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3日14時30分左右,鹽城市阜甯縣、射陽縣部分村鎮突發龍卷風冰雹特别重大災害,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财産損失。災難突襲,在鹽城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鹽城廣播電視台迅速啟動應急報道機制,權威發布抗災救災最新動态,及時傳達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親切關懷,突出報道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果斷決策、靠前指揮、科學組織,熱情讴歌抗災救災中湧現出的具有大愛情懷的先進典型和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大篇幅、大手筆、大動作對鹽城市抗災救災工作進行了多層次立體化全方位報道,發出了風雨中的最強音,起到了引導輿論、堅定信心、鼓舞士氣、穩定人心的強力作用。
一、雷厲風行快速反應
傳播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定律:首先進入人們記憶的信息具有先導性和穩定性,後來要改變這個信息,需花費7倍的功率。這個定律也表明了新聞傳播時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述災害發生後一小時内,鹽城廣播電視台迅速啟動應急宣傳工作機制。台主要領導親自挂帥“台宣傳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同時向電視、廣播、新媒體、網站、報刊及各單位(部門)做出緊急動員,全台迅速進入緊急狀态,啟動采編制播全流程應急管理機制,做到指令暢通、執行有力、監控到位、責任明确;綜合協調組、技術保障組、後勤保障組全力跟進,由宣傳應急處置領導小組統一調度,确保全台抗災救災宣傳報道工作的順利進行。
23日下午16時,災害發生後僅僅一個多小時,廣播一組記者、電視兩組記者就頂風冒雨趕赴災區,成為最早進入災區的新聞媒體人。廣播記者當晚18時即與《915晚新聞》主持人連線報道受災情況;當晚的《鹽城新聞》也及時播出相關報道。作為本地主流媒體,鹽城台第一個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關注重大災情、關心牽挂受災地區群衆的情況傳播出來,使全市、全省乃至全國人民及時了解災區的相關信息。
24日淩晨,為更加快速、全面、準确、充分地報道災情和搶險救災情況,鹽城台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帶領工作團隊出動衛星直播車趕赴災區。茫茫夜色中,暴風雨仍在肆虐,通往災區的道路還未完全暢通,随處是倒伏的大樹、散落的雜物⋯⋯但困難擋不住鹽城廣電人前行的腳步,在耗費了三倍于正常行程的時間後,他們終于到達指定位置。
為盡快開通直播信号,技術團隊随即在風雨中布點、架線、調試⋯⋯全然不顧風雨雷電随時可能帶來的危險。在直播技術團隊的努力下,24日上午9時,直播信号順利開通,鹽城台成為第一個電視直播這次抗災報道的新聞媒體。
二、融合傳播強勢發聲
在23日當晚,鹽城台即對廣播和電視各頻率、頻道的節目播出進行應急調整,從6月24日淩晨開始至6月26日晚24時,全天候并機滾動播出《6.23鹽城龍卷風冰雹特别重大災害72小時直播特别節目》。根據報道的戰略要求,全台電視、廣播、網站、報紙、智慧鹽城APP、移動電視六大媒體均以抗災救災為中心,所有頻道、頻率、版面都打破常規編排,實行多媒體聯動、多欄目合作、報道資源共享,所有常規節目都服從于抗災救災的需要而做出變化,娛樂節目和商業廣告一律停播。同時聯動9個縣級台,第一時間報道抗災救災最新信息,迅速形成了全方位、廣覆蓋、高密度的宣傳聲勢。
電視新聞欄目《鹽城新聞》、《今日民聲》從23日晚開始陸續派出80多名記者,分隊作戰,深入受災鄉鎮,站在群衆身邊,同呼吸、共命運,齊心抗災救災。兩檔電視欄目放大版面,适時打通播出窗口,獨家直擊災害現場,權威發布救災工作進展、傷亡人數信息等。報道視點前移的同時,大量采用連線直播形式,主持人與前方記者通過衛星直播信号,實時連線報道來自搶險救災現場的最新動态消息,運用小高清攝像機和航拍器,采集了大量鮮活的一手素材,實現每隔一小時滾動播出,累計播出節目近千條。而後方編輯組在實時做好與前方采訪小組的對接工作之外,還迅速與受災地阜甯台記者、射陽台記者聯系,同參與抗災救災的市縣交通、公安、民政、市中心血站、疾控中心、衛生、通訊、供電、糧食等部門的負責人聯系,了解抗災救災最新進展、後續情況。既壯大了前方記者的采訪力量,也讓災情報道更加全面、翔實、多元、立體。
24日上午9時,鹽城廣播開啟了史上第一次長達72小時的特别直播。直播開始之前,廣播各頻率就對各時段的主持人和導播人員進行調配安排,對長時間大時段的特别直播節目中主持、連線、信息彙總、信息聯絡、導播分發等工作科學安排,而正是這種迅速有效的組織和執行力,才讓廣播連續幾天的直播有了強有力的保障,确保各方信息資源随到随播,聽衆随時都能獲取滾動更新的新聞和信息内容。在直播的幾天裡,鹽城廣播在蜻蜓FM網絡電台上的實時點擊收聽率迅猛增長,從原來的3萬多迅速上升至7萬多,列各頻率之首。
此次災害報道中,鹽城台首次實現新媒體深度介入重大突發新聞事件。鹽城網第一時間聯合制作“天災無情,人間有愛—6.23阜甯、射陽龍卷風冰雹特别重大災害”網絡專題。智慧鹽城APP“社區”迅速推出“‘兩學一做’見行動,搶險救災作先鋒”、“廣電記者深入救災一線:記錄難忘瞬間”的主題帖子,通過廣電一線記者在救災現場的真實記錄,反映災區人民在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帶領下,重建美好家園的信心和決心。鹽城台所屬媒體立足自身報道的同時,加大全台内部互動力度,在統一的信息平台上,采集、編寫和發布信息,發揮各自所長,針對不同受衆,形成了以電視滾動播出為主體,以廣播直播為主線,以網站、智慧鹽城APP等新媒體随時更新為輔助的強勢宣傳報道格局,實現了快速、高效、廣泛的信息傳播。
三、準确引導凝聚人心
為完成好此次搶險救災的報道任務,鹽城廣播電視台牢牢把握正确的輿論導向,積極引導社會熱點,及時疏導公衆情緒,努力傳播堅強不屈、迎難而上、上下同心、無私大愛的正能量。《鹽城新聞》和《今日民聲》欄目在組織抗災救災報道中,妥善處理海量信息與有限新聞闆塊的矛盾,堅持收縮拳頭、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報道内容上始終突出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始終突出市委市政府的快速反應、靠前指揮和科學組織;圍繞“救人、救災、安民”三大重點;濃墨重彩寫好黨員幹部的愛民情懷、部隊官兵的英雄本色和災區群衆團結互助的感人事迹這三篇文章。在表現形式上多采用系列報道,豐富運用各種新聞體裁,把熱點新聞做大、把焦點新聞做透、把亮點新聞做出彩。在報道方式上,多用連線報道、直播報道等方式,現場感更強。
廣播、網站等媒體在報道中也充分把握主流基調,報道災情而不渲染災情、報道悲傷而不渲染悲傷,“六位一體”聯動報道中,始終把弘揚“以人為本、人民至上,忠誠擔當、沖鋒在前,依靠群衆、自強不息,迎難而上、衆志成城,尊重規律、講求科學,厚德大愛、無私奉獻”的抗災救災精神作為報道的主旋律。
四、不畏艱險連續作戰
罕見的龍卷風冰雹特别重大災害,激發出了鹽城廣電人不畏艱險、敢于擔當、連續作戰、奮勇前行的鬥志和精神。他們臨危出擊、甘冒風險、不辭艱辛、深入一線,及時準确地發回報道,在全方位反映抗災救災偉大鬥争的同時,書寫了一個個新聞背後的感人故事。
災害發生後十幾分鐘,記者劉浩就跟随市委主要領導奔赴重災區采訪。現場到處是被龍卷風刮倒的大樹、被風卷折了的移動信号塔、被刮落在地的電線,随處可見的倒塌房屋、殘垣斷壁,一片狼藉。男兒有淚不輕彈,隻因未到傷心處,一米八大高個的劉浩一邊拍攝一邊流淚。在後方支援戰友未到的情況下,他一個人扛着十幾斤重的攝像機徒步走了十幾公裡,拍攝了幾千個珍貴的畫面素材,并及時傳回後方,當晚在《鹽城新聞》中第一時間通過電視向全市人民傳達災區的情況。
龍卷風過後,瓢潑大雨侵襲着全市,鹽城廣電大樓裡燈火通明,第二批記者整裝待發,除了正在休産假的兩位女記者外,每一名記者都跟約定好了似的,争先恐後地在工作群中發了五個字—“我要去一線!”最終,基于長期直播預估的統籌安排,吳東明、沈曉東、劉永鑫、徐大偉、戴志鵬、徐傑、李爽、蔡旭、丁麗娟、楊國田、孟新建、李潔、夏青、周揚、王軍亮等50多名記者當晚10點多趕往災區支援第一批記者。但部分道路被堵,大家決定冒着大雨連夜步行至災區。随後,他們兵分幾路,根據事先分配的采訪區域,僅憑幾隻手電筒,三兩人組隊,扛着攝像機,背着傳輸設備,拎着三腳架,每人負重三四十斤開始了漫漫征程。有的路段,碗口粗的大樹倒伏阻斷了路,有的村莊,倒塌的房屋阻斷了路,他們手腳并用,鑽、爬、跑。淩晨1點多,還沒來得及好好喘口氣,他們就投入了新的戰鬥。在滿目瘡痍的采訪現場,在暴雨侵襲的途中,在随時可能坍塌的廢墟旁,鹽城廣電記者們不忘“深入、深入、再深入”的職業精神,災情面前不講條件,困難面前沒有退縮,風險面前不被吓倒,堅守災區一線,采寫了大量出色的報道。
大雨的持續侵襲讓部分受災村落的電力時斷時續。前方采訪小組負責人李劍有時隻能點着蠟燭寫稿,然後“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找有自備電源的地方将稿件發回台裡。電話信号也成了前後方聯系的障礙,記者蔣璇隻能頂着大雨撐着傘,在空曠的場地上不斷突破信号盲點,通過口述成稿進行實時報道。
技術維護科王健的嶽父身患癌症,妻子還要照顧發燒不止的兒子,一次報平安的電話詢問中,躺在病床上的嶽父對後方的留守人員說:“如果王健聯系你們,麻煩你們告訴他一下,家裡都好,我們都能照顧自己,他是一名共産黨員,關鍵時刻就得沖在前。”在記者崗位上工作了12年的民生節目制片人擔任節目策劃重任的李爽患有冠心病,但因為出發得匆忙,顧不上帶着每天需吃的藥,晝夜奮戰在搶險救災一線,連續勞累讓他胸悶氣短、面已脫色,剛剛趕來的同事看到他疲憊虛弱的神情吓了一跳,當即找來安置點的醫生,拿來了速效救心丸,李爽服了藥休息片刻後又立即投入到緊張的忙碌中。多年來從事“幫忙”節目的記者丁麗娟在采訪之外還當起了志願者,她将自己的車開到災區,往返運送需要救治的病人和前來尋親的群衆,并不留名地給一所幼兒園的孩子們捐了兩千元現金。年輕記者戴志鵬到了災區後,隻給父母發了一個信息“一切安好,勿擔心”,就連續30多個小時不眠不休地在災區各處進行采訪。放心不下兒子的父母第二天一大早特地悄悄從淮安老家趕到鹽城。他們說,鹽城這塊土地培育了兒子,他們支持孩子去一線履行職業使命,但隻有每天在電視上看到兒子,他們才能真正放心。
前線是見證搶險救災的戰場,後方則是傳播戰場信息的堡壘。在抗災救災的日子裡,鹽城台後方編輯中心播出中心的同志們連續工作運轉,晝夜投入緊張的戰鬥。要聞部編輯孫欣、陳莉莉、王華茂連續上班72小時,合成線上的桌椅是她們臨時的“床”,身上的一套衣服就是連續多天的戰鬥服。民生部編輯徐莉的愛人是骨科醫生,災情發生後,他們夫妻一個吃住在台裡,一個吃住在醫院,留下7歲的女兒請鄰居代為照顧。制作人員孟明患有較嚴重的貧血症,災害發生後,看着制作部的同事們夜以繼日奮戰,不能熬夜的他主動帶着藥,要求幫同事們分擔任務駐守單位。再好的節目離開了播音員就是無聲的畫面,難以傳情達意。災情發生後,播音部有限的幾位主持人一部分在前線采訪出像完成與中央、省市媒體的即時連線,其他的則承擔了繁重的主持、配音任務。6月23日當夜,25歲的梁旗琛一人身兼雙重任務,為了及時傳遞前方信息,這夜他在配音間和出像室來回穿梭,毫無怨言。網絡科的賈铮、李健、王天宇、嚴海東等從23日至27日,輪流通宵在機房值守,确保後方忙而不亂,高效有序,安全播出。
鹽城廣電的一線記者、編輯、制作、技術人員中大多在而立之年,他們中有的剛成為丈夫、妻子,有的剛成為父親、母親,有的父母卧病在床,有的自己身患疾病,但災情發生後,他們義無反顧沖在一線,用最快捷的速度、最深入細緻的采訪、最全面詳盡的報道,展示了全市人民衆志成城、黨群同心的老區精神和不屈不撓、共克時艱的鋼鐵意志。
五、心系群衆情系災區
大災面前,鹽城廣電人不僅僅是抗災救災工作的戰情“動員者”和輿論“引領者”,更是抗災救災工作的直接“參與者”、“聯動者”。
廣播傳媒中心第一時間公布了兩部應急熱線電話,随時為災區群衆尋找親人,為廣大愛心人士捐贈和傳遞災區實時需求信息提供服務聯系平台。直播三天時間裡,廣播共連線市縣交通、公安、氣象、保險協會、民政、慈善總會、醫院、通信、電力、心理咨詢等十多個部門500多次,接聽熱線、處理播發相關物資援助和災區需求信息近1000條,同時還聯手市慈善總會,在廣播微信平台開設愛心捐款平台,引導愛心市民向慈善總會捐助近4萬元,彰顯了廣電人的人文關懷和服務愛心。
6月24日上午,鹽城廣電第一時間發出倡議書,組織全體幹部職工為受災群衆捐款,累計捐款21萬餘元。6月25日,鹽城廣電公益聯盟組織13名由專業心理咨詢師、專門負責心理疏導工作的老師、大學生以及志願者組成的心理救援隊,為阜甯、射陽災區群衆提供心理幹預服務。6月30日至7月2日,鹽城廣播電視台、鹽城廣電公益聯盟還聯手現代牧業集團,先後到阜甯縣陳良鎮、碩集鎮和射陽陳洋鎮,慰問災區受災的群衆和奮戰在救災一線的救援人員,為他們送去了數萬箱牛奶。
抗災救災需要物資和人力的支持幫助,更需要精神上的激勵支撐。鹽城台新媒體中心聯合鹽城廣電公益聯盟等組織創作了公益歌曲《我們》,在網絡媒體平台推送發布。鹽城台影視工作室創作的赈災歌曲《和你在一起》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網友紛紛轉發。大災催生精神,苦難錘煉品質,這些歌曲激發了鹽城人民面對災難團結奮進、沖鋒在前的堅強意志,也抒發了鹽城人民在風雨中衆志成城、共度難關的大愛情懷。
鹽城廣電新聞工作者以自己的政治忠誠、職業素養、專業精神,經受住了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突發事件的應急考驗,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作者單位:鹽城廣播電視台/責編: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