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OEM廠商的創新
OEM(代工生産)不行了,這不是什麼新聞,很多外資品牌已将加工訂單轉到東南亞或更遠的國家。原因據說是中國勞動力昂貴起來。
在面臨困難的中國OEM廠商中,有一批早早地就開始尋求出路。因為與國際名牌的合作,他們掌握了所謂頂級的制造人才、設備、技術和工藝,外資訂單沒了,照樣能生産出與國際名牌一模一樣甚至質量更好的産品。有好産品還怕掙不到錢?擁有這種雄心的還有另一類同行,國際名牌還在中國生産時,他們就用足以亂真的高仿産品平分秋色。
不管是正宗真傳還是偷師學藝,唯一缺席的就是原來那個牌子而已。即使是完全與名牌絕緣,他們也看到了新的機會——奢侈品白菜價。
當然,這裡的奢侈品主要指皮鞋皮具、箱包等勞動密集的日用品。化妝品依賴生物化學和精細化工,高檔手表和汽車依賴尖端制造、測試技術,甚至達到壟斷水平的精密部件産業,珠寶的主要價值依賴原料稀缺性,高檔服裝依賴設計,這些領域中國制造商仍然沒有優勢。
這些制造商認為,皮鞋箱包類的奢侈品除了用料和做工,其昂貴價格無非在于品牌,但品牌給人的享受能落到實處的還是用料和做工。如果産品質量與國際奢侈大品牌完全相當,而價格便宜數倍,甚至便宜到網購價,比如一雙與售價5000-10000元的奢侈品牌質量相當的皮鞋隻賣300多元,你是不是得到了超值享受?
如果很多人都承認這種享受超值,那麼300多元的低價很容易用銷量彌補上來,最終還是大賺。這樣的創新單打獨鬥還不行,于是又有人創建了網絡平台(不是某寶),集中一大批曾為國際奢侈大牌代工的中國制造商,廣泛推出這樣的超值産品,發起集團沖鋒。
誇張的品牌
這一幕,在熟悉營銷和品牌知識的專業人士甚至消費者眼中,一股鄉土氣息撲面而來。
來,讓我們坐在高高的錢堆邊上,聽聽那過去的事情。那時候,(創始人名)還專為……宮廷打造,隻用最昂貴的……,隻能用……地出産的,才能挑出……每件需要……年以上的頂級工匠手工,……天才能完成一道工序,全部工序多達……道;設計師是曾為……陛下/爵爺/公主……的國寶級大師……一時間,歐洲宮廷/巴黎上流社會/東方君主趨之若鹜(此處隐去工業革命和戰後品牌苟延殘喘史若幹);……推出紀念/限量/大師簽名/會員專屬版,收藏者包括沙特/日本/文萊/香港……家族,中國大陸目前僅有(個位數)名流有幸擁有。
這個模闆,化妝品還要加上神奇功效和閨中秘事若幹,手表還要加上制造難度若幹,汽車則加上競賽級性能若幹,外加擁有者傳奇人生和愛護轶聞若幹,無堅不摧,但切忌涉及中國新貴求購出醜傳說。
不難發現,這個模式為謀利而刻意雕飾的成分相當大,也正因為如此在歐洲本土乃至美國效果不彰,但這一産業能有一批品牌保持繁榮至今,也自有其曆史和商業邏輯。
前工業時代因貴族奢靡需求和長期積累,确有一批精良手工消費品創立品牌,優質優價;工業革命和全球貿易沖擊下,這些品牌很快難以為繼,幸存者被迫進一步強化精細勞動量、頂級材質并人為制造極度稀缺,以針對全球富豪,以優質天價維持生存。
此時,這些富豪的需求早已遠遠超出實用價值,而轉向突出階層差異,尋求身份象征的精神層面。這種富豪的來源也随着歐洲貴族沒落和平民化,依次轉向中東、日本和中國。當然,在任何新貴崛起、消費主義勃興的轉型社會,奢侈品都還必然吸引大量渴求超越自身實際階層,以滿足虛榮心的中産消費者。
離開品牌的歧途
随着經濟下行和反腐壓力,奢侈品在華銷量近年大幅萎縮。不過其基本市場價值并未動搖,從商業規律來說,降價也絕不是這類品牌度過難關的辦法。同時,品牌營銷雖然在奢侈品領域被極端化,但品牌代表着質量保障、别緻設計、周到功能和完美服務,這一規律反而在更多層次和品類通行,比如蘋果手機的定價和購買心理就是一例。
随着中國富豪階層最長已傳至富三代,三十多年時間足夠這個階層培育出哪怕第一代精通奢侈品、有一定文化和修養,個别甚至能達到鑒賞家級别的高端消費者,并早已自得其樂,也逐步懂得低調。因而奢侈品整體市場的萎縮主要來自尚不安全的“巨額收入來源不明”群體和被經濟壓力自動“剁手”的僞小資、僞中産,全靠不用花自己錢的外圍女群體勉強支撐。
也許是長期隻接觸生産環節,前述奢侈品代工廠商對奢侈品天價的心理部分顯然認識不足,換句話說就是對花在面子上的錢占了一大半不以為然。但是,他們能否撬動市場還要看針對誰。對以前願意花天價消費奢侈品的人群,除非集體陷入經濟困境,或者集體否定自己的價值觀和參照系,否則在他們眼裡,價格便宜的新品絕對與脫毛的孔雀無異,哪怕其品質真的與奢侈品不相上下;對原本就不消費奢侈品的人群,按理完全可能認同低價享受高價品質。
然而後者仍然存在信任問題,比如上述皮鞋會複承諾仍然像代工奢侈品一樣隻用非洲某地甚至某部位小牛皮,但消費者僅從其高投入與低價格的巨大反差就本能地懷疑其誠意。這恰好是原有品牌的價值,它是賺取了超額利潤,但高價滋潤下的大品牌意味着品質的充足擔保,因為信譽喪失有巨大風險。
其實,新品牌有優良的制造品質,通過細節的體驗和長期的運營,總是會獲得市場認可,但這是個痛苦而長期的過程,這些代工商想要的局面是:其優質因為出自原來的奢侈品牌而被消費者快速認可,從而大幅縮短這個過程。他們甚至同時又想用低價,增強在已然飽和的消費品市場的沖擊力,獲得快速擴張。
他們忘記了當前中國市場最昂貴的就是信任。一旦離開原有國際名牌的監管,不要說制造工藝和質量标準,誰真的代工過名牌都必然難以分辨,高仿品就更不用說,既然叫“仿”,就隻追求形似,裡面的成本空間全憑良心。因此,從法律上,不盜用名牌商标就的确不是假冒,但它是不是僞劣,仍然需要證明自己,而在紮紮實實發展市場經濟的日子屈指可數,已然普遍急功近利的中國,要快速證明自己仍然隻能靠想方設法與名牌沾邊。
中國不服氣的是什麼
從國際名牌,特别是奢侈品身上,中國制造商學到了太多,也應該是佩服的。然而近年中國社會整體上,特别是企業界的一些代言人或者官方媒體,突然熱衷于渲染一件産品裡制造業大國中國隻分到了微不足道的利潤份額,充滿悲情,就差沒指責這是帝國主義掠奪了。其實深究自身原因,有兩個時髦概念也已被說濫——工匠精神和企業家精神。
但這幾種場景就是統一不到一起,既然至今未能倡導起紮實的工匠精神和企業家精神,有什麼好抱怨利潤分少了?不說别的,在中國有幾家中小企業能單靠将一門加工工藝或小元器件做到極緻而生存得好?連好不容易有些進步的知識産權保護,最近也出現國際名牌狀告中國産品抄襲,反被中國法院判決賠償的案例。
前些年還有一個問題短暫流行過,中國自古以來在凝聚大量價值和人工的工藝品上,在專供最高統治者的“至尊頂級”享受上都領先世界,為什麼不能創造自己的奢侈品牌?中國缺的是那些品牌在近代商貿曆程中塑造的規則、信譽與操守而已。
吳戈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軍事、國際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