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戰”中國制造業要準備打一場“持久戰”,就必須認清發展征途上的幾大敵人。隻有逐個擊破,才能保證這場戰役取得最終勝利。十八大以來,我國實體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制造業。中國要力争用十年時間,從制造業大國最終升級實現制造業強國的戰略目标。但從去年年底開始,由于國内外多種因素影響,中國制造業勢必要打一場“持久戰”。
中國制造業“持久戰”的四個敵人
中國制造業要準備打一場“持久戰”,就必須認清發展征途上的幾大敵人。隻有逐個擊破,才能保證這場戰役取得最終勝利。
一是核心技術的落後者。在高鐵、大型工程機械設備、冶金與采礦等效率驅動型工業領域,中國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清醒認識到,在制造業全球價值鍊頂端的許多核心技術儲備方面,特别是前沿行業中的商業航空器、半導體、生物機器、特種化工和系統軟件等領域,中國依然處于一個追趕者的角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也是買不來的。要解決制造業核心技術領域的短闆,需要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在關鍵領域和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取得基礎性、戰略性、原創性的重大成果。
二是外部技術的防堵者。中國科技實力的不斷增強,引發了部分發達國家的焦慮。在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中,歐美國家不僅在高新科技領域進行了嚴格限制,同時也會周期性運用經濟制裁等手段對中國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進行“圍追堵截”。而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的“圍追堵截”,也反映出了對美國領先的技術優勢可能被中國趕超的焦慮和不甘。消除這些防堵者,是中國制造業壯大繞不開的任務。
三是政策落實的怠慢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招商引資、發展制造業。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國内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區域,在為制造業發展提供的投融資、行業政策等多方面制度競争力水平已經出現“二元結構”。一個鮮明的對比是,中國越發達的地區,越覺得自己的營商環境還不夠好,還要大力改善。但一些地方的營商環境長期沒有根本改善,相關官員觀念落伍,思想不夠解放,甚至被鎖定在一種“前現代”的狀态。當發達地區努力做到對企業“有求必應,無事不擾”,在那些地方卻對當地投資企業關門打狗、煩苛無度、随意幹預還時常發生,“制度稅”奇高,投融資不暢。這些政策落實怠慢者被企業家視為畏途,被投資者視為禁區,也是一些地區制造業長期得不到發展,甚至陷入惡性循環的“敵人”。
四是驕躁情緒的鼓躁者。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内,錢包漸鼓的中國中産階層都将購買“洋貨”視為一種身份的象征。最近幾年,中國制造逐步擺脫了“便宜低質”的低端貨标簽,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不斷提升質量、技術含量和價格競争力,以價格公道、品質可靠、技術先進等嶄新形象出現在世界消費者面前。同時,對中國産業發展道路的看法,國内輿論出現了一些過度樂觀的聲音。有的人認為,經過十數年的發展,中國制造在各個行業已經強勢崛起;也有許多人為服務業超越制造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二大産業而歡呼,甚至認為中國可以逾越工業化發展階段,直接進入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面對這些圍繞中國制造的驕躁聲音,我們一方面應該肯定近二十年來中國制造在各領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充滿自信,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客觀看待中國制造目前在全球價值鍊中所處的位置。
發揮中國制造業的四大優勢
筆者在2018年5月25日—26日參加了在安徽合肥舉行世界制造業大會,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近3000名政要名流與商界代表雲集。筆者有幸受邀主持其中一個分論壇,并在第二天大會上發言,還與數十位國際企業高管深層交流,深切感受到中國制造仍然高度被世界看好的盛況。當下,逆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聳增,制造業一度被輿論唱衰。但這次大會看來,已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的中國發展潛力仍很大,成長為“制造強國”的未來必然趨勢正在被全球各界人士以“用腳投票”的方式所認定。如何發揮出中國制造業目前所存在的四大優勢,正在成為“中國制造2025”實現的關鍵。
最被世界所看好的是,中國政府是全球最重視制造業、并給予制造業發展真正“優先政策選項”的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幾乎所有行政主官都帶着緊迫感在考慮智能革命下的産業發展與創新驅動,緻力于減少審批事項,提升辦工效率,優化營商環境,關切投資獲得感。一位外國企業家對筆者說,沒有任何國家像中國官員這樣如此優待企業家的錢。在政府影響下,多年來中國社會也有對制造業發展永不松懈的熱情,多數中國企業都在讨論智能制造背景下的轉型。
除了政府因素,全産業鍊的技術優勢也是中國制造業發展将長期被看好的深層原因。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逐漸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目前,從低端生産,到中端組裝,再到高端智造,從品牌、采購、營銷、服務到創新升級,從資源整合到技術轉換再到信息供需,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産業鍊複合度、完整性像中國這麼強大。“絕大多數創新産品理念對中國企業家來說,隻要一看一聽,在中國就能在一兩個月内找到制造企業将其大批量地複制、生産出來。”一位中國企業家在論壇中談道。中國這種高效與批量生産的支撐能力是當下“優于設計、鈍于生産”的歐美設計師的天堂,也是全球處于同一起跑線“智能化革命時代”讓中國形成“彎道超車”優勢的關鍵。
人才優勢也是中國制造業發展被全球青睐的關鍵因素。與歐美國家過去20年優秀學生都投入金融、工商管理、法律等學科不同,從1990年代後期中國大學擴招以來,中國平均每年産生500萬左右優秀理工科畢業生,創造了8000萬—1億人左右的工程師社會人員儲備。中國具有全球最齊備的全門類、全跨度的工程師群體,人均勞工成本至今仍是日本的1/5、歐美國家的1/7,這使得産品制造在中國仍然長期享有“物美價廉”的保證。
市場優勢更是中國制造業未來領先的重要保證。14億人的統一大市場是世界獨一無二的。近年來,像成都、合肥、武漢、鄭州等數十個二三線城市在制造業與消費市場上的集體爆發,讓中國經濟呈現了成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趨勢。中國每年新增2000萬城鎮居民,居民60萬億元的固有儲蓄正在逐漸轉化為支出,消費已成為經濟增長第一動力,使得中國在2018年底有望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消費市場。加之“一帶一路”倡議試圖塑造國際互聯互通格局,以形成中國主導的更大統一市場,這些都是全球制造業發展繼續在中國噴發的積極背景。
因此,要讓“中國制造2025”真正實現,就必須發揮以上四大優勢,讓支持制造業的政策配套與執行力度繼續加強,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加速應驗,多層次投融資體系加快完善,中國教育水平與消費促動需要繼續提高,制造業核心技術的突破要及早出現重大曙光,“工匠精神”在中國還要繼續發揚光大,人均勞動生産率還要不斷提升,城市病與生态污染治理的任務仍需要急迫完成,社會輿論時時出現的消極幹擾仍要克服。
中國制造的未來肯定不是坦途,但至少從這次世界制造大會筆者所親曆的現實看,世界看好的正是中國敢于面對現實難題、且有解決難題的社會勇氣與戰略定力。這也正是中國制造業有前途的根本動力。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責編尤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