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圍作品的“含金量”簡直創下了曆史新低。不少提名影片都遠未達到此前的标杆。《帕特諾》完全配不上阿爾·帕西諾可圈可點的表演;《華氏451》隻能算是以價值觀取勝;《黑鏡:卡裡斯特号》是劇集《黑鏡》中的一個單集,根本算不上電影——這一現象這兩年尤其嚴重,2016年有PBS的《神探夏洛克》,2017年有Netflix的《黑鏡》,像這種明明不能嚴格算電視電影的作品卻入圍競争,最後還拿走獎項的現象,也說明了這個獎項本身存在的問題。
其實,電視電影曾經是競争相當激烈的類别。但是從2011年開始,由于迷你劇數量太少,艾美獎将迷你劇和電視電影合并為一個獎項。或許是當時的電視藝術與科學學院沒有預料到,迷你劇其實正處在大發展的前沿,因此,2011年首次雙類合并的頒獎禮上,《唐頓莊園》就擊敗《真實電影》(CinemaVerite)和《大而不倒》(TooBigtoFail)拔得頭籌;第二年,《規則改變》(GameChange)總算在《血仇》(HatfieldsandMcCoys)和《美國恐怖故事》第一季的競争中“殺出一條血路”,最終收獲大獎。而《美國恐怖故事》則開創了如今電視圈裡最受歡迎的迷你劇形式。于是,2014年,艾美獎又再度将兩個類别分開,那時迷你劇的競争力顯然蓋過了電視電影。
當限定劇成為屏幕上的主流,電視電影便激流勇退了。這并不令人意外。如今的電視觀是内容越多越好,各大制作公司都在大量輸出,以吸引和留住訂閱用戶為最終目标,也就是說,一部哪怕總長達到八九個小時的電視電影,也不如可以留下懸念結尾,随時“續篇”的劇集更能獲利。對于限定劇來說,一旦第一季抓住觀衆,所收獲的回報也是豐厚的,前有《罪夜之奔》(TheNightOf)和《宿敵》(Feud),今年則是《梅爾羅斯》。
如今,雖然最佳電視電影已經與限定劇分開競争,但在演員、編劇和導演上依然“同場作戰”,這也說明電視電影類别下的可入圍人選的數量已經遠不如前。
但入圍名額的限制也意味着,《帕特諾》的主演阿爾·帕西諾、《華氏451》的主演邁克爾·B·喬丹和《弗林特》(Flint)的主演奎因·拉蒂法(QueenLatifah)的競争力難與限定劇演員匹敵,隻能錯過表演獎項提名。事實上,電視電影在今年的艾美獎上,隻在導演和編劇上各拿到了1項提名。
電視電影如今的境況也為如今的電影敲響了警鐘。電視電影這個概念曾經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講故事,可以反映社會問題,可以改編具有争議的文學作品,那些無法登上大銀幕,或者在傳統電視劇集中不能呈現的内容,都能以電視電影的形式展現,但這些特點如今都被限定劇“收下”。如果不是限定劇的出現,Hulu的《巨塔殺機》、Netflix的《無神》,甚至FX的《刺殺範思哲》,本來就該是電視電影的完美選題。本來要拍成限定劇的《大小謊言》(BigLittleLies),内容也和當初熱門的《叫我第一名》(HallmarkHallofFame)系列吻合。
但是,無論是制作公司還是觀衆都已經意識到,那些不适合拍成傳統劇集的故事,如果以不同的新角度來講,看起來更過瘾。制作更多内容确實在經濟收益上有利,但不能否認的是,限定劇的形式更為好看,相對而言,大部分的電視電影已經滿足不了觀衆的胃口。雖然也有像《信箋故事》這樣的佳作,但更多的是《華氏451》這種無法完美改編原作的作品。
或者,《黑鏡》的處理才是“正解”。雖然這樣的單集嚴格來說不能算一部獨立的電影,但這種就同一主題,以不同形式和内容進行演繹的“系列”電視電影,也許可以推進這類作品的前進。從《叫我第一名》到HBO的政治紀錄片,這樣的做法其實已有先例。對創作者的要求,則是要有創造性地迎合觀衆的需求。這次被提名的電視電影作品,最糟的地方其實在于并沒有多少是電視迷真正追的内容。放棄象征性意義更大的認可,也許才能刺激這個曾經最能反映社會現狀的影視體裁迎來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