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簡化生活,BE-DO-HAVE

簡化生活,BE-DO-HAVE

時間:2024-10-27 07:29:34

十年前,我特别喜歡吃自助餐,因為上百種讓人眼花缭亂的美食等着你“翻牌子”的感覺實在太好了,永遠都有新選擇,不用擔心錯過,也不用後悔選錯。可是現在,我已經确切知道,縱然自助餐裡有數不清的選擇,但是符合脾胃又真心喜歡的可能隻是那麼幾樣而已。所以,如今的我已經不再迷戀于各種推陳出新的菜單,而是滿足于桌上擺着幾樣自己的心頭好。這讓我有了另外一種收獲,那就是用“細細品嘗有限的選擇”,代替“三心二意不斷嘗試不同的選擇”,我反倒覺得口舌之間多了更多細膩豐富的感受,也更加珍惜老天的饋贈。

多不等于好,少不等于缺

飲食的簡化漸漸影響了我生活的其他方面,我越來越發現簡化隻是一種手段,最終的目标是為了讓你更加專注于那些對你真正重要的東西。多不等于好,少不等于缺。

這兩年“斷舍離”的概念非常流行,其中對我影響最深的一點是,對于什麼東西要扔,什麼東西要留的判斷标準不是“那些東西值多少錢”,“有沒有用”,而是要用“對你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這把終極标尺來衡量,簡化生活也不妨從思考這個問題開始。

那些存在于我們周圍的物品,不是消耗我們的财富、空間、時間,就是耗費我們的關注,它們的持續存在本身可能就是一種看不見的隐性支出。比如,在一個寸土寸金的城市,每平米房價數萬,那些占據在你房間裡的東西已經在消費你的空間了,你是願意把空間留給自己還是它們呢?

一位朋友的朋友嫁人生子之後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囤積狂魔,凡是家裡用得上的,不容易過期的東西,一打折都會囤上很多。她的家裡塞滿了紙巾、洗滌用品、床上用品等等,随便開個櫃門那些塞滿的東西就會湧出來,連孩子的玩耍區,老公最愛的書房都被擠占,這件事兒甚至影響到她的夫妻關系。她為此一度非常苦悶,原因是“我這麼為家裡着想,怎麼就沒人理解我呢?”。

聊了一個下午我才弄明白,她自從成為全職太太就覺得自己失去了職業成就感和經濟上的安全感,所以“省錢”和“囤貨”,讓她感覺到自己在為家庭做貢獻,她不僅需要自己看見,也需要家裡人看到自己的“功勞”,所以老公的不理解簡直就是緻命的打擊。老公厭煩的是她的行為,她卻覺得老公否定的是她本人。我讓她把生命中看重的東西排序,第一位是寶寶的健康,第二位是家庭和諧,第三位是自己快樂。仔細看看就會發現,她的需求并不複雜,隻是她把這件事兒變複雜了。我讓她從自己列出的這三個重要的生命維度評估了一下現在的囤積行為,她發現一直以來自顧自的努力其實讓她離這三個目标越來越遠,孩子、老公和自己都不開心。省錢重要,但是為了省錢失去更重要的東西豈不是得不償失。

我鼓勵她培養一個興趣愛好,每次身份焦慮襲來的時候就去做一件讓自己有自信的事兒。後來聽說她迷上了煲湯,丈夫每天回家都能喝到可口的靓湯,再也不用一進門就因為被東西撞到而争吵。再後來,她又開始買買買了,不過這回不是囤積,而是朋友圈有人跟她訂購湯料包,雖然掙不到太多錢,但是她覺得能在照顧自己孩子的同時實現一下自我價值已經很滿足了。簡化生活并不是為了扔掉一切,而是為了回歸到你要的生活,騰出時間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

囤積智慧不等于擁有智慧

有人囤積物品也有人囤積信息,我的一位朋友每天在朋友圈轉發各種人生智慧與大師語錄,但是他的生活卻依然死水微瀾,囤積智慧并不等于我們就擁有了智慧。在一個信息比垃圾産生速度還快的時代,很多人都患上了一種叫FOMO(FearofMissingOut)病,指的是害怕錯過那些比你手頭事或眼前人更有趣,更激動人心,更精彩的東西,典型症狀就是無論坐立卧行,都必須經常有事兒沒事兒刷刷手機,否則你就似乎被生活遺忘,徹底Out了。但是這樣時時警醒反而容易讓我們錯過更重要的本質,因為我們無法專注。

我特别喜歡著名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在暢銷書《象與騎象人》中的一段論述,“現在,智慧如此廉價泛濫,日曆、茶包、瓶蓋或好心的朋友轉寄過來的大量電子郵件等,處處可見智慧之語……智慧之語、人生意義,甚至是博爾赫斯書中的圖書管理員所追求的答案——每天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但是除非我們用心欣賞,花時間去了解、質問、改進,把它跟自己的生活聯結起來,否則智慧之語仍隻是智慧之語,與我們又有什麼關系呢?”。簡化生活的核心之一就是放棄對囤積他人制造現象的執迷,轉而自己去接近和尋找生活的本質。

BE-DO-HAVE

可是,我們又該如何尋找生活的本質呢?你不妨試着做一下下面這個填空題。當我有______(比如,錢、時間等)的時候,我就可以做_______,然後我就幸福了。我曾讓一位單身大齡女青年做過這個填空題,她的答案是:如果我結婚了,就可以生個孩子,然後人生就完美了。不久她夢想成真,但是老公、婆婆和孩子讓生活的複雜程度增加了一萬倍,從此再和完美無緣。這樣的思維方式都是按照HAVE-DOBE的模式,即有什麼,做什麼,是什麼。很多人的人生都在循環播放這首曲子,隻是第一個填空的答案從考上名校,進入500強,升職高管,到财務與時間自由,不斷遞進。每一次都深信不疑得到或做到了什麼就會幸福無比,屢屢被自己欺騙之後,我們又如此地不甘心,于是屢敗屢戰,許下新的願望。這樣的模式會讓我們一直如同踩着轉輪的小白鼠,忙個不停,總在等待下一個目标實現,或者生怕自己失望同時追求好多目标,生活也越來越臃腫。

但是,其實你完全可以把這張唱片翻過來放,倒過來從BE開始,你想成為的狀态既是你上路的初心也是你最終将抵達的終點,此謂“以終為始”。比如,我相信大部分人的行為動機都是想過得更幸福,那麼就意味着你是想“BeHappy”,所以你現在就可以開始去做那些讓你感到幸福的事情,這裡的邏輯是“不是因為擁有更多而幸福,而是因為幸福才擁有更多”。比如,你想賺錢,但是如果你死死盯着工資卡上的那些錢是永遠發不了财的,如果你可以找到發揮自己天賦和熱情的工作,你反而會離财富和成功更近,最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中你都是幸福的,這就叫“BE-DO-HAVE”。

汪冰,精神衛生學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積極心理學推廣者,多年來緻力于個人成長與幸福感提升的探索與實踐。譯有《幸福的方法》,著有《世界再虧欠你,也要敢于擁抱幸福》、《辣問愛情》。他也是中央電視台《夜線》、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今夜私語時》、《青春晚自習》的特約嘉賓,以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都市之聲《Soho新勢力》主持人。如果你相信老天給每個人都安排了屬于自己的命運,那麼你要做的就是放棄從别人那裡借來的活法,而是簡化内心,回到那個終極問題,“你想活出什麼樣的狀态?”。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