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被房價碾壓的知識分子,正碾壓城市創造力

被房價碾壓的知識分子,正碾壓城市創造力

時間:2024-10-27 07:06:00

談起都市,往往人們的情感頗為複雜。正如美劇《欲望都市》所展現物欲還有鮮活的人性,以及《北京人在紐約》裡那句關于愛、天堂和地獄的台詞。當擁擠的城市豎起無形的高牆,也如裝着陀螺裝着吸鐵石,讓更多人随着它的引力節奏旋轉、眩暈。面對潮流之下的競争,有些人選擇逃離,有些人選擇入山修行,而有些人則選擇身處鬧市,心攸安然。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選擇,還是讓我們樂觀一些,再樂觀一些,因為,保持住内心的正念,可以抵抗那些變化和流轉。

欄目編輯陳茜

設計紀程程

在朋友圈看到當年紅極一時的文學網站“榕樹下”創始人朱威廉曾提到,公司前台當年問過他為什麼不在上海買幾套房子,還說自己已經買了三套,而現在這個姑娘已經是千萬富翁了。這讓我想到我認識的另一位創業者,他們公司前台是一位北京姑娘,每個月的工資隻有幾千塊,但是開的車卻是全公司最好的。後來大家才知道,這姑娘來上班就是給爸媽一個交代,她家因為拆遷有好幾套房,靠“吃瓦片”(靠吃房租生活,北京老話)就已經進入富裕階層。2016年,這位創業者的公司終于在A股上市。

不過,我看到一組調查數據,據統計2016年上半年A股上市的2918家企業中,有627家公司半年的利潤尚不足1000萬元,也就是說還趕不上北京一套學區房,我默默地祝福他不要位列其中。這樣看來,如果隻以金錢來衡量人生,那麼似乎費半天勁創業确實還不如專心“房市”。如果成功的标準隻有房産,去創造肯定會讓位于去買房。難怪多年前,郎鹹平先生就在一篇《高房價讓中國失去創造力》的專欄中提到,當年馬雲、馬化騰、陳天橋差不多都是用50萬元開始創業的,但是如果現在的年輕人手裡有50萬元會幹什麼呢?肯定是拿去付首付了。

知識變現的目的性越強,過程會越痛苦

我小時候所經曆的高考改變命運,現在看來其實也是知識變現的另一種方式,所以才有了前一陣子熱議的名校畢業買不起房。知識究竟是用來幹什麼的?如果隻是用來交換學區房,那麼知識一定會被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折現的,一類是不可以的。難怪父母大多不太喜歡孩子學習無用的知識,凡是那些與高考無關的科目似乎連任課老師也是學校裡的弱勢群體。

在一個努力學習隻為了最終結果的遊戲規則中,積累知識的過程有多少痛苦,對未來變現的期望就有多高,當然最終的失望也會相應變大。這種強迫式、目的性過強的學習不僅扼殺着一代代人的創造力,也讓我們很小就知道從衆的重要性。上學的時候要努力考試,工作以後要賺錢買房。當自我已經被“群毆”得面目模糊,我們隻能緊趕慢趕交上首付,生怕自己連當“房奴”的資格都沒有了。以前高考是命運的“分水嶺”,現在似乎變成了房子,于是在農村地區“讀書無用論”又一次擡頭。讀書不是沒用,而是把讀書和變現捆綁在一起實在是背離了學習知識的初衷。可是有人說,知識當然可以變現,比如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為知識付費。

投其所好無法真正創造出高附加值産品

我簡單看了一下自己訂閱的幾個開通“打賞”功能的微信公衆号,每篇平均有一千人左右打賞,按照最低每人5元,那麼每篇文章的收入就至少5000元起,這可能是在傳統媒體時代不大能想象的事情。但是如果倒過來,一個人純粹是為了别人的打賞而寫作,我不知道最終還能有多少人願意不停地掏出錢包。因為内驅力一旦變成外驅力,自發就成了被迫,創造力也會打折。變現隻是創造力的副産品,利益會束縛頭腦,而創造需要解放思維。有人提出了一種創造力的投資理論:創造性個體追求新異與超前的觀念。這種觀念在當前可能并不受歡迎,可是一旦這種觀念得到大家的喜愛和追捧,價值就來了,但是有創造性的個體又會馬上投身于其他新觀念的開發。按照這個理論,投其所好是無法真正創造出高附加值的産品的,從無到有,勇氣與創意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我認識的很多文化創意領域的工作者,不僅需要漫長的積累期,還需要閑暇來感受與思考,而且創造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但是當生活成本和變現壓力不斷加碼的時候,閑暇成為奢侈,試錯也被遏制,于是大家一起疲于奔命地制造迎合與流俗的産品。當我們忙于動手就沒有時間動腦了。

不止北京的高房價正在扼殺城市創造力

有人說北京房價高不能說明大城市不友善,隻能說明你能力不夠,房價高才能驅動人才的流動,您有本事就自然能留下來,抱怨競争太激烈,隻能說明你競争力不夠。這話從市場調節的角度來說有一定道理,但是對于那些懷揣理想初來乍到的年輕人,這個城市确實顯得有些“高不可攀”,而這可能影響的是城市的活力與創造力。這樣的情況不止發生在北京,加拿大的多倫多正在因為高漲的房價和房租而流失更多的年輕人。加拿大不列颠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PaulKershaw認為,這種情況已經到了紅色警戒的程度,住房支出正在把年輕人“趕出”多倫多。他發起的一項名為“GenerationSqueeze”,我喜歡把它翻譯為——被碾壓的一代,其中一個目标就是促成政府對年輕人居住成本飛漲給予政策扶助。另一座國際大都市倫敦的情況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在北京,很多年輕人會根據房租成本來選擇工作,這意味着他們在能力建設的關鍵期必須更多考慮錢而不是未來發展。很多人的生涯規劃都變成了房産計劃,“我做現在的工作多少年才能在六環外買到房子”。身邊幾位大學畢業生,凡是在北京不為房租或買房發愁的年輕人多半都有“給力”的父母做後盾。

創造力産生于内在動機而非外在壓力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新鮮人才,但是生活成本的急劇上漲激發了人們的不安全感,人在被“猛獸”追趕的時候顧不上創造,隻有撒丫子奔命。富人與窮人之間,因為有房與無房的鴻溝越來越深。“馬太效應”嚴重傷害了年輕人對未來生活的預期,讓他們感覺自己是既定遊戲規則的受害者、背鍋俠。本該活出自己,無所顧忌嘗試生命可能性的青春歲月,卻背上了重重的“殼”。

創造力研究者T.M.Amabile在《創造力的社會心理學》一書中提出,内在動機原則是創造力的社會心理學的基礎。她的“内在動機原則”是指:當人們被工作本身的滿意和挑戰所激發,而不是被外在的壓力所激發時,才表現得最有創造力,換句話說,當我們選擇适合自己的工作時,才最能發揮出自己的創造力。我認識的一位90後,大學學的是音頻工程專業。剛畢業時為了能有個好生活,他選擇去一家賣音頻設備的跨國公司,但是工作這幾年他心裡始終懷揣着做電影音頻後期的夢想。如果辭職重新入行意味着未來的三四年收入銳減,加之,同學聚會時總有人說在哪裡買了房,内心難免波動。好在他的女友很支持他,放棄在北京買房的想法,并讓他以後不要再去參加同學會。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這麼樂觀地面對。

當然,享受到房地産福利的年輕人也未必就活力勃發。據報道,某縣城因土地拆遷補償款一夜暴富,夜幕降臨後一派燈紅酒綠的景象,KTV、酒吧幾乎夜夜爆滿,新開的酒店基本都配了麻将桌,結果吃喝嫖賭、吸毒的青少年日見增多。無論“房奴”還是“房二代”,當未來的生活道路已被鋪就,對年輕人、對社會的創造力都可能是一種破壞。商

作為一座充滿火花、生命力和趣味的城市,曾經讓它受益的一切正在經受威脅。住房成本、交通成本都在讓年輕人疲于奔命,這也在變相“掏空”這個城市的創造力,工作時間延長的收入都變成房租。

汪冰,精神衛生學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積極心理學推廣者,多年來緻力于個人成長與幸福感提升的探索與實踐。譯有《幸福的方法》,著有《世界再虧欠你,也要敢于擁抱幸福》、《辣問愛情》。他也是中央電視台《夜線》、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今夜私語時》、《青春晚自習》的特約嘉賓,以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都市之聲《Soho新勢力》主持人。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