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岩石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基礎理論部主任
上海交通大學海外學院金融所所長
關于“新實體企業”,本專欄先後發文解讀,總結起來共有四個基本特征:一、追求市值最大化的上市公司;二、基于大數據資源的開發而成本遞減;三、基于大數據資源的利用而價值倍增;四、基于上述而形成的輕資産平台型企業。
輕資産不“輕”
企業上市後成為商品,商品化企業才有市值,而市值最大化一旦成為企業目标,利潤與市值的背離就成為現代企業的估值之謎。統計數據顯示:中小闆和創業闆的上市公司估值水平遠高于主闆上市公司。再深入分析,企業估值的難題之一就是高估值的輕資産公司和不賺錢的高成長公司。輕資産+高成長的公司上市後,平均估值水平遠高于重資産+穩健型的公司,比如美國的亞馬遜持續20年的高成長+虧損,直至2015年才有微薄利潤。類似的企業模式在中國也有不少,比如京東,還有拟上市的滴滴、美圖秀秀、大衆點評等新實體企業。
在股市中,輕資産不“輕”,重資産不“重”。企業的資産可分為三類:有形資産、無形資産、平台資産。重資産在折舊完成之前會顯示在财務報表上,但在折舊完成後,許多資産依然存在,甚至多年依然在用,而财務報表上卻已經消失了。無形資産計入上市公司财務有諸多限制,财務報表上顯示的未必等于企業無形資産的全部。品牌是企業的核心資産,卻隻能根據财務規範按照限定比例計為公司資産。
特别值得關注的是第三類資産——平台資産,這就有了下面讨論的内容。
大數據開發利用之“重”
打開網頁搜索“平台”二字,可謂層出不窮。特别值得關注的是海爾董事局主席張瑞敏最近的講話,三句話不離“平台”。馬雲也曾講過,平台型企業的核心價值是讓客戶、競争者、供應商都能在平台上強大起來,從而形成“生态圈”。平台型企業是21世紀的新品種,就像航空母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新兵種一樣。更具體地說,電子商務企業多數不賺錢,但如果賺錢的電子商務企業都聚合在一個平台上,這家平台型企業的競争力就會像航母艦隊一樣威力無比!
實踐經常走在理論的前面,理論也總是走在規範的前面。企業現行财務規範中幾乎沒有“平台資産”的界定,财務報表上顯示的“平台資産”永遠都是成本或“負資産”。這就像管理團隊的價值一樣,财務報表上顯示的管理團隊都是人工成本和獎金支付,而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卻正是管理團隊,而非财務報表上顯示的有形資産。在大數據時代,新實體企業的核心價值離不開三個關鍵詞:平台、數據、用戶。
平台—數據—用戶這三大核心資産,在現行企業财務上幾乎都是成本而非資産。在平台型企業崛起的時代,輕資産公司的高估值反映了财務規範的無知和證券市場的睿智。在這裡,無知與睿智在理性與财富的碰撞中驅動成長,激勵創新,從而創造着難以計量的價值。由此演繹,輕資産企業的高估值是相對的,是相對于現行财務規範的高估。
新實體企業的資源主要來自于在平台上流動的數據資源,源頭則是人類知識總量的累積和增長,看似無形,實為無限。正是這種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驅動了全球性的資源轉換,讓人類社會的财富創造較少依賴于石油、煤炭、土地等有限性資源,較多依賴于思想、數據、信用等無限性資源。谷歌總裁施密特講過,人類的知識總量從直立行走到2003年累計不過5艾字節(1艾字節=10億GB),而2015年達到966艾字節,即在12年間增長了193倍!人類不是在前人的足迹或肩膀上進步的,而是在前人的知識和數據中求索。
物以稀為貴的時代正在結束,取而代之的是“天以人為尊”。人類知識的累積增長能夠被開發利用的關鍵在于算法和用法,以“算法”為核心的智能化技術重在數據抓取和及時處理,而以“用法”為核心的數據化決策則依賴于平台與用戶。輕資産之“輕”其實是舉重若輕,“輕”在财務規範所界定的企業資産,“重”在大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
特約編輯:馬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