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攝影劉奔“每隔大約十年時間,經濟環境就會出現惡化。但随之而來的也有掙錢的良機,這個短暫的時間點就是天上掉金子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會端着洗衣盆出去接,而不是拿茶勺去接。”這是巴菲特在2017年緻股東信中的一段話。
也因此,5月4日,北京飛芝加哥轉機抵達奧馬哈。《中外管理》4位同仁與32位企業家一起來到了這座因巴菲特才出名的小城,看看我們這次都用盆接到了什麼?
14小時的裡程,36人同行,11000多公裡,我們心思萬念的,也許早已不僅僅隻是耄耋之年的巴菲特本人,而是一種巴菲特精神,以及每個人在啟程之前心中那個或許隻有巴菲特能解的結。
從“一票難求”到“一座難求”
作為全世界投資者一年一度的節日,巴菲特股東大會每年都吸引着全世界200多個國家超過4萬名參會人彙聚在奧馬哈老城的Centurylink中心。2017年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今年多了我們《中外管理》一行。
衆所周知,巴菲特股東大會的入場券門檻較高,可以說一票難求。當然主流參會者都是巴菲特的股東。會場上的不少人都年齡頗大,因為這些人已經連續參加十多年了,被美國媒體稱作“資本界的伍德斯托克(世界上最著名的搖滾音樂節)”,忠誠度與凝聚力超強。這一點倒是和我們《中外管理》25年來舉辦的“官産學懇談會”非常像。當然,參會者也有不少年輕人,他們大多是從事金融業的經營白領。令人稱奇的是會場裡還有大批中國人,耳邊回響着各種方言漢語,他們大多是慕名而來。畢竟中國人兜裡有錢了,在純旅遊之後,高端投資成了一堂必修課。
巴菲特股東大會可不隻是會場裡的頂禮膜拜,會場外同樣琳琅滿目。事實上,也隻有巴菲特的公司能夠組織種類跨度如此之大的特殊展會,從飛機到内褲,從房子到冰淇淋,從保險到可口可樂。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剛需的普遍性以及内在價值的固有性。展品,也在無言地述說着巴菲特的投資觀。
距開會還有兩小時,而《中外管理》的記者在會場裡已長時間站立眺望,因為要在現場滿滿當當4萬人的場地裡找到一個座位,着實太難了。巴菲特的股東大會不是一場NBA,它就是一個大派對,沒有座号,全憑自己找位置。于是身邊不斷走過不同膚色、不同年齡,甚至還有便便孕婦和被家長帶來“學習”的小孩子,他們也在找位置。好不容易像巴菲特發現便宜股票一樣地發現一個空座,擰着腰騰挪過去時卻往往會失望地發現“available”(座位有人)。
不論有座位的,還是沒座位的,所有人都翹首企盼,眼神裡滿滿是“求知”的渴望。許是這種強大而堅定的“求知欲”,讓《中外管理》随行團裡的不少企業家們在周六淩晨3點鐘就起床,自發結伴來到Centurylink中心會場外排隊。淩晨三四點鐘的奧馬哈似乎還未蘇醒,但一夜未眠的中國企業家們卻已經準備好了。而當第二批中國企業家浩浩蕩蕩踏着晨輝到場時,眼前已是蜿蜒無盡的蛇形長隊,讓人不禁想起了逝去了的計劃經濟時代。兩撥企業家的差别,當然是後來才意識到的要命座位和迥異位置,而無異的,則是在投機成風的環境中對于可持續性價值投資的由衷傾慕。
清晨時分,巴菲特股東大會未開場前已排起了長隊。圖攝影劉奔長達6小時,巴菲特與芒格紋絲不動地回答全場五花八門的問題。圖攝影劉奔簡單的往往更加有效
美國當地時間上午917,87歲的沃倫·巴菲特與93歲的老搭檔查理·芒格在一片掌聲中登台。而現場工作人員透露,其實早晨620剛過,巴菲特就精神抖擻地出現在股東展覽會現場了。每年的股東大會都是巴菲特最感興奮異常的日子。因為,他非常樂于看着越來越多的人因為他而變得越來越富有。
一位是掌管着總資産超過4萬億人民币、淨資産規模世界第一公司的掌門人,一位是與巴菲特搭檔45年的老夥計,二人聯手創造了全球首屈一指投資神話。投資是那麼複雜而嚴謹的一件事,每一次失敗都可能賠進自己前面積累的所有家當,可兩位老人在台上卻诙諧自然,時不時引發4萬人一起歡笑,而記者耳邊也會傳來一串漢語:“看倆人這氣氛,像要一起說相聲了。”的确,巴菲特用一個熟悉的笑話開場:“你可以區分我和芒格,因為他聽得見,我看得到。”而據說,巴菲特以前在股東大會還會如此“警告”與會者:“我說話的時候,你們可不準提前離席。除非是芒格正在說。”兩人輕松寫意的背後,是一生寬廣的視野和淡定的心态。
從上午開場到下午三點半結束,去除午餐時間,兩位老人一坐就是6個小時,共回答了57個提問。雖然增持了“蘋果”,可現場所有的提問環節,二人桌前并無任何輔助資訊查詢的iPad、筆記本,隻有他鐘愛的薯片、可樂,還有他全程用來寫寫畫畫的一個小本子。這不禁讓記者想起傳說中巴菲特那一台電腦也沒有的16平米的辦公室。他不隻一次地對外說:“我現在工作時隻用算盤。如果以後我熟練掌握了算盤,我就會開始學習九九乘法表。電話是我最主要的辦公設備。商學院講授複雜的行為得到的回報遠遠超過講授簡單的行為。但是,簡單的行為卻更加有效。”事實如此,大多數大師智者,都不是信息傳輸設備的發燒友。因為,信息太頻密,反而會妨礙思考本身。
簡單“述職”之後,最精彩的問答環節開始,平均5分鐘一個問題。關于富國銀行的醜聞,關于蘋果股份的增持,關于下一代接班人,關于可口可樂的敏感問題,關于對中國的投資意向,甚至個人工作、家庭事業……巴菲特和芒格在現場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一串串數據脫口而出。有的回答看上去天衣無縫,滴水不漏,有的則任性天真,比如他執拗地偏愛可樂和薯片:“如果讓我吃西蘭花多活一年,我甯願繼續喝可樂。”甚至面對突發事件:一位德國抗議者聲調激昂地抗議可口可樂污染環境時,台上的巴菲特也隻是一句淡淡的回應:“喝可樂是我的自由。”
6個小時足夠豐富,但顯然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正如最早将巴菲特思想引入中國的奧馬哈投資教育與研究中心榮譽顧問孫滌,研究巴菲特價值投資20餘年,卻意味深長地說:“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精髓,萬分之一的人能學到一點就已經很好了。”連巴菲特自己也說:沒有人可以取代他,沒有人有他的能力。
或許也因此,那些巴菲特的老粉絲雷打不動地每年趕來聆聽布道,百聽不厭。當然,更包括《中外管理》一行那36顆遠道而來聆聽真經的心。
一對老搭檔,完美合夥人
誠如巴菲特的價值無可取代。現場的價值,同樣無可取代。因為現場的價值,絕不僅僅是兩位老人現場說了什麼。
午餐時間,記者偶遇從韓國遠道而來的幾位女性企業家。當然,更有不少說着同胞口音的亞洲人也在熱烈地讨論在會場的感受。一起攀談中,大家的反應竟然驚人的一緻:未必這兩位老人的投資觀都能消化得了,甚至由于語言關系,也不可能全部了解到他們在說什麼。不過,能與兩位“股神”面對面,看到他們之間這種一起面對問題,一起互相支持的搭檔精神,這本身就是一種對自己經營管理的莫大啟發。
的确,45年的聯手合作,不斷創造着投資佳話,信任和互相扶持并不是說說那麼簡單。巴菲特多次公開場合說,芒格是自己一生的合作搭檔。“本傑明·格雷厄姆(巴菲特的投資啟蒙導師)曾經教我隻買便宜股票,查理卻讓我改變了這種做法。這是查理對我真正的影響。要讓我從格雷厄姆的局限理論中走出來,需要一股強大的力量。查理的思想就是那股力量,他擴大了我的視野。”巴菲特的大兒子甚至說芒格是比他父親更聰明的人。難怪在現場問答環節,巴菲特半開玩笑的說,即使是自己找新的女朋友(巴菲特原配已去世),也得讓芒格把關。
結束6小時問答的次日,巴菲特又老當益壯地較量起了乒乓球。圖攝影劉奔回想殘酷的商場,中國式合夥人有多少堅守到了最後?現實是,太多的“桃園三結義”,初創期能共苦,卻在團隊管理中,因團隊發展中協調不好“三兄弟”和新隊友“諸葛亮、趙雲”的關系而一拍兩散。
記者了解到,會場上很多企業家在思索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精髓之外,也在揣摩這種一生的合作夥伴關系。事實上,巴菲特在一些事情上會征求芒格的意見,但并非事事征求意見,兩人意見也并不完全相同。關于合夥人,巴菲特評價芒格的一席話頗有意思:“我們合夥了40多年,他從來不對我做的事情放馬後炮。我們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次争執。我們對許多事情的看法有時會有分歧,但他是一個完美的合夥人。”
球技“蹩腳”,我卻覺得他赢了
6小時的快速問答,于常人而言也是一場不小的腦力和體力考驗。可第二天,87歲的巴菲特如約而至出席了企業家們的馬拉松比賽,更在當日下午,又與比爾·蓋茨較量了幾個回合乒乓球和橋牌。87歲的巴菲特與62歲的蓋茨依然能爆發出驚人的活力與親和。圖攝影劉奔同行的企業家們圍觀和打趣巴老球技之時,人群中也不時聽到這樣的聲音:“令人敬佩,球技是有點蹩腳,不過我卻覺得他赢了”。
當有随行企業家在微信群發來現場照片時,不少沒到現場的團友懊悔不已,不停在群裡追問“股神下午還會在嗎?”“乒乓球幾點結束,現在奔過去還來得及嗎?”一場球,幾把橋牌,輸赢已經不再重要。也許,巴菲特赢就赢在了這種老當益壯的企業家精神上。
對巴菲特稍有了解的都知道這個事實:在巴菲特633億美元的财富中,99%都是50歲之後賺到的。有意思的是,巴菲特在自己還沒長出喉結時就購買了人生中第一隻股票。随後的事實證明,“股神”在入市之初并不比其他新人的運氣好多少。那隻38美元的股票,小巴菲特剛買進就跌到了27美元,曆經波折終于漲回到40美元時,小家夥立即悉數抛了出去。可随後那隻股票就瘋漲到了200美元!所以,即便是天才,也必須好好上課。同樣起點的人其實非常多。但試問在事業軌迹上,其中能從不斷試錯碰壁專注堅守到50歲後盈利的,又有多少人?
中國乃至世界當然缺少企業家,但更缺的,也許就是這種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奮鬥精神。
風靡全球的一款遊戲“憤怒的小鳥”(開發商位于芬蘭),在失敗52次後才獲得成功;褚時健75歲重頭再來荒山種橙子;李嘉誠如今89歲每天還要工作六七個小時。創業二十餘年的北京百分百商業集團董事長謝曉東在與團友們交流中也透出這樣的信息:“其實在中年企業家圈子裡,我們常常都覺得‘差不多’了,也經常聽到身邊許多人說自己老了,不行了、跟不上了等等。但看到巴菲特和芒格,還有依然健朗的比爾·蓋茨,才發現他們能有今天這麼好的精氣神和狀态,取決于如此飽滿的生活——這才是他們源源不竭的向前動能。”
在問答環節上,巴菲特稱,他和芒格有過很多管理糟糕企業的體驗,芒格立即插話道那就像是“吃荊棘”一樣讓人難受。但好在兩人選擇了堅持和前進。芒格進而補充說,“不斷學習是取得成功的長期性關鍵因素,如果不是因為不斷學習,那麼你們很可能都不會來到這裡。”而他也笑着說,巴菲特最大的才能就是他是一個不斷學習的機器。一直都在更新自己的觀點。事實證明,他們成功了。
堅持和不斷學習。而這,對于企業家來說,恰恰是最珍貴的。
責任編輯:楊光
“我們也有過很多管理糟糕企業的體驗但好在我們選擇了堅持和前進”
商學院講授複雜的行為
得到的回報遠遠超過
講授簡單的行為
但是,簡單的行為
卻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