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華為:“班長戰争”的新打法

華為:“班長戰争”的新打法

時間:2024-10-27 08:38:51

文/張焱

華為總裁任正非華為深圳總部地處亞熱帶,但在接待客人的個别場所和會議廳,卻裝飾着歐洲風格的壁爐。每逢所謂的“冬天”,當任正非在這裡接待重要客人時會親自點燃爐火,并在過程中不斷加柴。熊熊火焰中透出淡淡的桦木香味,煙氣從煙囪中穿出,火焰在壁爐内飛舞,任正非與客人侃侃而談……

在任正非眼裡,火象征着組織激情,也帶來組織的凝聚力,但熊熊烈火必須在“壁爐”内燃燒——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樹立良性的企業制度為原始“馬場”圈定“邊界”,才能包容個性、抑制惰性、張揚雄心、遏制野心。企業國際化的前提是管理标準化,建立與全球規則全面接軌的制度和流程體系,回首華為過去20年的發展,組織變革早已融入血液。

地震式的基礎性變革

華為成立初期的組織結構比較簡單,一直采用的是在中小型企業比較普遍的直線式管理結構——任正非直接領導公司綜合辦公室,下屬中研、市場、制造、财務及行政管理五大系統。主管人員在其管轄的範圍内,有絕對的職權或完全的職權。簡明迅捷的直線式組織結構,使華為在創業初期迅速完成了原始積累,任正非下達的命令和有關戰略部署也更加容易貫徹。但随着邁上高速發展的道路,單純的直線管理日益暴露出其缺點:所有的管理職能都集中由一個人來承擔,當該“全能”管理者離職時,往往難以找到替代者。

1998年是華為曆史上的分水嶺。這一年,華為開始系統引入世界級管理經驗,陸續與IBM、德勤、蓋洛普、甲骨文等公司合作,開展組織、業務流程、品質控制、人力資源、财務客戶滿意度等六個方面的管理變革。通過IPD(IntegratedProductDevelopment,集成産品開發)、ISC(IntegratedSupplyChain,集成供應鍊)等諸多變革項目,全面構築客戶需求驅動的流程和管理體系,從根本上對華為成立初期的高度中央集權的組織架構進行變革。用華為輪值CEO徐直軍的話說:“這其實是一次組織革命。有權的人變得沒有權了,權大的人變得權小了,不受約束的權力變得有約束了。”

以IPD、ISC所引領的“基礎性變革”,幫助華為逐漸形成自己的現代管理制度——廢除以往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高層手中的管理模式,重新按照企業所經營的事業,包括産品、地區、顧客(市場)等來劃分部門,設立若幹BG(BusinessGroup,業務集團)。同時按地區劃分全資或由總公司控股的、子公司,對地區公司負責的區域市場中,總公司及各事業部不與之進行相同事業的競争。各事業部如有拓展業務的需要,可采取會同或支持地區公司的方式進行。

由此,華為的組織架構開始轉向矩陣結構(二維組織結構)——既擁有按戰略性事業劃分的業務集團,又擁有按地區的戰略劃分的地區公司。當出現有戰略意義的關鍵業務和新事業生長點時,組織構架上會相應地建立一系列明确的負責部門,迅速出擊抓住機遇。在這個過程中,相互關聯的要素(流程)沒有發生變化,但聯系的數量和内容都發生了變化,當階段性任務完成後,組織架構就重新恢複到二維常态。

一線鐵三角,讓聽的見炮聲的人來呼喚炮火

二維組織結構“調動起每一個華為人的工作熱情”,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也創造更多新的增長點。但是随着時間的流逝和組織的放大,擁有太多權力和資源的華為決策機構遠離戰場;為了控制運營風險而設置的諸多流程控制點,滋生了嚴重的官僚主義及教條主義,導緻華為最前線的作戰部隊,不得不将大量的時間耗費在與後方平台的頻繁溝通協調上,隻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于找目标、找機會以及将機會轉化為結果。

面對越來越大的市場,戰線不斷被拉長,華為的管理者們認識到,如果不能迅速解決這個棘手的難題,讓一線擁有更多的決策權,那麼戰機的稍縱即逝留給華為調動資源的時間将越來越少。知易行難,簡單地對後方進行精簡機關、壓縮人員、簡化流程的常規方案,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此時,一份來自華為北非地區的彙報帶給華為管理者一絲啟發——華為北非分部的員工成立了以客戶經理、解決方案專家、交付專家組成的工作小組,形成面向客戶的“鐵三角”作戰單元。這為華為組織變革的分權提供了一條思路——以需求确定目的,以目的驅使保證,一切為前線着想,共同努力去控制有效流程點的設置。

2009年初,華為總裁任正非在該公司銷售服務體系奮鬥頒獎大會上發表講話,提出“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呼喚炮火”,要讓華為的先進設備、優質資源,在前線一發現目标和機會時就能及時發揮作用,提供有效的支持。誰來呼喚炮火,應該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決策,而不是擁有資源的人來指揮戰争、擁兵自重。

鐵三角的精髓是為了目标打破功能壁壘,形成以項目為中心的團隊運作模式,使一線作戰組織架構,從客戶經理的單兵作戰轉變為小團隊作戰,而且客戶經理則要加強營銷四要素(客戶關系、解決方案、融資和回款條件、以及交付)的綜合能力。

在鐵三角作戰單元下,華為将通過全球流程集成,把後方變成系統的支持力量。沿着流程授權、行權、監管,來實現權力的下放,将權力分配給一線團隊,逐步形成“拉”的機制,在拉的時候,看到哪一根繩子不受力,就把連在這根繩子上的部門及人員一并剪去。權力的重新分配促使華為組織結構、運作機制和流程發生徹底轉變,每根鍊條都能快速靈活的運轉,重點的交互節點得到控制,自然也就不會出現臃腫的機構和官僚作風。

沒有最好的模式,隻有最合适的模式

五年來,“鐵三角”作戰單元為華為在世界各地攻城拔寨立下汗馬功勞。2014年,任正非在内部再次強調讓“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呼喚炮火,未來的戰争是‘班長’戰争,即通過現代化的小單位作戰部隊在前方發現戰略機會,迅速向後方請求大火力,用現代化手段實施精準打擊。”但他也同時強調,“班長的戰争”不是說班長可以不受約束,而是需要在資本的監督下行使權力,這就是子公司董事會的重要曆史使命。

任正非認為,處于互聯網時代的華為,面對内外部環境的重大變化,必須考慮如何在新的形式下更快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鐵三角作戰單元适應了新的市場形式需要,必須進行總結推廣,但是更需要建立一種新的組織機制,以跟得上時代和環境的變化。華為輪值CEO郭平也華為内部會議上明确提出:“華為未來管理體系做三件事:前方是經營項目,有目标清晰的行動中心;中間是被呼喚炮火、有效率的平台;後方是清晰地決策及監控中心,确保前方活動過程清晰透明,按業務規則進行。”2014年11月,華為以公司内部文件的形式悄然發布了組織變革高階方案。宣布将公司組織架構由原來的BG和區域兩個緯度的組織架構,調整為基于客戶、産品和區域的三個維度組織架構;将分屬原運營網絡BG和企業業務BG的個産品組織整合為公司統一的産品與解決方案組織;成立運營商BG和企業BG;片聯作為中央特派機構,負責區域與各BG及産品與解決方案組織間沖突的協調,并作為區域的歸口組織,行使相關管理職責……

業内專家指出,把産品組織從運營商網絡業務集團和企業業務集團中分離出來,整合成統一的産品和解決方案組織,更有利于突破技術和産品領域的戰略機會點。但此次變革最大的側重點是加大了對内部戰略家的培養。任正非在内部文件中說:“我們梳理出戰略沙盤68個戰略機會點時,就發現很多人都想去作戰,一手拿槍一手拿鎬,猛打猛沖,但是缺少攻占戰略機會點的指揮官,因此戰略機會點拿不下來。”

“班長的戰争”是未來的趨勢,但是“班長們”執着于操作層面的細節,造就的是高效的執行力,而不是高瞻遠矚的戰略家。華為這次發布公司組織變革高階方案,正是着眼于打造更多的戰略家,努力把技術、業務、市場三大領域的戰略機會點,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收入、利潤和現金流。

打赢一場戰争,需要的是全局運籌帷幄,而打赢一次戰鬥,靠的卻是戰鬥部隊的實力和随機應變。組織變革高階方案讓華為一線真正擁有了“将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主動決策權,而後台與總部分離,完全成為支持角色,為前線的每一次戰鬥提供資源和配套。總部則依靠戰略導向主動權和監控權,來保障一線的權力不被濫用或者無效益的使用。這不是一次傳統意義上權力從上至下的逐級分解,而是從下到上,從一線到後方的一次權力重望。

“我們無法左右變革,我們隻能走在變革的前面。”在德魯克看來,企業管理層在21世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組織要成為變革的領導者和引導者,他們必須主動尋找變革。北京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的彭信之老師表示:“從人類曆史上看,變革曾經是緩慢的,數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會推動,雖然無法阻擋,卻能看清一條條清晰的趨勢圖,即社會是相對穩定的。但是進入21世紀後,變革卻正在變成一件司空見慣的事,迅速而猛烈。每一年、每一月都在不斷變化,讓處于變革浪潮中的企業随時處于風口浪尖。變革是令人痛苦和需要冒風險的,需要大量艱苦卓絕的工作。但是,除非組織以引導變革為己任,否則未來終将無法幸免于難。在一日千裡的結構性調整浪潮中,唯一能夠幸免于難的隻有變革的引導者。”

在中國的領先企業中,華為的危機意識讓人印象深刻,從最早的《永不停止的紅舞鞋》到《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居安思危的思考讓華為先知先覺,進行随之匹配的組織變革。任正非在2015年市場工作會議上這樣說:“在過去的20年,許多巨無霸的西方百年企業,比如摩托羅拉、諾基亞等逐漸走向衰落與潰敗。華為已經是全球500強的企業之一,但作為一個大公司來說,華為也有自身的一些危機。面對這種危機,華為隻有通過變革才能求生存。華為變革的目的就是要多産糧食以及增加土地肥力,不能對這兩個目的直接和間接做出貢獻的流程制度都要逐步簡化。若五至十年後,我們能實現管理權力下沉,後方支持的優質服務質量上升,那麼我們及時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及速度就會增強,我們就能在市場洶湧澎湃中存活下來。”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