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李百曉
由羅燦然執導,馬少骅、關曉彤領銜主演的電視劇《搭錯車》,于2016年1月11日在山東衛視播出。該劇改編自台灣同名電影《搭錯車》,由山東衛視、鳳儀傳媒、鳳凰傳奇影業及東陽福添影視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演繹了啞父佟林與孤女阿美之間的親情故事,打造了一部人間大愛的審美盛宴。
一、設置“真愛”主題,引領時代審美風尚
電視劇《搭錯車》是一部藝術性與思想性兼備的精品之作。首先,該劇的人物設置張力十足。收廢品的啞父與音樂學院高材生的養女,使得劇中人物身份設置沖突強烈,具有很強的戲劇張力。其次,劇中設置的重要矛盾沖突事件,是電視劇叙事藝術的精妙之作。如,啞父佟林為了撫養小美而與未婚妻鳳霞分手;小美受傷,佟林為給她支付高額手術費向鳳霞借錢;佟林絕食逼迫小美參加音樂學院的藝考;小美終于學有所成,想回報父親的時候,佟林卻得了癌症等等。再次,該劇作故事飽滿,人物關系設置始終圍繞“真愛”展開。如佟林與老田之間相處幾十年,相互幫助的友情;佟林與鳳霞之間相戀幾十年,在遇到困難時相互扶持的愛情,以及田光明、小美、房浩之間親如兄妹的親情。優秀的文藝作品不僅要滿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還要發揮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精神力量的作用。也就是說,既要注重“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也要注重“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電視劇《搭錯車》立足于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積極表現了人間至真大愛的真感情,于藝術創作中凝練了藝術的審美内涵,提高了欣賞品位,提升了藝術作品的精神内涵與思想表達的境界。正如啞父佟林的扮演者馬少骅認為,《搭錯車》這部劇有兩個字很珍貴,就是—真愛,夫妻之間的真愛、父女之間的真愛、朋友之間的真愛、鄰裡之間的真愛、兄妹之間的真愛。
二、塑造“養心”形象,傳播中國好故事
山東電視劇作為山東省文化藝術的新名片,于創作中始終注意積極弘揚山東優秀的地域文化,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仲呈祥先生針對當下文化與藝術的創作與發展問題,提出了非常經典的“十六字理論”,即“文化化人、藝術養心、重在引領、貴在自覺”,精辟地指明了文化藝術發展要正确處理好“化人”與“化錢”的關系、“養眼”與“養心”的關系、“引領”與“迎合”的關系,為當下中國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指明了“生态化”發展的方向。電視劇《搭錯車》秉承了“化人”與“養心”的創作理念,塑造了佟林、佟美、鳳霞、老田等衆多積極健康的“養心”的屏幕形象,以他們純樸善良的高貴品格陶冶了觀衆的審美情操。《搭錯車》中的佟林是一個老實憨厚、誠實做人、勇于擔當的普通人,當他面對與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小美時,勇于犧牲小我幸福,擔當起撫養小美的責任,面對任何事情永遠都是本着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原則。這一屏幕形象,一身正氣,充滿了時代正能量,淋漓盡緻地诠釋了中國故事,表達了中國夢主題下中國好人的形象。而在塑造小美這一人物形象時,也摒除了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叙事方式,既表現了小美懂事善良的一面,也描述了她因虛榮而與養父産生沖突的一面。
三、凝練平民叙事,升華作品意蘊
藝術家通過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将藝術創作的各種素材創作成一個“有意味的形式”。國内外衆多研究者都對藝術作品的表意層次進行過積極探讨。美學大師宗白華将藝術作品劃分為直觀感相層、活躍生命層、最高靈境層這三個層次。而美學大師李澤厚也提出了藝術作品的感知層、情欲層及意味層的三層次說。對于電視劇藝術作品而言,也可以将作品劃分為感相層、意象層及意蘊層,并根據這三個層面去理解一部電視劇的意蘊。
感相層,是電視劇藝術創作者依據藝術創作的審美主旨,将藝術家的“心性”滲透到電視劇藝術創作的各種材料中,所形成的“觀念化”、“情感化”的藝術媒介。《搭錯車》中,沒有傳奇、沒有神話、沒有英雄、沒有刺激的生活模式,部分外景選在了位于皖南的世界文化遺産地黟縣拍攝,青磚白牆的徽派建築,營造了電視劇清新淡雅、樸實無華的平民化影像風格。意象層,是“藝術作品中性格、情節、人物、環境、動作、情境等組成的自然與人文交融的圖景”,是“融入藝術作品的由藝術家構制的意象體系”。劇中刻畫的佟林、小美、老田、鳳霞等藝術形象,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百姓,他們性格忠厚樸實,思想單純善良,做好事不求回報,于整體創作中表現了一種和諧、平實的電視劇意象。意蘊層,是“藝術作品結構的最深層面、最高境界”,是對藝術作品表達主題隻可意會卻難以言傳的“妙悟”、“體驗”,觸及生命深處而走向心靈境界。電視劇創作講求一定的思想性表現,以達到藝術啟迪生活的創作目的。《搭錯車》采取平民化的叙事視角,以中華民族正義、厚重的文化精神為其思想表現的主題方向,以平等的态度觀照社會風情和百态人生。
藝術需要“養心”,絕不能僅僅滿足于“養眼”的膚淺表面。電視劇《搭錯車》自覺引領創作的“養心”風尚,不媚俗、不浮躁,通過一個個典型而又平凡的屏幕形象,将飽含着深厚思想、較高價值觀的審美意蘊化入作品中,讓這些形象具備感化與提高人們精神價值觀與審美觀的功能。
(作者單位:山東女子學院/責編:倪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