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資管新規劍指互金 “寶寶”理财門檻驟升

資管新規劍指互金 “寶寶”理财門檻驟升

時間:2024-10-27 06:29:20

資管新規“不得承諾保本收益”意味着在銀行機構或者非銀行金融機構所發行或代理的理财産品中,保本理财将成為過去式。

曆經5個多月的醞釀、讨論,資管新規終于落地。

2018年4月27日,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彙管理局日前聯合印發的《關于規範金融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面世。

在資管新規中有這樣的描述,“資産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産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在表内開展資産管理業務。”

資管新規明确指出,打破剛兌,規定資産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嚴格非标準化債權類資産投資要求,禁止資金池,防範影子銀行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這意味着銀行理财單個産品的收益将不再保本,這對銀行及互聯網金融理财産品而言有着巨大的考驗。

從保本到強調風險

“銀行是政策的執行者,所做的就是按照政策執行。”某股份制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商學院》記者。

根據資管新規規定,資産管理産品包括但不限于人民币或外币形式的銀行非保本理财産品,資金信托、證券公司、證券公司子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貨公司、期貨公司子公司、保險資産管理機構、金融資産投資公司發行的資産管理産品等。

“不得承諾保本收益”也就意味着在銀行機構或者非銀行金融機構所發行或代理的理财産品中,保本理财将成為過去式。

資管新規出台之後,《商學院》記者随機走訪了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建設銀行等商業銀行的營業網點,這些商業銀行已紛紛開始調整理财産品,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原來一些強調保本的理财産品,“保本”二字已經被去掉,取而代之的是“穩健”投資,或者标注“風險較低”。

在中信銀行記者發現,理财經理在向客戶介紹産品時特别強調:“産品比較穩健,風險以前沒有過,以後不保證。”這類話術成為新的産品介紹。一個重要的變化是,理财專員們從強調“保本”變成了強調“風險”。

“現在一定要把潛在風險告知客戶。”某商業銀行的理财專員告訴記者。

在多個商業銀行的手機APP上,記者看到一些理财産品的介紹,已經由原來的“保本”變成“穩健型”,本金風險相對較小,收益浮動相對可控。原來對起購金額沒有限制的理财産品,現在變為5萬元起購。

事實上,這種5萬元起購的理财産品,多數年息在4%~5%之間,雖然定義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但是一般風險較低。據了解,這類産品屬于“隐性保本”産品,主要面向普通個人客戶、金卡個人客戶等等,風險評級為PR2,适合穩健型投資客戶群體。

數據顯示,2016年底銀行保本理财規模為5.9萬億元,占全部理财業務的25%,各家銀行保本理财在全部理财業務中的比例為20%~30%。

随着互聯網金融理财産品平台的興起,保本或者隐性保本産品成為銀行吸納存款的重要工具。而資管新規打破剛兌,“不得承諾保本收益”意味着,銀行需要考慮如何将保本理财産品轉型,同時不流失客戶群體。

加速互金平台轉型

除了針對金融機構的規定之外,針對非金融機構違法違規開展資管業務的亂象,資管新規按照“未經批準不得從事金融業務,金融業務必須接受金融監管”的理念,明确提出除國家另有規定外,非金融機構不得發行、銷售資管産品。

由于互聯網金融的野蠻生長,一些尚未拿到牌照的平台在推廣理财産品時,規避監管,造成互聯網金融行業亂象叢生,非法集資蔓延。資管新規出台之後,對互聯網金融從網貸到資金存管,都有了更嚴格的監管,其中個人理财業務是監管重點。

事實上,随着互聯網金融理财産品的興起,原本隻有具備一定财富能力的人才可以進行的理财業務,開始降低準入門檻,“全民理财”時代到來,不少理财産品是10元起購、百元起購,一大波“寶寶類”産品湧現。

這類産品一個重要的特點是準入門檻低,百元起購,随時買入,随時贖回,沒有資産要求,且多為非銀行金融機構所推出的産品。

根據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委員會的統計,中國目前大概有1.2億人通過手機端金融APP理财。大量的是非金融機構提供的理财服務,這裡面區分兩種情況:第一,自己的産品;第二,代銷别人的産品。

資管新規在禁止資金池業務、強調資管産品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的基礎上,要求金融機構加強産品久期管理,規定封閉式資管産品期限不得低于90天,以此糾正資管産品短期化傾向,切實減少和消除資金來源端和運用端的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風險。

受資管新規影響,一些互聯網金融平台低于90天的理财産品已經下線,取而代之的是180天的理财産品。

資管新規打破剛兌,不得承諾保本收益意味着,銀行需要考慮如何将保本理财産品轉型,同時不流失客戶群體。

“互聯網金融在發行理财産品方面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優勢,剛性兌付則進一步鼓勵了投資者購買理财産品,最終導緻互聯網金融理财産品規模越來大。但是互聯網金融風控比較薄弱,并且大部分沒有加入央行征信系統,互聯網金融理财産品風險比較大。”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在接受《商學院》記者采訪時表示。

互聯網金融理财産品的規模越來越大,一個直接的結果是導緻進入銀行的資金減少。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長黃益平介紹說,目前影子銀行大幅度擴張,數據從50萬億元到90萬億元不等,然而債券市場目前是75億元規模,這也就意味着,從銀行流出的資金并沒有進入債券市場。

所謂影子銀行,是指遊離于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包括各類相關機構和業務活動)。“影子銀行”有三種最主要存在形式:銀行理财産品、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産品和民間借貸。中國銀監會發布2012年報首次明确影子銀行的業務範圍:“銀監會所監管的六類非銀行金融機構及其業務、商業銀行理财等表外業務不屬于影子銀行。”

更多的不受監管、資金流向隐蔽的互聯網金融平台,成為影子銀行。防範影子銀行的風險性,成為監管的重要方向。

“打破剛兌後,理财産品風險上升,投資者可能會減少投資,互聯網金融理财産品規模或收縮,同時,為了吸引投資者,理财産品收益率可能上升。”潘向東說,“理财産品還會根據不同的風險,進行不同的定價,改善金融的資源配置功能。打破剛兌後,投資者和互聯網金融平台都會認真對待風險,使資管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進而有利于防範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

打破剛兌

資管新規所體現的一個重要思路是,監管部門希望引導銀行理财往開放式、淨值化方向發展,期望通過淨值化管理将理财産品管理和運作的風險真正過手給投資人。

監管認為,剛性兌付偏離了資管産品“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質,擡高無風險收益率水平,幹擾資金價格,不僅影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還弱化了市場紀律,導緻一些投資者冒險投機,金融機構不盡職盡責,道德風險較為嚴重。

潘向東認為,一方面,我國銀行理财往往按照預期收益率發行産品,在發生産品兌付風險時,銀行通常采取墊款或者兜底的方式保證理财本金和收益全部兌換。剛兌導緻銀行理财無法充分反映産品風險和收益,資管業務異化為資産負債業務,實際上成為權益持有方,演化為表外銀行。另一方面,由于産品的風險沒有有效過渡給投資者,當市場波動、信用風險爆發時将引發恐慌性擠兌,打擊市場信心,整個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上升。

央行最近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銀行表外理财産品資金餘額22.2萬億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資金信托餘額為21.9萬億元,公募基金11.6萬億元,私募基金11.1萬億元,證券公司資管計劃16.8萬億元,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管計劃13.9萬億元,保險資管計劃2.5萬億元。

一位業内人士介紹,目前剛性兌付是金融領域的普遍現象,打破剛兌事實上具有嚴重的挑戰性。

黃益平認為,打破剛兌的最大挑戰不在于資産違約對投資者造成的影響,決策部門所考慮的是一系列資産違約是否會引發系統性問題。“而對影子銀行的監管新規,一方面要求打破剛兌,一方面要求平台具有保證償付問題。如何在打破剛兌和維持金融相對穩定之間尋求一個平衡,是需要一些魄力的。”

打破剛兌後,理财産品風險上升,互聯網金融理财産品規模或收縮,為了吸引投資者,理财産品收益率可能上升。”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