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富蘭克林與資本主義精神

富蘭克林與資本主義精神

時間:2024-10-27 03:32:26

摘要富蘭克林在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作為資本主義精神的擔綱者,他的自傳是美國人手一本的冊子,成為理解美國精神資本主義精神的代表。本文通過對其自傳的分析,并結合韋伯的經典研究,對資本主義精神的特質進行研究。

關鍵詞富蘭克林;資本主義精神;宗教

富蘭克林作為美國獨立時期的重要人物,他身上獨特的倫理氣質使他成為美國精神的代表。這種獨特的倫理氣質的構成就我們所關注的。對于富蘭克林的認識,離不開對他的代表作《富蘭克林自傳》(下文簡稱《自傳》)的理解。馬克·吐溫(2006)在他的短篇小說中,描述了這本書作為美國人手一本的小冊子所帶來的深入美國人生活的影響。也正是在這本小冊子中,韋伯找到了西方資本主義精神的代表。本文試圖從對《自傳》分析出發,結合韋伯在《新教倫理》(下文簡稱《新教倫理》)一書中對富蘭克林的描述,來介紹資本主義精神。

《新教倫理》中的富蘭克林

韋伯在《新教倫理》中對富蘭克林的引用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在文章提出資本主義精神這個曆史個體後作為例證被提出,用來說明資本主義精神的部分内涵的同時指出資本主義精神作為一種精神驅動力的存在早于資本主義曆史環境。再從他身上引出“天職觀”的倫理後,從路德“天職觀”的出現開始對資本主義精神形成進行追溯。而在韋伯追述資本主義精神形成的過程中,作為資本主義精神的擔綱者來體現由新教與浸禮諸教派及教會發展而來的教義,在資本主義精神擔綱者身上的體現。最後在韋伯讨論宗教裡禁欲主義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中,指出在富蘭克林身上已經體現出來的宗教與資本主義精神的脫離。在這裡,富蘭克林的獨特性始終圍繞着資本主義精神與新教倫理中所包含的禁欲主義的關系展開。

富蘭克林與《自傳》

(一)富蘭克林的宗教與家庭背景

作為資本主義精神的擔綱者,不可避免的要回到對富蘭克林的宗教信仰方面的讨論中來。富蘭克林的家族一直是虔誠的新教徒,富蘭克林的外祖父作為新英格蘭最早的移民之一,是殖民地宗教信仰自由的極力提倡者。

但在青少年時期,富蘭克林的宗教信仰就表現出了不同于他的家庭的特征。他雖然閱讀包括班揚的《天路曆程》在内的新教宗教書籍,但這僅僅是他發展寫作能力的工具。他在相關閱讀之後還産生對新教教義的懷疑。在他離開波士頓的原因中,有一條就是他的欠審慎的議論,被當地的信徒看成是可怕的異教徒和無神論者,這使他很難再在波士頓這個新教徒聚居地立足。富蘭克林已經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新教信仰者。他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自然神教信徒”(富蘭克林,2013:81)。然而他又指出自然神論的教義或許為真,但又不十分有益。

可以說,富蘭克林并不完全信任任何一個教派的教義。這些現象都是在一個新教徒身上不可能發生的事,隻有作為一個自然神論者才能如此一般。但這并不代表者徹頭徹尾的無信仰。在富蘭克林自己宗教觀的論述中,提到了他父親引用所羅門的箴言:“你若勤勉,你将站在君王的面前,而不是站在用人面前”。他認識到勤勉對他的有用性,也承認任何宗教所包含的要素,即上帝的存在。他在父親、母親的墓志銘上寫道“你應當勉勵自己,勤奮工作,切勿不相信上帝”(富蘭克林,2013:20)。

對于富蘭克林來說,他的宗教信仰有其特殊性。他在書中多處地方提到“有用性”。就他而言,耶稣的啟示中的那些禁止做的,人們不去做,是因為人們意識到這種行為對人有害;啟示中允許做的,人們去做,是因為這種行為是人所需要的。他将宗教教義的遵循回到人本身,從人出發進行思考。富蘭克林為代表的自然神論者身上,有着宗教遺留,但宗教是服務于人,而不像傳統宗教中那樣統治着人。

(二)富蘭克林十三條道德準則

富蘭克林的十三條準則能夠最直接的了解富蘭克林的倫理特質。正是他的宗教觀構成了他最初編撰祈禱文的原因——對于教派傳道過程中缺乏道德倫理的普及。因此,他不再去聽各教派的布道,而是自己設立“信條和宗教條例”作為祈禱文。

對他來說,最為基本的就是“節制”。富蘭克林對它的描述是“食不過飽,飲不過量”。他在印刷所工作時,其他工人每天都要喝6品脫的烈性啤酒,富蘭克林并他不飲酒,而是吃價錢更低但能量補充更高的面包。這為他節省出一大筆錢的同時,成為工人們效仿的對象與榜樣,為他的威信奠定了基礎。

緘默,即“避免空談,言必對己或他人有利”。當富蘭克林從凱默的印刷廠辭職準備自己創業時,他将準備辦報業的事情告訴了之前的同事,而該告知了凱默這件事。一旦凱默先将報紙創辦起來,富蘭克林之後辦報的利益将大為減少。

有序,即“你的一切應井然有序,一時一事都要有周全的計劃”。富蘭克林年輕時候記憶好,東西并不需要刻意擺放也能記得原來的位置。當他年紀大時就發現這種習慣帶來的不便之處,而有序的生活會帶來諸多便利。

通過對這些準則的分析,可以發現富蘭克林所有道德準則有一個共性:全部有利于一個現實中的人的道德的自我提升,同時能為他帶來外部的收益——他的财富的增長。

總結

結合韋伯對于富蘭克林身上的獨特倫理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資本主義精神“有用性”的目的,但其中包含的理想信念不可否認。這一點正是美國宗教的禁欲主義教義影響,與美國人的日常行為結構相結合産生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富蘭克林,本傑明.富蘭克林自傳[M].王正林,王權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

[2]馬克·吐溫.《馬克·吐溫幽默小品欣賞》(M).陳光明譯.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3]韋伯,馬克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康樂,簡惠美譯.廣西:廣西師範出版社,2006.作者簡介:

沈玲玲(1993年—),女,漢族,浙江甯波人,上海大學社會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哲學。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