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流量的未來

流量的未來

時間:2024-10-26 01:28:48

流量就是時間,而時間就是利潤,所以流量分配的變遷最終一定會重構商業格局。

互聯網流量的史前時代

在互聯網真正到來之前,所有流量都是線下的,而流量分配的手段極為傳統,比如廣告、品牌等。所以在那個時代才有很多企業不惜冒風險也要獲得央視标王的機會,标王冒險的背後大家争的其實就是流量。當時的流量獲取方式都相對傳統,傳統媒體、路邊的折頁促銷都可以看成是流量的獲取方式。

互聯網重構了流量的分配方式,進而重構了與此相關的商業模式與格局。站在流量入口角度劃分的互聯網發展階段大緻分為WEB時期、APP時期和移動社交網絡時期。

在WEB時期大緻經曆了内容匮乏階段、内容充足階段和到現在的内容過剩階段。WEB時期的任何階段最大的流量入口依然是搜索引擎,以Yahoo、Google和百度為首的搜索引擎幾乎囊括了這個時期的70%以上的流量,剩下的才是網址導航、社交網絡等流量入口。

自然而然,這段時期針對搜索引擎的獲客方法就成為了主流,包括付費的獲客方式,如搜索引擎的競價排名,以PPC模式為主,在營銷方面也有一個特指名詞SEM(搜索引擎營銷),其實這個詞應該包含了SEO和PPC,但是在後來的發展中,營銷領域将SEO和SEM并列對待,SEM成了PPC的代名詞,也僅指搜索引擎競價排名,品牌專區(百度特有的叫法)等一類專門在搜索引擎中付費導流的營銷方式。

随後是APP時期的出現,APP的出現和盛行,毫無疑問搶了不少WEB站點的風頭,一時間有WEB站點的企業和個人蜂擁而至地做APP,APP的數量和沉澱的可消費内容、服務也越來越多,網名的使用習慣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随時随地的消費内容和服務,手機顯然比笨重的PC更具優勢。

最後是目前的移動社交網絡時期,由于中國微信是最大的社交APP,因此形成了一定的特點。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無疑是全球最大的用戶市場(9億多用戶),微信又是中國最大的社交APP,音兒形成了一個圍繞微信的流量生态,營銷人則也對此塊蛋糕磨刀霍霍,躍躍欲試。

當前流量的趨勢

我們知道,很多場景下電視上播一條廣告其投入産出比相比較微信或者百度推廣的效率是相對較低的。這種流量的引導能力,再加上後面所需要對接的“内容”(比如遊戲、電商)提供能力事實上正是現在互聯網巨頭商業模式的基礎。随着互聯網的發展日趨成熟,有兩個趨勢非常明顯:一個是流量的分布越來越集中;一個是流量的獲取越來越困難。

前者帶來的負面效果是中小互聯網廠商很可能越來越難以獨立存在,後者則讓現有的互聯網廠商越來越往線下發展。比如說,阿裡和京東等,紛紛都在努力獲取線下的流量入口。這兩者其實是互相關聯與促進的。想象一下,如果最終線上流量都在幾個巨頭的覆蓋之下,那要想增加流量要麼從另外的巨頭那裡拿,要麼就隻能開辟新的來源。而巨頭的流量通常有其牢固的支撐,因為當下的互聯網用戶增長率不斷降低,人口紅利不斷減退,因此增加新的流量很困難,所以隻能進一步走向線下。

而所謂線下統一可以抽象為不使用手機或者必須使用手機之外的東西才能完成某項活動的時間(流量的本質其實是用戶使用時間)。正是在這個視角下,摩拜這類企業才能凸顯出自己的價值。據此類推無人電商等本質上扮演的是類似的角色。這些場景之所以被統一稱為線下,是因為他們所需要完成的場景,不能隻靠手機完成,或者說手機之外的部分可以産生更好的體驗是競争的關鍵點。即使技術不發生太多變化,這類場景也還不少,比如大屏(電視等)的場景就屬于不需要使用手機的場景,而共享單車則屬于手機隻扮演配角的場景。

如果沒有技術變遷,流量就會沿着上述軌迹發展,一是有流量的彼此進行歸并,一是持續向線下發展。但對于流量而言最大的變數其實是技術革新,尤其是交互方式的革新。

互聯網本身也在快速進化,一是從以門戶網站為代表的WEB1.0時代進化到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WEB2.0時代,正在進化到以智能媒體為代表的WEB3.0時代;二是從産品競争到平台競争再到生态系統競争;三是市場競争從中心城市到三四線城市再到廣大的農村市場,從國内市場再到國際化市場,基于這些變化,流量拓展也出現了新的形式。

當下流量的主要拓展手段

互聯網本身也在快速進化,一是從以門戶網站為代表的WEB1.0時代進化到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WEB2.0時代,正在進化到以智能媒體為代表的WEB3.0時代;二是從産品競争到平台競争再到生态系統競争;三是市場競争從中心城市到三四線城市再到廣大的農村市場,從國内市場再到國際化市場,基于這些變化,流量拓展也出現了新的形式。

第一,生态系統成為流量拓展和競争的主要形式。目前,互聯網領域已經形成騰訊系和阿裡系兩大生态系統,百度系的生态系統也正在努力打造中,字節跳動、滴滴、美團系等正在努力打造屬于自身的生态系統,生态系統的核心企業和平台通過收購等方式不斷拓展流量新空間。

第二,不斷拓展市場空間。無論是信息流平台還是電商平台都在努力搶占更多的用戶,一是在獲取城市核心用戶的基礎上,不斷在三四線城市拓展農村用戶,如快手、火山小視頻、趣頭條等;二是大力拓展另外的五分之四的國際市場,我國的互聯網用戶隻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在國内互聯網用戶市場競争白熱化的情況下,騰訊、阿裡巴巴、今日頭條等紛紛出海拓展國際市場。

第三,通過O2O實現線下和線上的互動。阿裡巴巴提出“新零售”并大量收購和投資傳統實體零售商,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把線下流量有效地導到線上去。而騰訊也不示弱,在快速布局線下實體店的同時,大力支持小程序的發展,以把線下資源和線上資源有效打通。

第四,技術剩餘流量的争奪将更加重要。将流量轉變為直接收入已成為行業最技術化的工作,不僅谷歌、百度,包括門戶網站的客戶端、新上市的奇虎360,流量變現都是其主要收入來源。在黃金廣告位不斷漲價的今天,充分挖掘與發揮占80%流量的剩餘流量(也稱庫存流量),不僅是網站進一步提升營收水平的關鍵競争領域,也是廣告主尋找合理成本流量的必然需求。廣告主方面,則由于這部分流量非常零碎,沒有充分的技術支持,很難将這部分流量利用起來,也不太重視對這部分流量的挖掘。對于網站來說,若想實現将正确的流量賣給正确的廣告主,并實現收益最大化,要解決兩個主要問題。一個是流量與資源匹配(精準廣告技術),另外一個就是充足的廣告銷售機會。各種各樣的新技術會越來越重要。

技術變革成為流量拓展的最核心利器。目前,在技術快速變革的推動下,門戶網站正在衰落,而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媒體正在成為主流,并正在成為流量拓展的主要手段。而未來區塊鍊、量子計算等技術有很大的可能成為流量拓展的新手段。

廣告技術公司PubMatic的報告顯示,通過技術平台進行優化後,庫存廣告平均每千次有效展示費用在最近5個月内都有明顯增長,并比2010年1月份的最低點上漲了35%。

第五個方面,小内容正在成為趨勢。微内容跟小内容怎麼區分?其中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就是微内容是個人間溝通的信息,或者拍了一個UGC,微内容本身脫離了人和人之間的關注關系、好友關系之後它的價值非常小。其中還包括小程序,體量比較輕,不需要發揮太多的精力和資源占用。小内容非常不同,小内容有沉澱價值和媒體價值,小内容的商業價值也會比微内容更高。再來看信息流自媒體,大量的PGC小型内容提供者有效的組織起來形成了價值。短視頻領域,也有非常多的組織者以新的形式把這一些内容組織起來。從這個角度看,小内容正在成為微内容的第二個階段。

用戶“刷”的行為,有兩種主要的流向,一種是靠朋友社交關系組織起來,因為朋友喜歡的内容往往可能是你喜歡的内容。一種是你沒有朋友圈,但是大數據能夠知道你可能想看什麼,想學習什麼、想玩什麼,然後把這些内容組織起來,大數據推動了小内容前行。

未來流量的重構點

流量的本質其實是用戶的使用時間,而使用時間的重構會依賴于終端的變遷,終端的變遷則主要和人機交互方式有關。一旦人機交互方式發生變更,那麼整個流量的分布和流動方式就可能發生根本性變化。現在則正處在一個交互方式馬上要發生變化的臨界點。

當前整個流量分配是基于鼠标和觸屏的,這上面的遊戲規則其實與語音交互等有着本質差異。

假設類似Siri這樣的人工智能助手高度成熟,那可以比較同樣是購物在語音交互和觸屏下會有什麼差異:

在觸屏的方式下,顯然會延續現有的方式,先是啟動購物的APP,然後要麼浏覽要麼搜索,在此之後完成從下單到付款的一系列步驟。

而語音交互與此有根本不同,如果按照上述的步驟來,那使用場景根本就不會成立。所以更理想的狀況是要麼一句話就可以搞定,如買牙膏等标準品,要麼就需要獨占整個手機,全面了解所有個人偏好,然後把需要檢索的内容縮減到三句話以内,比如第一步是幫我推薦一款加濕器,第二步第一排第二個。隻有如此語音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流的交互方式。

如果把現有的基于觸屏的交互方式和語音交互拉一條發展曲線,那麼在一段時間内語音交互的使用率會遠在當前交互方式下面,但随着交互方式的成熟和智能程度的提高,未來某個時間很可能迎來一個拐點,在那個拐點上語音交互上的流量與現有交互方式持平。

假設說這種拐點到達,那會發生什麼?這個時候作為中間層的系統提供商影響力會進一步加強,而作為應用提供方的各大互聯網廠商的話語權會被削弱。

因為在語音交互的場景下,理想狀态下電商這類“内容”提供方,就是數據來源和服務,并沒有露出的機會。這和之前的微妙差别是在當前的架構體系下,電商企業是獨立于系統的,所以能夠自己确定推薦的方向,對交易是有根本性影響的,但在語音交互的體系裡,最合理的方式是系統對此有決定權,否則一旦交互變得冗長,那就根本沒法用。

這并不是單純的技術分工也不是單純的影響力變化,而是牽涉本質的利益重新分配。上面這種利益分割的本質性變化,最終會拖慢整個語音交互的落地進程,這非常複雜,不單是技術問題。

跳出來再看一下,Siri這樣的産品一旦跨越臨界點,那流量的分布會是怎麼樣?

這時候Siri如果隻有一個,那無疑的掌握Siri的企業可以拿到幾乎所有線上流量,但短時間不太可能這樣,更可能是Siri這樣的産品有多個并且同時存在。

那麼就很可能出現這樣一種場景,足夠大的公司都有自己的與Siri類似的産品,而無法完整打造自己Siri的公司則依賴于第三方。也就是說有全套體系的産品公司會有自己的流量,第三方技術提供者會有另一部分流量。電商這類“内容”提供者反倒是會變得比較弱勢,到它那裡的流量會變得沒有價值。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互聯網巨頭高度重視類似智能音箱這樣的産品,不管是百度還是京東,或者是科大訊飛,都打造了自身的智能音箱産品,智能音箱本身的價格并不高,能夠獲取的利潤想象空間也不大,但是可能會成為一個重要的智能入口,從而影響流量的分配。

商業模式的重構與利益沖突

互聯網雖然并非無所不能,但它确實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的商業模式,同樣是出售硬件産品,互聯網企業能夠通過後端變現,而傳統企業則很難做到,那在定價和主動權上前者則會有明顯優勢。

而上面說的流量變化一旦發生,那麼很可能對現有格局産生颠覆,而這種颠覆則很可能從商業模式的變化開始:

到現在為止,我們一共經曆過三種主流商業模式:

一種是經典的賣貨模式,比如我生産電腦,你付錢,我把這産品賣給你。

一種是提供服務/授權的模式,比如提供雲服務/Windows授權。

一種是後端變現的廣告模式,比如搜索引擎的關鍵字廣告。

未來并不一定會出現新的模式,但是多種模式的融合可能會變得更加典型。

短期來看,語音交互并不會在手機這樣的主戰場上一舉擊敗傳統的交互方式,而更可能在智能音箱這樣的新品類上站穩腳跟。而這時候就需要新的産品提供方打造體驗良好的産品,并把它銷售到用戶的手中。這個時候作為産品提供方并不會真的願意變成傳統的PC廠商,而會希望自己對産品中的系統有一定主導權。這樣一來産品公司最典型的訴求就是賣貨的同時,把後端也做了,至少自己會做一部分。

形象地講,就是所有做前端的公司(産品)都會有把後端(電商等)的利益拿到自己手裡的沖動。而所有做後端的公司也都會有自己向前端進行延伸的沖動。這兩種沖動會形成複雜的博弈,這會變成事實上阻礙産品落地的力量。

在過去不管是PC上還是手機上,發展過程與此不同,而是下面這樣:

1.劃時代的新硬件産品出現,這時主導者是硬件廠商。

2.硬件産品上形成統一的軟件抽象,這種軟件抽象過去主要是操作系統,未來不一定。這時主導者仍然是硬件廠商。

3.軟件平台随着應用和數據的增加(其實還有用戶習慣),用戶和硬件廠商變得沒有選擇。主導者變為軟件廠商。

4.硬件産品變得高度貨品化,競争激烈,利潤逐步降低。硬件廠商喪失利潤空間。

至少在PC和手機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模式幾乎完全不走樣的變成了現實。在這個模式裡面,小的變更是第二點上原來是微軟的licensefee模式,最新則是Android的開源模式。

所有這些場景下,硬件産品同後端的軟件是可以分割開的,隻有蘋果是把兩者綁定在一起的。這裡的關鍵點在于,完全打造一套自己的軟件生态,對于硬件廠商而言通常比較吃力,而如果這種巨大投入不能換成産品的附加值,反倒是成為産品體驗的減分項,那是得不償失的。

這時候硬件廠商的選擇是:要麼冒上一定的商業風險,軟件上嘗試自己主導,但失敗風險很高;要麼就重複上述的模式。

把這話題進一步延伸,我們會發現在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上都存在着同樣的結構性機會。都需要回答誰做硬件,誰做軟件這樣的分工問題。新式産品公司顯然的會偏向融合兩者,這種融合一旦成功,這種公司也就不再是單純的賣貨的産品公司。一旦一個産品公司有上述想法,那就很難和巨頭合作,這會為第三方的技術提供商創造機會。

總之,流量的未來取決于技術的發展,在流量的拓展和商業變現上都可能出現變化。

過去的流量分割格局已定,而新的流量分割關鍵在于新交互方式的落地。随着技術的日趨成熟,影響新交互方式落地的會越來越變成商業利益的博弈。

李智勇聲智公司副總裁

責任編輯:向坤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