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新華社刊文,說“A股估值處于曆史底部,人們還在擔心什麼?”來提振市場情緒。
文中寫到,2018年上半年A股主要股指從階段新高到階段新低,上演了一波“蹦極”行情。總體來看,市場調整幅度在可控範圍,不宜将金融領域的個别事件或階段性表現誇大為“金融恐慌”。
同在7月上旬,善于發表“底理論”的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也表示,随着A股對外開放又邁開了新的一步,為A股帶來了增量資金,當前A股有希望築牢兒童底。北大經濟學碩士、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姝威也表示,自從7月6日上證指數跌至2691點,我國股指下跌将形成曆史大底,未來會開啟一輪健康的牛市。
但也有專家認為,預測底部對股民存在很大的誤導性。
小編認為,雖然作為投資者的我們,不能臆斷底部,但是我們可以從曆史的底部中學習,分析規律,進行價值投資。
曆次市場底部股票縮水嚴重
滬指自1990年以來,有5次觸底。
第一次:1994年7月28日,指數跌至339點,比頂部下跌77%,估值回落93%。
第二次:2005年6月6日,指數跌至998點,比頂部下跌56%,估值回落74%。
第三次:2008年10月28日,指數跌至1665點,比頂部下跌73%,估值回落75%。
第四次:2013年6月25日,指數跌至1850點,比頂部下跌47%,估值回落72%。
第五次:2016年1月27日,指數跌至2638點,比頂部下跌49%,估值回落44%。
據中銀國際統計,曆次市場底部時,0-40倍市盈率個股比重分别為92%、60%、72%、54%和34%,估值大于60x的個股比重分别為4%、14%、9%、20%和40%。
值得注意的是,中銀策略統計後發現,從2005年以來的4次曆史底部來看,底部後幾個月的各大寬基指數走勢都存在一些内在的規律。
其中,在底部形成之後的一個月内,大部分時間和大部分指數都會出現一定的反彈,1個月反彈區間在-1%到10%之間。2005、2008、2013和2016年的4次底部形成之後,各大寬基指數的一個月後的平均漲幅分别為-1.0%、9.6%、8.0%、1.1%,并且從寬基指數的内部結構來看,大多數時候中小創的1個月反彈幅度更高一些,彈性更強,對反彈更加敏感。
在底部形成之後的2個月内,曆次底部所有指數都會出現一定的反彈,2個月反彈區間在8%到13%之間。2005、2008、2013和2016年的4次底部形成之後,各大寬基指數的2個月後的平均漲幅分别為7.7%、11.6%、12.5%、9.1%,并且大多數時候中小創的底部2個月後反彈幅度依舊更高,彈性更強。在底部形成之後的3個月内,曆次底部所有指數都會明顯反彈,3個月反彈區間在9%到24%之間。2005、2008、2013和2016年的4次底部形成之後,各大寬基指數的3個月後的平均漲幅分别為14.2%、23.8%、21.2%、8.6%,并且大多數時候中小創依舊彈性略高。
在談到A股見底後市場的走勢時,前中南财經政法大學EMBA浙江教學中心主任盤和林認為,股市能夠喚醒大盤的必然隻能是資金。從曆史上看,大量資金進入被低估的價值型股票也是一大特征之一。指标上的表現是,很多被錯殺的優質股票出現地價高換手率的情況,量能也出現了放大,這是有大量資金進入的信号,也是股市走出陰霾的曙光。
底部由宏觀事件造成
回觀曆史底部,均是由宏觀事件造成,此次底部的形成也不例外。外部的宏觀事件變化,會把市場情緒推向恐慌的方向,使牛市滑入底部。
例如,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讓股票供給大幅增加,創下998的低點。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全球蔓延,我國出口大幅下降,引發投資者擔心中國經濟放緩,所以股市達到1664的低點。
2013年爆發小型金融危機,即“錢荒”,使投資者擔心此次金融危機蔓延成為整個市場的經濟危機,創下1849的低點。
2016年的2638低點是由于2014到2015年中國處于嚴重通縮狀況,企業大面積虧損,投資者擔憂中國經濟有硬着陸的風險,以及人民币兌美元貶值到7或者8的可能性,對實體經濟的擔憂造成了2016年的大跌。
中國國際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陳樂天在中銀策略會上指出,本次的底部背後也對應兩大宏觀事件:中美貿易關系的調整和上半年國内的債務違約情況。
随着美國對華戰略的調整,投資者對中美關系持悲觀态度,認為存在全面對抗的可能,甚至完全失控,使得中國經濟存在失速的風險。另外,二季度後我們的債務系統出現違約狀況,而三季度又有很多債務會到期,因此大家擔心國内出現大面積的債務違約風險而導緻金融危機的情況。這兩個宏觀大事件所造成的市場恐慌是目前急劇下跌的核心因素,這些因素使市場下探到目前2691的低點。
然而,這兩大事件所造成風險失控的概率其實是比較低的。中美兩大國關系變化,造成了今日的貿易沖突,但是由于中美之間的羁絆以及大國的責任,中美關系變為全面對抗的可能性非常低。今天中興通訊的貿易解禁,還有美國國會對總統征關稅權力的制衡,都是中美關系緩和、避免全面碰撞的迹象。中美貿易極度悲觀的預期逐漸在改善。
第二點,對于債務危機這塊,在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去杠杆的過程中,中央的底線思維明确,相應的政策也做了邊際調整。在我們的體制優勢和政策優勢下,我們認為出現大面積債務違約的概率是比較低的。
明達資産董事長劉明達表示,展望未來,對内金融去杠杆,對外中美的持續博弈,仍将是影響市場的主要因素。我們的總體看法是,貿易沖突會成為常态,打打談談的過程會比較漫長,對市場的影響将會逐步減弱,中期來看不會成為影響市場的主要因素。
從中期來看,信用收縮問題才是影響市場的主要因素。我們認為,信用收縮導緻的民企信用債發行困難的現象,國家會通過定向寬松來逐步解決這個問題,出現大面積企業債務違約的概率不高。同時也應該看到,确實有些企業因為過度擴張,導緻過度負債,過度加杠杆,這樣的經營風格在金融去杠杆和強監管的環境下是難以為繼的,出問題也是必然的,不必大驚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