。由此可見,記者要時刻有找新聞的意識,增強新聞敏感性。
二、要用心觀察,缜密思考,善于多角度地思考問題
新華社記者在采訪海南坐擁全國“菜籃子”卻吃着“高價菜”現象時,通過層層剖析和深入挖掘,發現海南的蔬菜大棚常年閑置,每年政府投入巨額補貼資金的背後,地方官員、不法分子騙取套取大棚補貼資金的新聞真相,據此他們采寫了新聞《大棚補貼去哪兒了》,并獲得了2014年度海南省新聞獎二等獎。
對待事情,若改變思考的角度,就能發揮其更豐富的意義。海南廣播電視總台海口記者站采寫的新聞《記者走基層—夜巡紅樹林》就是最好的佐證。記者本是跟随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夜晚巡查非法電魚、打鳥等違法活動,但那次并沒有發現周邊漁民的違法活動,記者立刻換了一個角度思考,沒有情況不就正好說明周邊漁民的環保意識提高了嗎?于是,記者以紅樹林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為主題,寫了呼籲大家呵護海南自然環境的報道。
三、要擦亮眼睛發現真金
新鮮的信息不一定就是好的新聞。西方新聞界曾有一種說法:新聞就是射中了繃得最緊的社會之弦。這句話道出了新聞的内涵所在,即新聞不但是生活中“新”的東西,而且還應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有價值的新聞事實總是在特例中蘊含着普遍的社會意義,一個優秀的記者總會去尋求事實背後所蘊含的價值。比如,山民靠開采、加工、銷售石材緻富原本無可厚非,但他們開采的不是普通山上的石頭,而是風景旅遊區山上的石頭。記者從這件事裡發現了發展經濟的短期效應與長期效益的問題,采寫了這種開采會破壞當地的風景、子孫後代會罵我們的報道。
記者想練就慧眼,就要學會在新聞事實中準确地發現有用信息,要有較強的辨别能力,找準新聞點,避免嘩衆取寵。比如,僅為了證明“熊的嗅覺敏感,分辨東西能力強”,犯罪嫌疑人劉海洋将強腐蝕性的硫酸潑向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則新聞震驚了世界。在有關劉海洋事件的報道中,很多媒體都把焦點集中在了“大學生”、“清華學生”、“清華大學”上。沒錯,劉海洋的身份是大學生,從新華社等媒體的報道看,傷害動物園熊的事件完全由他一個人所為,但怎麼在有些媒體上就變成了“大學生”?一位清華大學教授氣憤地說,有的媒體怎麼連“大學生”這個集合名詞都不懂!劉海洋是大學生,但他代表不了大學生,更何況大學生并不等于劉海洋。而對同一件事,有的媒體則表現冷靜,會從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觀、價值取向等方面對這件事進行客觀分析,引導人們關注學生的思想教育。
四、要練就敏銳的“新聞眼”,須苦練内功
“新聞眼”是關于新聞敏感的一個形象比喻,它要求記者除了具有獨特的觀察事物的能力之外,還要具有發現問題、反映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練就這樣的“新聞眼”,必須苦練以下“内功”。
1.把握大局。培養敏銳的新聞視覺要善于把握大局、了解大勢。首先,要培養全局意識,具備宏觀的大局視野。這就要求記者在平時工作生活中,多關心國家和世界大事,了解國際國内形勢,用“世界眼光”看問題,實現對新聞事件的客觀、準确把握。其次,要博學善學。通過學習來獲取新知識,武裝頭腦,為做好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因為知識面越廣,對事件本質的認知越準确、客觀,把握大局的能力才會越純熟。再次,要有政治敏感。培養政治敏感是把握大局的核心,衡量一名記者是否優秀,就是要看他是否懂政治。新聞行業是高危行業,受衆面廣、影響力大,如果記者不懂政治,為了追求新聞所謂的轟動效應,誇大或捏造事實,将會産生不良影響。
2.善于總結。培養一雙敏銳的“新聞眼”,還包括在工作實踐中勤于總結經驗,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慢慢睜開“新聞眼”。首先,要正視錯誤。失敗是成功之母,不僅要學習前輩成功的經驗,更要知道前輩挫折、失敗的曲折緣由。将失敗中總結的經驗為我所用,少走彎路。其次,要勤于寫作。隻有勤學苦練,多動手、多練筆,才能慢慢總結出心得,寫作水平才能逐步提高。最後,要深入基層。新聞工作者要經常深入到各個工作現場,用心去發現平時生活中所看不到的,親身去感受和了解現實生活,才能總結出基層群衆的幸福甜美、辛酸苦辣。通過長期的總結來積累經驗、提高能力,睜開“新聞眼”,挖掘出深刻、鮮活、有價值的新聞故事。
3.新聞敏感。新聞敏感是記者必須具備的職業素質,主要表現為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中,能夠以銳利而敏捷的觀察力,對新聞事件作出全面準确的評斷。做到新聞敏感,首先要學會從普通中尋找差異。當前存在一種普遍現象:當記者參加各類活動時,大部分活動主辦方都已形成新聞通稿等成熟的文字材料,有些記者一字不改、原文刊發。新聞稿沒有亮點、沒有差異,雖然方便了記者發稿,但也“磨平”了記者的新聞欲望,緻使新聞敏感性下降。優秀的記者能從普通的新聞事件中找出差異,通過放大差異,平衡普通,達到一個理想的宣傳效果。其次,是嘗試從差異中找亮點。具體來說,求差異的新聞事件就事件本身來說極具新聞傳播要素。差異中找亮點的核心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通過對新聞事件的深入分析、解讀,把其核心寫深、寫透,寫出亮點,這樣的宣傳必将有意想不到效果。
曆數那些獲得新聞獎的記者,除了具有深厚的知識功底、開闊的胸襟、寬廣的視野、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以及紮實的工作作風之外,還經常深入生活,多走多看多聽,才淬煉出一雙敏銳的“新聞眼”,及時捕捉到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新聞。
(作者單位:海南廣播電視總台/責編:丁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