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民族品牌樂百氏“消失”的17年

民族品牌樂百氏“消失”的17年

時間:2024-10-27 07:19:02

17年前,達能“天價”收購了中國飲料品牌樂百氏。17年後,樂百氏又回到了本土企業手中。

樂百氏又一次“被賣掉”。

2016年歲末,達能(中國)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确認已将樂百氏品牌及6家位于廣州、北京、天津、成都、重慶和中山的樂百氏工廠整體出售給盈投控股有限公司。時光倒回到2000年3月,彼時,達能收購了樂百氏92%的股權。

“為在中國市場建立強健、可持續發展的業務模式,達能調整了在中國市場的飲用水業務發展戰略,将采取更為集中的發展模式,聚焦天然礦泉水業務,因此決定将樂百氏業務整體出售給盈投控股。”對于出售樂百氏,達能媒體負責人王慧穎解釋,飲用水業務仍将是達能中國發展的重點之一,達能将在這一領域加大投入,益力将是達能在中國市場力推的主要天然礦泉水品牌。

公開數據資料顯示,在2015年中國瓶裝水市場份額的排名中,樂百氏瓶裝水早已跌出前十名,市場份額不足1%,更不要提鮮為人知的品牌—益力。相較而言,諸如怡寶、農夫山泉、康師傅、景田百歲山、可口可樂、恒大冰泉等品牌在市場中更為受衆所知。曾經承載着一代人記憶的樂百氏,早已消失在了公衆的視線中。

樂百氏畫風突變,起于17年前的收購

1989年,何伯權等人創立了樂百氏,不到5年時間,樂百氏就成為全國乳酸奶的第一品牌,一時間風光無限。但自1998年以後,樂百氏的業績一直在十幾億元徘徊,宗慶後帶領着娃哈哈連續10年成為中國飲料行業的老大。當時,何伯權在反思樂百氏與娃哈哈之間差距時認為,一個主要因素是娃哈哈與達能的合作:在達能的幫助下,娃哈哈的資金較為充裕,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自然得心應手。

在樂百氏的反複的思考和權衡下,2000年3月,樂百氏将92%的股權賣給了達能。與樂百氏不同的是,娃哈哈與達能的合作采取的是與達能成立合資子公司的形式,宗慶後自始至終都拒絕達能“染指”娃哈哈集團的股份;而在與樂百氏的合作中,達能從一開始就占據了絕對控制地位,這也為樂百氏後來的遭遇埋下伏筆。

令何伯權沒有想到的是,這場合資不是樂百氏期待的“雙赢”,而是達能“獨霸”的開始。在兩者合作之初,何伯權曾在内部表示,“雙方共同組建的樂百氏(廣東)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由達能控股,但達能并不派員參與管理。樂百氏仍擁有商标權、管理權、産品及市場開拓權”。但從合作之初,何伯權等人就喪失了對樂百氏的控制權,在多次與達能意見相左不歡而散後,何伯權等五名創業元老集體辭職。

在何伯權出走後,達能一直都未找到合适的繼任者,樂百氏總裁之位也變動頻頻:從2001年到2006年,樂百氏在5年的時間裡迎來了4位總裁。高層頻頻變動,中層與基層也未能幸免。2006年,由于業績持續低迷等原因,達能在樂百氏大裁員,在當時引起極大震動。

如今何伯權已經成為一名天使投資人,17年後,當他回顧這次并購時坦言,“我知道在國内大多數創業者的夢想都是能做成百年老店,但做企業是涉及激情、團隊、市場、品牌管理方方面面的。10年時間,我已經沒有激情了,很難再走上另一個高峰了,繼續和娃哈哈打又怎麼樣?最後也隻能是第一、第二的區别。”

何伯權認為公司做大後,如何繼續維持發展,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企業大了之後面臨的是規範化,國内企業和企業家在這方面,當時是很欠缺的,所以不如交給成熟的管理公司。

中國人民大學并購研究中心教授李俊傑指出,外資并購中國企業從戰略目的來講,主要是看重中國市場。外資在資金、技術、品牌上有優勢,對于創始人來說,很多時候并購的出發點,在于買賣雙方都能分享增值,從經濟學角度也是最能創造價值的。但價值提升主要是協同效應,收購方勢必會對品牌的情況進行修改,和原有買方公司的産品線形成互補,很難對目标公司情況進行全盤的接受。

“一個公司收購品牌會全盤考慮各種産品線之間的布局和分工,以及對市場的策略,和單獨作為一個品牌會有一些區别。”李俊傑分析,“作為一個公司産品會有不同的消費人群,可能對整個市場的覆蓋更全面。一旦做為一個大公司下面的品牌,可能需要和其他産品線協調,一般企業會避免不同品牌之間産生重複,沖突或者競争。樂百氏作為達能的子品牌,顯然隻會被達能當成一個棋子,而無法像獨立品牌一樣全面發展。”

對于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企業來說,對資金,特别是技術的渴求,是其願意将股權拱手相讓的原因。作為當時樂百氏的對手,娃哈哈也曾在與達能的強行并購中耗費曠日持久的精力。當時的娃哈哈想要鞏固國内市場行業領先地位,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借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已成當務之急。

各有所需,一拍即合。1996年,達能與娃哈哈集團成立5家合資公司,外方持股51%。合資後,達能欲委派财務、營銷等職業經理人來介入娃哈哈的管理,娃哈哈均不予理睬。此後,娃哈哈迅速壯大,而達能也收獲頗豐。但表面的繁榮之下,暗流湧動。10年之後,宗慶後和達能最終在非合資公司的收購問題上反目。

在娃哈哈的眼裡,這種合資成為了跨國公司的“圈套”。首當其沖的證據便是達能當年在合資協議中暗埋“機關”,在轉讓“娃哈哈”商标遭到拒絕後,要求娃哈哈要使用商标生産和銷售産品,需要經過達能同意或者與其合資,造成娃哈哈的利益損失。“由于當時對商标、品牌的意義認識不清,使得娃哈哈的發展陷入了達能精心設下的圈套。”宗慶後當時面對媒體“痛心疾首”。而達能則表示,對于宗慶後在合資公司之外所建立的龐大的私人财富帝國無法容忍。當達能發現自己受到威脅時,分手一觸即發。

對于已經日益龐大的娃哈哈資産,雙方都不肯輕易放手,于是一系列法律大戰陸續開打。直到2009年9月30日,達能和娃哈哈集團宣布,雙方已達成友好和解,達能同意将其在各家達能-娃哈哈合資公司中的51%的股權出售給中方合資夥伴。

不斷剝離業務,樂百氏品牌資産灰飛煙滅

樂百氏被達能收購後,并沒有像何伯權期望的蒸蒸日上。2005年樂百氏虧損1.57億元,2006年虧損1.5億元,2007年虧損8000萬元。資料顯示,作為食品飲料行業為數不多的“馳名商标”,樂百氏旗下曾擁有豐富的産品線,如樂百氏奶、AD鈣奶、樂百氏純淨水等。然而,由于業績不理想,近年來達能不斷剝離樂百氏旗下業務闆塊,使樂百氏隻剩下飲用水這一業務。即便如此,其在國内飲用水市場的份額也不斷下滑。

達能最初的意圖是希望通過樂百氏的渠道,搭建一個屬于達能的銷售平台,這個平台不僅銷售樂百氏的産品,同時也銷售達能的其他産品。多年來,樂百氏的渠道不是在強化,而是在被擠占、摧毀。老樂百氏人與達能在樂百氏發展速度上也有很大分歧: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比國外快,需要重點搶奪市場空間,提高市場占有率,這樣不僅日後獲利可觀,也是民族企業的長遠打算;但達能追求的是每年的收益,不惜削減成本、收縮編制。

飲料行業研究專家陳玮表示,外資收購後和創業團隊有矛盾是常有的事。外資企業在中國,如果推出的産品一兩年不賺錢或者趨勢不是特别好,就會轉向其他産品,投放的資源也會相應縮減;另一方面達能還要承擔國外新品引入中國的任務,中國團隊要先考慮執行全球新品的命令,再考慮投放本土産品,因此受到很多限制。對達能中國團隊來說,總部的産品銷量不好,可以解釋為水土不服;但本土品牌投放效果不好,中國團隊要負很大責任。

細數外國資本收購本土日化品牌,成功的幾率寥寥。“如果外資不是百分百全資收購,很容易留下隐患。達能收購樂百氏,減小競争是一個原因,另一個是樂百氏當年的渠道,團隊,工廠還是很有優勢的,但在達能的管理下,十幾年下來蕩然無存。達能擴張戰略的核心依然是自己的品牌,這導緻了樂百氏錯失了很多發展時機,比如在娃哈哈不穩定的時候就可以趁機加強對市場的滲透,或者推出市場競争比較小的植物飲料和涼茶,但樂百氏一個都沒有堅持下來。”陳玮說。對此,達能并未正面回複。

如今品牌老化的樂百氏成了達能急于抛售的包袱。“老品牌除了品牌優勢不再,還有遺留渠道費用、庫存、欠貨欠費問題,所以近幾年達能推出了許多子品牌,強化了達能的品牌資産,但并沒有強化樂百氏的品牌資産,這也是無奈的選擇,如今樂百氏賣給本土創業型的企業可能還有一絲希望。快消的競争是很激烈的,在每一個細小品類都可能被中小創業公司擊敗。”陳玮表示。

價值提升主要是協同效應,收購方勢必會對品牌的情況進行修改,和原有買方公司的産品線形成互補,很難對目标公司情況進行全盤的接受。

達能擴張戰略的核心依然是自己的品牌,這導緻了樂百氏錯失了很多發展時機,比如在娃哈哈不穩定的時候就可以趁機加強對市場的滲透,或者推出市場競争比較小的植物飲料和涼茶,但樂百氏一個都沒有堅持下來。

細數那些被外資收購後雪藏的中國快消品牌“拖油瓶”丁家宜

“在中國護膚産品市場,丁家宜防曬用品的市場占有率排第一、男士化妝品市場占有率排第二、洗面奶排第三、面膜排第四。”這是丁家宜原東家珈侬生化科技2010年的對外說法。尼爾森的調查數據稱,在大陸市場上,每六罐防曬乳液就有一罐是丁家宜品牌。

2011年,丁家宜這一本土品牌最終被法國香水巨頭科蒂以4億美元收購。僅僅被收購一年後,丁家宜的銷售量就劇減了50%,丁家宜也因此被指科蒂業績的“拖油瓶”,2016年6月份完成赴美上市的科蒂在其招股說明書中表示,丁家宜業績不如預期,已做減值處理。被外界認為也遭遇了“雪藏”的命運。

大寶“天天見”一去不返

1990年,大寶推出SOD蜜系列産品,市場份額一度高達15.76%,并連續8年獲得全國市場産銷量第一名。

2008年,強生以23億元高價收購大寶。強生接手大寶後,并不像外界傳聞的那樣将之雪藏,而是對大寶産品線進行了更新和優化,并在産品包裝和市場營銷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微調。不過時至今日,大寶的市場情況并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有專家認為,強生對大寶所持的态度是一種邊緣化處理,并未對其最關鍵的品牌形象進行重新塑造,也沒有像業界想象的那樣為其帶來先進的技術、投入巨額研發。到目前為止,大寶的業績依舊波瀾不驚,最新推出的“多種新産品”也不過是潔面乳、防曬霜和沐浴露之類,其數年前存在的種種問題如今依然存在,這也令其未來的發展充滿變數,大寶“天天見”的日子已是漸漸遠去。

百事-北冰洋合資公司倒閉

上世紀80年代一統北京飲料市場的“北冰洋汽水”在1994年與百事可樂合資成立了百事-北冰洋飲料有限公司。資料顯示,百事陸續将旗下諸多碳酸飲料成功打入中國市場,但風靡了半個多世紀的“北冰洋白熊”卻遭到雪藏,直至停産。1998年,百事-北冰洋公司因長期虧損等原因被注銷。

2007年,中方和百事公司艱難交涉,要求收回“北冰洋”。最終,這場談判以“4年内不以北冰洋品牌生産任何碳酸飲料産品”為條件,使得北冰洋品牌經營權再次回到國人手中。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