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養老金融怎樣為年輕人的老去買單?

養老金融怎樣為年輕人的老去買單?

時間:2024-10-29 01:18:33

企業更好地開發養老金融工具,年輕人也更好地利用養老金融工具,才能讓中國人的晚年生活過得舒适而有尊嚴

日複一日忙碌的背後,幾十年後等待年輕人的,可不一定是幸福的晚年。

除非,企業和社會能夠提供足夠有力的養老金融保障。

老年人口的攀升、老齡化速度的加快、人均壽命的延長……中國社會一個個未富先老的信号無時無刻不在繃緊國人的神經:年輕人是否想過十幾年或幾十年後自己的老年生活會是什麼樣兒?年老體衰、沒有工作、疾病纏身、兒女不在身邊……關鍵是辛苦了大半輩子、手心攥出汗攢下來的養老錢,還夠花嗎?

要讓中國人的晚年生活過得舒适而有尊嚴,一方面需要國家養老金融政策的完善,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企業關注養老金融的價值,積極參與其中。再有,則是每個人都應切實了解中國養老金融的現狀和趨勢,讓企業更好地開發養老金融工具,年輕人也更好地利用養老金融工具,社會各界未雨綢缪,做好充分準備。

為此,《中外管理》專訪了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資本金融系教授、博導,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胡繼晔。胡繼晔表示,目前我國社會養老體系分為三個支柱:

第一,是以基本養老金為主的第一支柱;

第二,是以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為主的第二支柱;

第三,随着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和養老目标基金的問世,則标志着醞釀多年的個人養老第三支柱正在形成。

胡繼晔教授認為:養老問題本質上還是個金融問題。從時間維度上,養老實質上是一個人在年輕時通過金融工具儲備自己的勞動價值,再運用金融工具對資産進行“跨時配置”,置換未來生活中所需的産品和服務。

以下是胡繼晔教授接受《中外管理》獨家專訪時做出的專業解讀。

養老第一支柱現狀:收不抵支的省份在全國已占1/3

《中外管理》:國人養老的第一支柱——全國統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存在缺口,一直是社會争議的熱點。官方說法是“運行緊張但不存在缺口”。但黑龍江2016年基本養老就已“負債”232億,如何看養老保險基金缺口現象?

胡繼晔:存在缺口是個不證自明的事實。現在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出現缺口的省份,即收不抵支的省份在全國已占到1/3,大部分省份基本持平或略有結餘,結餘多的省份很少。

典型如黑龍江早就入不敷出了,其中一個地級市每月繳費的年輕職工人數大約隻有23萬多人,但領養老金的老人卻有27萬多人。這樣你就可以算出來,那些交養老金的年輕人即使按工資的28%交,平均最多交1000元左右,但領養老金的人最少每月要領兩三千元以上,這個地級市已嚴重收不抵支了。

黑龍江一個地級市的情況隻是一個縮影。從社會保障制度運行20多年的情況看,基本養老保險絕對是收不抵支的,隻能靠财政補貼。因此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情況就是:政府當然會确保發放,前提是要财政補貼。

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結餘數額大約4萬億,而制度建立以來,20多年間财政補貼的總額也是4萬億左右。這意味着,若沒有各級政府的财政補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早就虧空了。

正在形成的“中央調劑金制度”

《中外管理》:說到補貼基本養老金的問題,中央從今年7月1日開始施行《關于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通知》,中央調劑金制度能否解決基本養老保險入不敷出?養老目标基金的“定期定投”能夠擺脫投資者個人情緒的波動,實現長期收益,是個人養老儲備的理想投資工具圖東方IC胡繼晔:溫家寶總理時代就提出“到2012年實現基本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6年過去了依然沒能實現全國統籌。怎麼辦?中央發出《關于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的通知》,要求在今年7月1日起開始施行。“中央調劑金制度”意味着,不管是廣東還是黑龍江,雖然一個省有結餘、一個省虧空,但都要向國家上交養老保險總額的3%,中央調劑基金的籌集比例今年從3%起步,以後逐步提高。這3%對廣東來說等于直接交給國家拿不回來了,但黑龍江上交3%後拿回來的數額遠高于交出去的。所以,建立“中央調劑基金制度”就是希望盡快走向全國統籌。

要想真正解決這個問題,不用那麼麻煩,最簡單辦法是“費改稅”——把工資總額20%的社會統籌養老金繳費直接由費改成稅。在美國叫“工薪稅”(payrolltax),稅率為雇主和雇員各交工資的6.2%,合計12.4%進入聯邦社保基金。

我對“費改稅”的觀點是一以貫之的,十幾年沒變過,可能和其他社保專家的意見不太一樣,但我一直堅持。我很欣喜的一個重大進展就是,7月1日起全國五項社會保險基金統一由稅務機關征收,此前是社保經辦機構和地方稅務局征收各占半壁江山。這是一個标志性時間點,因為今年在國家行政管理機構改革上,一個重大事件就是國稅、地稅合并,兩局合并再加上社保費征繳體制的統一,未來的“費改稅”呼之欲出。将來實行“費改稅”後,也就沒必要建立“中央調劑基金”制度了,這樣對各省才是更公平的,因為那些勞動力輸出省份與東南沿海的勞動力輸入省份間會因“費改稅”而不再讨價還價,從而實現真正的全國統籌。

養老第二支柱遭遇尴尬:“企業年金”參與熱情低

《中外管理》:作為養老保險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從2017年情況看,覆蓋的企業數量和人數都很有限。全國才8萬多家企業建立企業年金,參加職工人數2300多萬,僅占當年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0199億人)的5.72%。企業年金普及率為何不高?

胡繼晔:2015-2017年3年間,作為養老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不論是繳費的企業,還是繳費的人數,幾乎都未增長。2017年積累的年金數也隻有1.3萬億元。

造成企業年金發展瓶頸期的原因很簡單:企業沒錢,這個成本對于企業來講實在太重了!況且繳納是自願的。既然國家沒強制,那為何還要給職工建立企業年金呢?企業每年單是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就已不堪重負,哪裡還有那麼多資金再繳納企業年金?所以,企業年金不能隻從國家角度看,更要站在企業角度考慮。

《中外管理》:經濟下行壓力下,像鋼鐵、煤炭等制造業正經曆“去産能化”過程。未來企業年金覆蓋的企業數和參加職工數還會繼續下滑嗎?有改善建議嗎?

胡繼晔:還是要先看現在的情況——剛才你提到5.72%的企業職工有企業年金,實際上還沒有考慮自雇人員,如果考慮自雇人員,這個比例會有增加,但也不超過10%,這個數量已經非常小了。目前有企業年金的大部分都是國企,如中石油、聯想等。我走訪的一些企業中,此前不少是希望建立企業年金的,現在基本上都不再考慮這個問題了,最主要原因還是資金緊張。所以,在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建設上,近期内能否繼續增長,我是悲觀的。

而機關事業單位在作為養老第二支柱的“職業年金”上,由于是強制的,未來會有很好的發展。但機關單位的職業年金,隻是記賬而沒有财政資金的實際投入,未來可能是給政府埋下的一個“雷”。

養老第三支柱,“儲蓄養老”走向“投資養老”大勢所趨

《中外管理》:一直以來,百姓偏好的還是儲蓄養老,有專家提出把儲蓄養老變為投資養老,這是否為一種長期的價值投資策略?

胡繼晔:從儲蓄養老向投資養老過渡,是我近兩年一個核心觀點。這方面可以借鑒金融市場最發達的美國。在很多人的觀念裡,美國是一個儲蓄率很低的國家,事實并非如此,美國人不是不儲蓄,而是以投資形式儲備了大量養老金——美國在養老第二支柱上有401(k)計劃(編者注:美國一種特殊的退休儲蓄計劃),在第三支柱上有IRA(私人退休賬戶)計劃,所積累的私人養老金數額,在2017年底約為26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GDP的120%以上。

相比之下,中國居民儲蓄數額大約60多萬億人民币,與美國26萬億美元私人養老金相比,相距甚遠。而且不要忘了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美國人以投資形式儲備了大量養老金,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人也要從儲蓄養老走向投資養老,隻靠政府、靠那點基本養老保險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我們講養老金第一、第二、第三支柱,現在有些過于依賴第一支柱了。所謂“獨木難撐”,捉襟見肘,大家诟病很多。中國幾千年曆史中,沒有哪個朝代是能靠政府養老的,不管是養兒防老,還是買房置地、存錢養老,主要都是靠自己。今天我們交了這麼多養老保險,希望安享晚年,但我要說的是——政府的“基本養老保險”如其名字,隻能保基本,個人要想獲得更好保障還是需要第二、第三支柱養老金的發展。

千萬不要被中國過高的居民儲蓄率所迷惑,況且年輕人實際儲蓄率是很低的,甚至很多人的儲蓄為負。年輕人一旦買了房就變成房奴,有錢了馬上就還房貸,還能存錢嗎?房貸的利率比存錢的利率高很多,理性的年輕人會更多地把錢用在還房貸而不是儲蓄上。但如果有一天年輕人還完房貸了,則應向投資養老過渡,投資好自己的未來。

新鮮出爐的“養老目标基金”意義重大

《中外管理》:證監會在8月6日核發了14隻養老目标基金,您怎樣看待它們的價值?

胡繼晔:證監會核發的養老目标基金,就是個人養老儲備的投資工具,是百姓從儲蓄養老到投資養老觀念轉變的一個具體途徑。

目标日期基金是和居民退休日期密切相關的一種基金。假設我2030年退休,那我就買“2030”目标日期基金,它類似于一種傻瓜版的操作。相信明年會推出每個月稅優1000元的第三支柱養老金政策。“稅優1000元”意味着什麼呢?就是你每個月拿出1000元購買目标日期基金,個人稅基就相應減少1000元,不管抵扣的基數是3500還是5000,就等于購買者每個月會減少1000元稅基的個稅。

《中外管理》:投資總有風險,您是怎麼看養老目标基金的風險性的?能否安全與收益共赢?

胡繼晔:風險是永遠存在的。目标日期基金是一個天然的、能按定期定投方式運行的基金。“定期定投”,意味着可在每個月投入固定的金額,股市低時購買基金的份額反而更多,股市漲時購買基金的份額則會減少。所以,“定期定投”能夠擺脫投資者個人情緒的波動,實現長期收益。

2003年5月9日,是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投資股票二級市場的第一天。到現在過去15年了,它的投資年化收益率高達8.6%,單純權益類投資的收益率更高。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為何能在如此差的股市環境下取得如此好的成績呢?主要是因為它堅持了長期投資的理念。

目前看證監會此次核發的這14隻養老目标基金,運營方很多是為社保基金理事會打理業務的基金公司,實踐證明它們的業績不錯。作為社保基金理事會受托方這麼長時間,它們完全可以實現一個長期收益。

至于目标日期基金的短期風險,如一個1980年出生的人到2045年達到65歲退休年齡,那他在2045年之前根本不用考慮基金的短期風險。全國社保基金複合年化收益率過去已經有8%,但若能從現在開始每個月投1000元,按複合年化收益率8%計算,到2045年,總額将達到114萬元,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字。所以對目标日期基金一定從長期考慮,短期内應該隻看耕耘不看收獲。

《中外管理》:從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三支柱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頂層設計基本完成并步入落地期。請總結一下接下來三個支柱分别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才能讓我們的社會養老體系更加完善?

胡繼晔:目前三支柱都在改革進程中。但我個人理想中的三支柱應該是: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費改稅”,直接實現全國統籌,承擔讓人們“有飯吃”功能。

第二支柱要擴面,也就是從現在的6000多萬人(企業年金覆蓋2300萬人+職業年金覆蓋3600萬人),擴到國内所有城鎮職工。怎麼擴?把第一支柱中8%的個人賬戶部分剝離到第二支柱中來,建立一個統一的第二支柱。因為變成企業自動加入後,企業就不得不交了。也就是建立“準強制性”第二支柱,讓它實現普遍化,确保員工退休後“有菜吃、有肉吃”。

第三支柱由于是純自願的、個人投資性質的,它的功能是讓有能力的人吃得更好。在“區塊鍊時代”,很多都是個人創業,比如,自媒體人、個人創業者,包括演員的個人工作室,這部分人都沒有繳納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也就是沒有加入國家社保體系,更沒有單位為他們繳納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那怎麼辦呢?直接通過第三支柱給這部分人建立保障,而且第三支柱還可以多交的,再由政府提供投資養老的稅收優惠。

社會養老保險體系要适合社會的變化,而第三支柱是一個非常彈性的制度,比如那些“區塊鍊大佬”賺了那麼多錢,将來是有可能賠掉的;若能在賠掉前把錢變成目标日期基金,不是為自己的未來多一份保障嗎?未雨綢缪才能老來無憂。

責任編輯:李靖

圖東方IC養老第三支柱是純自願的個人投資性質的如今很多都是個人創業,比如自媒體人、個人創業者包括演員的個人工作室這部分人都沒有繳納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也就是沒有加入國家社保體系更沒有單位為他們繳納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那怎麼辦呢?直接通過第三支柱給這部分人建立保障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