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用工匠精神滋養中職學生的核心素養

用工匠精神滋養中職學生的核心素養

時間:2024-10-27 12:25:18

摘要:如何探索與創新中職生“核心素養”培育的載體與路徑,是當前浙江省中職學校進入内涵建設、質量提升“深水區”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甯海縣第一職業中學充分發揮區域非遺文化資源優勢進行泥金彩漆傳承人的“工匠精神”培育為切入點,通過氛圍感染(大師工作室)、技能強化(現代學徒制)、課程涵養(非遺校本課程)、教師垂範(雙師型團隊)四大路徑,在提升學生工藝美術專業核心能力的同時滋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中職學生工匠精神核心素養泥金彩漆

“工匠精神”無疑是當前教育的“熱詞”。《浙江省教育廳關于加強培育中職學生核心素養的指導意見》提出要以工匠精神為核心,厚植匠心文化,強化專業技能,培植雙創意識。中職學生核心素養問題關系到中職教育“培養什麼人”的根本問題,是中職學校辦學方向的關鍵所在,也是教師努力奮鬥的方向。中職學校作為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根據地,要充分認識加強培育中職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有責任、有義務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滋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恪守“職業精神”,大師工作室的匠人傳承

甯海縣素有“三雕之鄉”“五匠之鄉”的美譽,工藝美術行業曆史悠久、文化内涵豐富,具有獨特的民間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湧現出了衆多的行業大師和知名文化企業。這與其追求精益求精、質量至上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當前,工美行業“傳人”的培育仍然以傳統作坊式的“師傅帶徒弟”模式為主。這一舊有模式培養的人才不僅數量少、成才慢,而且知識結構窄、文化層次低,難以吸引到新鮮血液。

因此,要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态”傳承,必須要回歸到“傳人”這一根本性問題,必然要打破人才青黃不接的尴尬局面。作為育人主陣地,學校應義不容辭地扛起“接班人培養”的大任,尤以獨具辦學特色和專業優勢的中職學校為最。如何整合師資、基地、社會等多方資源,營造充滿工匠精神氛圍的校園環境成為破題之關鍵。

學校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2007年9月,學校在上級主管部門大力支持下,擔負起為泥金彩漆技藝培養傳承人的重任,與泥金彩漆傳承基地——甯波東方藝術品有限公司聯姻,共同創辦了泥金彩漆技藝班,緻力于培養“有甯海人特質,有工匠精神,有精湛技藝,有創新本領”的新一代非遺技藝傳承人。非遺傳人要遵循由“匠”到“師”再到“大師”的成長規律,學校專門成立了由泥金彩漆傳承人黃才良、陳龍等專家領銜的“大師工作室”。

“與大師面對面,讓大師手把手”。大師工作室進校園是恪守職業精神,培養拔尖創新“匠才”的重要舉措,讓學生接受藝術熏陶,提升學生藝術品位修養的重要平台,對全面優化學生核心素養、深化人才培養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大師工作室設置了嚴格的傳承人遴選“門檻”:第一,品德過關,從學生的思想品德、職業道德、職業理想等方面衡量;第二,靈性過關,考量學生的可塑性、爆發性與發展性;第三,能力過關,評測學生的技能“含金量”。

學校在大師工作室進校園整個過程中,滲透培養“孜孜以求、愛崗敬業、認真做事”的職業态度和“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職業精神。近10年時間裡,在大師工作室學習泥金彩漆的學生有近千人,在大師們的言傳身教下,學生們沉浸在泥金彩漆的工藝世界裡,其中2009屆畢業生胡亮亮,王瓊、王占奎3人在衆多畢業生中脫穎而出,他們與師傅合作的泥金彩漆作品多次成為甯波市贈送給東亞、歐美等地友好城市的禮品,讓這門古老的藝術在異國他鄉大放異彩。而在國内一些非遺項目展示活動上,3位年輕人也屢屢大展身手,聲名遠播。2015年、2017年,他們相繼獲得了“青春手藝人”和“甯波職教之星”的榮譽稱号。

二、對标“工匠技藝”,現代學徒的匠行統一

工匠精神的基點在于技藝。培養學生一技之長是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基于此,學校對标“工匠技藝”,以加強學生專業技能,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出發點,以甯海縣工藝美術教育聯盟為契機,深入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

一方面,校企共建校内實訓基地,鼓勵學生“百煉”成“匠”。校内引進了泥金彩漆整條生産線,建成了泥金彩漆實訓基地——非遺文化體驗中心。該基地以産品為牽引,真正做到課堂與車間對接、學生與學徒對接、教師與師傅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産流程對接、作品與産品對接。學生在非遺中心“做中學”,在真實的工匠環境中做到學有規範,做有标準,在實踐中掌握真才實學,掌握企業的标準和技術規範。

另一方面,校企共建新型師徒關系,引導學生“拜師”創“業”。學校依托大師工作室,開展2.0版的“師徒結對”。前兩年,學生們在大師指導下進行美術創作的學習、工藝品的制作;第三年,大師遴選“關門弟子”,進入甯波東方藝術品有限公司工作進行“頂點提升”,夯實制作技法,最終成為泥金彩漆的技藝傳承人。

教學改革帶來的是學生技能的“躍進”。學校工美專業的學生連續4年在全國職業院校教育成果展中摘金奪銀,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連續3年在甯波市中職學校學生技能競賽中獲得金獎。2015,中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本校畢業生憑借作品《泥金彩漆紅妝系列》站上了最高領獎台。

三、融通“人文創新”,校本課改的匠心集成

人文素養、綜合能力等是撬動學生“持續發展”的另一杠杆。傳承文化底蘊,深化匠心匠意,涵養素養基因,這對于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則更為重要。泥金彩漆是一種傳統工藝,是作者精神、情感、思想等的集成,因此,其傳承人必須在繪畫基礎上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創新精神,隻有基本功紮實才能研發出“拙”和“豔”的帶意與韻的作品。

由此,學校對泥金彩漆技藝班的課程進行了學科間與學科外兩個方面的整合,細分了泥金彩漆方向、平面設計方向、家具裝飾、室内設計、古玩鑒賞等多個專業方向,并在核心課程(含教學項目)外,開設了素描、色彩、書法、制作技藝工藝、計算機、美術等文化公共課程,開設了以中國古典詩詞為主要内容的文學欣賞課,以及不同方向的工藝美術技能課程(泥塑、雕刻、工藝繪畫、PHOTOSHOP等)。讓學生在掌握手工技術之外,習得包括泥金彩漆文化常識、素描、國畫、圖案設計、書法等通識類知識。

與此同時,為了讓傳統非遺煥發出契合時代氣質的活力,筆者學校将雙重教育作為課程改革、匠心塑造的另一抓手。學校提出了“非遺+文創”的産品研發理念,大師與學生徒弟一起探讨研發新品,将甯海的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逐步融入學校産品造型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對課程體系“再建設”,因技、因藝、因材、因人“制宜”,以多模塊、可重構的方式實施個性化教學模式,搭建行業、企業有效合作的互動平台,實現傳統技藝的系統“再傳承”。

在産品研發過程中,大師注重指導學生在泥金彩漆制作中融入文創理念,面向高、中、低市場研發相應産品。例如“泥金彩漆+家裝設計”研發“十裡紅妝”高端嫁妝産品,“泥金彩漆+傳統文房”研發出筆架、筆筒等中端産品。借力創新性研發,泥金彩漆綻放商業價值,學生則兼備了多元跨界的核心素養。

四、樹立“職業标杆”,雙師團隊的匠德垂範

建立一支精湛的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踐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關鍵。緊密圍繞非遺傳承人的培養,學校一方面積極開展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提高師資科研能力,定期組織專業教師下企業見習、拜師學藝、高校進修等,塑造了一支業精技強的專業教師隊伍,目前教學團隊中有非遺企業工匠大師、省特級教師、市雙師型教師、市學科骨幹和縣名師等16人;另一方面,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探索信息時代下非遺開發、利用、弘揚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組織專業教師進行教材開發、數據庫建設、課件制作、微課拍攝、網站建設等有關非遺内容的工作。目前,學校已完成了《讓非遺“活”起來——泥金彩漆“雙源融合”活态傳承的探索與實踐》等3項省市級課題,獲得浙江教學成果二等獎、甯波市人民政府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公開發表論文30餘篇。

無一不彰顯着執著專注、精益求精、傳承創新、團隊合作等工匠精神的雙師團隊,為學校學生樹立了“職業标杆”,在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行為習慣。在指導學生開展課堂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細節入手,從身邊小事做起,做到上好每一堂課、完成好每一次作業、規範好每一個實訓動作;積極培養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職業歸屬感,引導他們認識到職業素質對于未來職業的意義,并從認同非遺傳承人身份慢慢地遷移為主動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對學生“工匠精神”觀念的注入,使學生以高标準,嚴要求對待學習、工作,以一種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對待自己,對待職業。

五、小結

作為是“中國智造、中國品質”的生力軍的搖籃,學校将繼續秉承“融入式培養,養成式教育”的理念,挖掘豐富的區域鄉土非遺文化資源,以民族工藝品制作(泥金彩漆方向)專業課程為基礎,持續開展中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研究與實踐,把核心素養培養滲透到已有的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實習實訓、校園生活、社會實踐中,在不打破原有教學體系的情況下,努力實現全方位融入式培養,讓非遺文化滋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尹愛玲.試論中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教育,2017(3).

[2]劉洪銀.從學徒到工匠的蛻變:核心素養與工匠精神的養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0).

(作者單位:甯海縣第一職業中學)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