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西北牛的“拉面經濟學”:先安己,後濟天下

西北牛的“拉面經濟學”:先安己,後濟天下

時間:2024-10-29 05:56:29

文/本刊記者朱冬

“拉面”和“蘭州”就像一對“孿生詞”,提起拉面,就讓人想起“蘭州拉面”。但如果說其實中國80%的“蘭州拉面”都是由青海化隆人開的,那可能多數人要“驚呆了”。

提及青海海東市的化隆縣,隻有一個詞可以形容它——國家級貧困縣!

窮到什麼程度?回、漢、藏、撒拉等多民族聚居的化隆縣,十年九旱,天災頻發,全縣23萬人口超六成貧困。泥巴糊起來的房子,甚至安不起門窗。通常一家人守着幾畝地,沒任何其他收入來源。大部分孩子沒錢讀書,八九歲就辍學放牛……

化隆人被窮逼得造過槍,淘過金,也學會了一門全國聞名的手藝——拉面。

2015年,從海東走出來的化隆人在全國開了2.9萬家面館,創造了180億元的産值,拉面也成為化隆乃至青海地區的支柱型産業。

但是,如此龐大、樂觀的數字背後,卻暴露出種種問題:雖然拉面經濟是化隆經濟驅動力的引擎,但家庭作坊式經營、産業鍊斷裂、缺乏品牌意識以及連鎖效應匮乏等諸多困境,始終掣肘着地區脫貧。化隆人一直沒有擺脫蒙昧貧困的生活,也沒有自己的品牌,絕大多數人成為蘭州拉面品牌的“打工者”。

西北牛(北京)餐飲服務有限公司CEO張楠,發現了藏在化隆拉面背後的“金鑰匙”,但他也看到了化隆日趨逼仄的貧困狀态。他覺得一個企業雖然需要“先安己,後濟天下”,但發展公司與承擔社會責任同樣重要。“擔負社會責任”并沒有具體的度量衡,但足以稱量一個企業的商業道德與情懷。

邊投資,邊帶着當地農民脫貧

張楠當初開面館的初衷,隻不過是給自己賺點“零花錢”。2016年初,抱着在當地找優質低價牛羊肉的想法,他走了一趟青海,卻沒想到由此自己的從商理念發生了180度的轉變。

到了化隆縣他才發現,當地牛羊肉的價格幾乎與北京市場一樣,并不便宜。而當地很多人沒工作,有大量閑置的勞動力。權衡之下,張楠萌生了在當地建畜牧廠降低成本同時帶動就業的想法。

張楠對《中外管理》說:“其實我很想在自己賺錢的同時,帶着他們一起賺錢,你如果親自去了那個地方,也會跟我一樣想去幫助他們。”借助化隆天然牧場的優勢,張楠開始籌劃種植青稞、燕麥等作物,養殖牛羊。從當地老鄉手中把土地承包過來,農民有承包收入;雇傭當地農民,進行作物的種植、維護、收割,和他們形成勞動雇傭關系;同時,他無償資助了石大倉鄉文家山村、加合鄉中拉幹村、二塘鄉角紮村、德恒隆鄉牙曲村等多個村子的多名五保戶老人以及孤兒。

事實上,在公司成立初期,加工廠還沒有做起來的時候,資助老人和孤兒就已經開始做了。張楠覺得,這種援助是公司所有合夥人的共識和發願。同時他深刻感受到,化隆需要的不僅僅是經濟援助,還有知識援助。

“我們第一次去化隆看到很多10歲左右的孩子,在門口玩泥巴,而在北京這個年紀的孩子在玩什麼?是智能機器人,是無人機。”巨大文化教育差距讓張楠十分震撼,對于公司,他也有了更長遠的設計:當地回民很多是小孩子、年輕人,他們是一個封閉的群體,他們的文化教育程度相對落後。如果沒有拉面這個手藝,基本上就沒有收入來源。如果把這部分人帶動起來,讓他們在農牧、養殖等方面有專長,讓他們學會創造利潤,公司也會有一個長遠發展。張楠稱,未來公司逐漸擴大,要聘用更多有勞動能力的人為自己所用。甚至等到能力足夠大以後,會考慮辦一些公益學校,讓那裡的孩子們上學學知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張楠希望調動化隆人自己的力量改變命運。不是單純地給他們捐錢,做慈善。而要讓他們動起來,要讓他們通過勞動獲得自己的報酬和生存價值。在張楠看來,企業利用自身的核心能力去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配置,才是可持續的、長遠的商業戰略。

短短三個月,眼看着青海畜牧場和加工廠等一系列配套工廠逐漸建起來,當地村民也開始就業、幹活,然而最大的問題也接踵而至——“缺錢”。

“最開始創建科技畜牧廠的時候,我隻想投30萬,給北京的面館自給自足。但後來發現,當地情況和北京需求讓我開始追加投資。公司創立初期沒有收益,但工廠不能停工,那些日子幾乎每晚都睡不着覺。”張楠坦言。

幸運的是,他的“貴人”也特别多,“每次遇到資金投入問題,總會有人帶着錢來幫我。不知道他們是看中我這個事業,還是看重我的善心。與其說這是從商的僥幸與好運,不妨說這是冥冥中對我們企業良心的一種回饋。”

盤活地區經濟,向城市輸送無公害食材

為什麼業内都知道青海牛羊肉品質好,最好吃的黃牛肉也比不上青海的牦牛肉,但其畜牧業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張楠告訴《中外管理》,現在海東化隆地區,農民散養牛羊的方式和水平依然停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牦牛一年生一季,一季一胎,由于牧草短缺,會産生很多瘦牛、病牛,死胎率很高。于是,他去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請了一些飼養、繁殖、營養學方面的專家做顧問,實施現代化散養。

從畜牧養殖基地開始,張楠的産業鍊思路逐漸清晰了起來,也開始實施西北牛的“兩步走”戰略:

第一步,盤活地區關聯經濟。将當地有特長的人集中到一起,進行細化分工,除了牛羊養殖,産業鍊後端比如加工廠、屠宰場,以及一體化循環體系如蔬菜種植基地、養殖種植基地一并建設起來。尤其突出特産,比如循化辣子、樂都紅皮大頭蒜、大蔥、蒜苗、青稞、燕麥、土豆等都開始大量種植。

第二步,向北京市場輸送無公害副食産品。張楠說,西北牛聯系了北京70多家化隆人開的拉面館,給他們提供無公害食材。西北牛自己養殖的牦牛,運到北京後價格與北京市場持平乃至更低,很多化隆回民都非常信任來自家鄉的食材,也基本達成了進貨協議。

規模化生産無公害食材,不僅僅降低了成本,更提升了食物的口感、品質,以及拉面館的營業額。

以西北牛位于八角遊樂園的一家店為例,它正是從一個化隆人那裡收購而來的。收購之後,該店每天的營業額提高了1000多元。“我們的秘訣在于原材料,一方水土養一方牛羊。一些需要特殊工藝的菜品,比如涼拌牛筋、羊筋、羊雜,甚至青海酸奶等,隻有原産地的材料才能做。”張楠介紹。

而除了原材料,他認為行業專業度也很重要。在西北牛,還有一隻“禦林軍”——從事拉面行業30年,甚至拉面鍋一揭開,看湯就知道賣了多少碗面。有材料與制作兩大保障,基本保證了食物的品質和口感。

在張楠眼裡,拉面不僅僅是一個服務行業,更是一個民生行業,配菜标準、衛生狀況、食客感官體驗,以及消費者是否吃到安全無公害的食品,都關系重大。

所謂社會責任,是企業利用自身的核心能力去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配置,這恰恰是可持續的、長遠的商業戰略

催生行業标準,企業社會責任再定義

放眼全國市場,“拉面軍團”崛起,卻沒有催生出一個響亮的“化隆拉面”品牌,很多化隆拉面館目前依然打着“蘭州拉面”的招牌開拓市場。

緣由何在?症結又何在?“化隆拉面”很難做大做強的悖論在于:由于拉面行業手工制作的天然劣勢形成的天花闆效應,導緻很多勝利者離場,騰出空間給新來者。整個行業始終在低端、零散的狀态徘徊,遲遲難以實現行業的轉型升級,自然很難打造品牌。

面對“化隆拉面”的易幟之困,張楠認為很多回民的面館,接觸範圍小,服務能力弱,想要拔高他們的層次,就需要深入發掘品牌價值。而西北牛要做的,就是要打造中國化隆拉面品牌。實現店面管理标準化、中央廚房保障配送口味,同時有每個店嚴謹的走訪機制等。“當我們建立一個行業标準時,勢必會對那些不夠規範的店起到促進作用。因為在經濟社會,消費者對店的認知和反饋,必然反饋到一個店的營業能力中,同樣也就意味着,我們開創了一個品牌。”張楠自信地說。

對于化隆品牌的打造,也絕不限于一碗面。西北牛今後的規劃是:以拉面為窗口,拓展特色食品和深加工,比如青海本地酸奶、人參果、冬蟲夏草、枸杞等。在研發特色新菜品方面,以青藏高原的全餐為主打,将手把肉、鐵鍋牛尾的油膩做法改良,開發出清淡、健康、綠色的系列菜品。

張楠的理想,是像肯德基、麥當勞一樣打造一個全綠色的東方快餐品牌。而當化隆品牌真正被建立起來時,甚至可以肩負起宣傳美麗青海的使命。

“化隆其實是個淨土。從山腳到山頂,都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的變化和美景。氣候、景色非常适合旅遊度假。但那個地方的基礎建設跟不上。我們未來甚至設想,通過我們的畜牧業發展旅遊。比如:先發展精緻牧場,50畝一個單位,在每個牧場招領一個小農場主。這個牧場既是一些高端用戶的無公害蔬菜基地,直發北京,同時也是這些家庭的後花園,父母可以帶着孩子來體驗,什麼是種植,什麼是農牧。接觸自然,熱愛自然……”張楠這樣描述。

功名看器宇,事業看精神。對于拉面這門生意,除了經營企業的事業心,支持張楠更多的,就是這份社會責任情懷。他也期待通過這種商業流動,能夠讓青海同胞早一點脫貧,在拉面這個領域,建立新的行業标準,打造民族商業品牌。

圖東方IC管理點評

企業在建立、發展的初期,需要充分考慮對經濟、社會、環境等一系列負責,這是一個成功企業的第一步。西北牛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實例講述企業用自身的核心能力去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才是可持續并且長遠的商業戰略,這是無形或潛行資産。“德在利先”做一個有感情,有溫度,有人情味的企業,才能在這個冰冷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用最有效的方法,解決了企業形象和消費者認可度,提高市場占有率。

點評人:碧朗灣商業服務有限公司市場營銷總監劉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