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實體經濟的機遇與挑戰

實體經濟的機遇與挑戰

時間:2024-10-28 05:43:10

中國成為最大的世界性實體經濟大國,經曆了一個較長的過程,目前面臨着“大而不強”的問題,未來還需要慢慢學習積累,制造出核心的别人難以複制的東西。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實業強,則國強。其中,實體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主體,是經濟強國的根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确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但随着我國經濟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實體經濟也面臨着轉型升級的壓力。在實體經濟發展與轉型的曆程中,究竟我國實體經濟的現狀如何?又面臨着怎樣的挑戰與機遇呢?日前,《小康》·中國小康網專訪了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

《小康》·中國小康網: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單就實體經濟看,發展到了一個怎樣的水平?

黃群慧:十八大以來,我國實體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制造業,在2010年以後,中國工業化進程步入到工業化後期階段,中國也成為世界産出第一的制造大國。根據聯合國數據,到2016年,中國是制造業增加值達到30798.95億美元,占世界比重達到30.9%,比世界第二位美國制造業增加值201830億美元多出了近萬億美元,幾乎是世界第二位美國和第三位日本制造業增加值的總和。

中國成為最大的世界性的實體經濟大國,經曆了一個長過程。主要是改革開放以來,制造業無論從開放程度還是從改革深化程度,在所有産業裡都是最領先的,因此發展也最快。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崛起,其本質是中國成功的快速推進了工業化進程。1978年到2016年,中國年均經濟增速達到了9.6%,第二産業增加值更是高達10.9%的年均增速。

《小康》·中國小康網:一提到我國的實體經濟,人們常常用“大而不強”來概括,您怎麼看?

黃群慧:在認識到改革開放40年中國制造業取得的偉大成就同時,還必須看到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基本經濟國情,還必須認識到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十分突出。中國的基本經濟國情也已經從一個農業經濟大國步入到工業經濟大國,雖然中國是世界上制造業規模最大的國家,但是,從制造業增加值率、勞動生産率、創新能力、核心技術擁有、關鍵零部件生産、高端價值鍊環節占有、高端産業占比、産品質量和著名品牌等各方面衡量,中國制造業發展還是很不充分的。這一方面表現在制造業發展中的産業結構不平衡、産業結構高級化水平不充分,存在着低端和無效制造産業供給過剩、高端和有效産業供給不足。另一方面表現在制造業發展中的産業組織結構不平衡、産業組織合理化水平不充分,存在相當數量“僵屍企業”,但優質企業數量不夠、尤其是幾乎還沒有世界一流制造企業。從具體制造産品表現看,産品大部分功能性常規參數能夠基本滿足的要求,但存在功能檔次、可靠性、質量穩定性和使用效率等方面有待提高,高品質、個性化、高複雜性、高附加值的産品的供給能力不足,高端品牌培育不夠,無法滿足消費轉向升級的需求。

最近有關核心技術和核心基礎零部件等問題引發了人們的思考和熱議,這其實也從一個側面暴露出了實體經濟的“大而不強”。工業最核心的就是“四基”,包括核心基礎零部件,例如芯片、發動機等;關鍵的基礎原材料;先進的基礎工藝;行業共性的技術基礎。在工業“四基”上我們還存在不小的差距。除了不斷努力外,我們也要認識到有時候學習和趕超是需要時間的,要有足夠的耐心,企業需要慢慢學習積累,才會制造出核心的别人難以複制的東西。

崛起十八大以來,我國實體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制造業,在2010年以後,中國工業化進程步入到工業化後期階段,中國也成為世界産出第一的制造大國。《小康》·中國小康網:當今世界的制造業發展,處于一個全球價值鍊主導的時代,這對于我國制造業會帶來什麼挑戰?

黃群慧:自産業革命開拓機器大生産開始,國際分工經曆了工業制成品與農礦業的傳統産業間分工、工業内部各産業各産品部門的産業内分工,發展到同一産品不同價值鍊增值環節的産品内分工。20世紀90年代以後,由于産品模塊化程度的提升和生産過程可分性增強,以及信息技術、交通技術等“空間壓縮”技術帶來的交易效率提高和交易成本的下降,基于價值鍊不同工序、環節的産品内分工獲得極大的發展,制造業全球價值鍊分工成為一種主導的國際分工形式。在全球價值鍊中,不同國家是有不同的競争優勢,具體來說,在價值鍊的上端,包括概念形成和原材料等領域美國是最有核心能力的,而在具體加工設備這塊,德國更有優勢,而在具體生産車間生産工藝方面日本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我們總體上處于加工組裝制造環節,處于價值鍊中低端,除了龐大的市場和大的系統構成等方面,還缺少總體的核心能力。

《小康》·中國小康網:目前,虛拟經濟的活力看起來更強勁,在熱度上甚至超過了實體經濟,這對于實體經濟會造成怎樣的沖擊?這種局面有望扭轉嗎?有何具體措施?

黃群慧:現在人們都覺得做藍領不好,不願意去車間做工程師,我記得有一項針對北大清華畢業生的調查,1/4的人都進入了金融領域,甚至包括本已經成為工程師的人,也改行去當金融行業了。實體經濟與虛拟經濟确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失衡,就是“脫實向虛”問題。近些年,相比虛拟經濟而言,實體經濟總體投資回報率較低,一方面是實體經濟質量不高的原因,另外也有實體經濟稅收負擔重、制度性交易成本高等方面原因,還有金融監管機制和資本市場機制不完善、房地産市場長期有效穩定機制缺乏、房地産價格“沒有最高隻有更高”等原因,這都在主觀和客觀上強化了虛拟和實體經濟回報存在極大反差,進而導緻虛拟經濟傾向于偏離實體經濟在體現内自我循環,造成在貨币投放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實體經濟卻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局面,整體經濟呈現出“脫實向虛”傾向。這表現在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日益降低,實體經濟主體部分下降最快,2011—2016年下降了7.4個百分點,實體經濟核心部分占比也下降了将近2.0個百分點,全部實體經濟下降了2.8個百分點。以此同時,虛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迅速提升,2011—2016年提高了2.8個百分點,其中金融業占比迅速提高了2.1個百分點。而且2015年和2016年連續兩年占比都達到8.4%左右,這個比例已經超過了美國曆史上互聯網泡沫和次貸危機時期的兩個高點。

扭轉脫實向虛,可以從産業、企業和産品三個層面入手提高實體經濟供給質量,促進中國實體經濟從大向強的轉變。

一是在産業層面,協調發揮競争政策與産業政策作用,切實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實體經濟産業結構高級化。從産業層面看,提高實體經濟供給質量意味着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适應消費升級的需要,不斷提升産業結構的高級化水平,提高産業通過技術創新持續成長的能力。二是在企業層面,積極處置“僵屍企業”與大力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結合,完善企業創新發展環境,提高實體經濟企業的整體素質。三是在産品層面,激發企業家精神與培育現代工匠精神相結合,強化技術創新管理和全面質量管理,提升的産品附加值和産品質量。

《小康》·中國小康網:自主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專利數量越來越多,自主創新能力日益提升。在您看來,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自主創新還存在哪些待解難題?如何突破?

黃群慧:這些年來一直在提自主創新、原始創新、協同創新,我國科技産出絕對數已經是世界第一,發表論文、專利數量都很龐大。在認識到這反映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同時,也要看到隐憂。特别突出的問題當屬成果轉化,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是比較低的。

實際上,創新問題,不僅僅是提高創新投入,關鍵是樹立技術創新生态系統觀,不斷完善制造業創新生态系統,進行長期的技術積累和努力。基于創新生态系統觀,一個國家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不僅需要研發資金和人才投入等要素數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創新要素之間、創新要素與系統與環境之間動态關系優化,即整個創新生态系統的改善。具體而言,要着力修補制造業創新鍊中的基礎研究和産業化之間存在斷裂或者破損,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要構建制造業創新網絡,提高創新生态系統開放協同性,促進信息、人才和資金在各類組織之間有效流動,形成開放合作的創新網絡和形式多樣的創新共同體;要積極建立有利于各類企業創新發展、公平競争發展體制機制,尤其是改善中小企業創新的“生态位”,為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創造更好的條件,提高中小企業制造創新能力;要加強各層次工程技術人員培養,尤其是高度重視提高技術工人的創新能力。

《小康》·中國小康網:新工業革命浪潮中,美國推出“先進制造業行動計劃”、德國提出“工業4.0”,身處于這場席卷全球的新工業革命之中,我國工業也在謀求新機遇。在您看來,我國迎來了哪些新機會?未來轉型升級将走向何方?

黃群慧:發達國家從2008年以後,推出了“再工業化戰略”,從新包括吸引制造業回流等等。他們的“再工業化”不再是傳統的工業,不會再去搞重化工,主攻方向還是智能制造,包括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理信息系統)。對我們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

先說挑戰,發達國家都開始用人工智能替代勞動力,我國之前低成本勞動力的優勢就不再明顯了,再加上他們為了吸引制造業回流推出了很多優惠政策,不少企業都選擇了回歸。這意味着,在新工業革命的背景下,制造業智能化對勞動力的替代趨勢使得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所依賴的低成本戰略已經不可持續,我國制造業發展已經難以繼續延續低成本高增長模式,必須轉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從機遇來看,新工業革命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奠定了技術經濟基礎和指明了發展方向,與以前積貧積弱國情不同,我國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具有了抓住這次新工業革命曆史性機遇的産業基礎條件。同時,我國具有規模超大、需求多樣的國内市場,也為新工業革命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空間。因此,抓住新工業革命的技術創新的重大機遇,更好地滿足消費轉型升級的市場需求,必然要求中國積極推進制造業發展方式轉型,盡快轉向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雖然也是智能制造,我們與德國的“工業4.0”不太一樣,我們還有許多需要補課的地方:第一,我們大部分還處在2.0階段(機械制造),需要越過3.0階段(自動化)去追4.0就是彎道超車。第二,首先要過品質關,這是我們要實行“質量品牌三年提升計劃”的原因。不過,也需要注意,全國都在搞智能制造,也搞了很多示範區,還是有點泡沫存在。有泡沫也是必要的過程,不過不要各地都一擁而上。從全球看,我國智能制造水平差距很大。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工業軟件,但實際情況是搞制造的人不懂軟件開發,搞軟件開發的又不懂制造,融合比較困難。

未來,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也比較明确,從産品角度,向高端化、高複雜性、高個性化、高品質轉型;從産業角度,制造業向着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高端化(強調技術含量)轉變;從價值鍊角度,制造業從低端環節向高端環節發展,核心就是附加值高,研發是最核心的内容。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