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互聯網新聞發展史話

中國互聯網新聞發展史話

時間:2024-10-26 03:12:25

每一次媒介技術的突破,都會帶來信息傳播方式變革,對人們的思考方式、行為方式、認知能力,以及社會結構、文化形态發生深刻的影響。互聯網出現以後的二十多年裡,在新聞領域傳播渠道、傳播方式等都發生了巨變。

□文/劉柳

傳統媒體成為互聯網新聞主體(1994-1998年)

關鍵詞:第四媒介、電子報刊

技術發展:我國互聯網開始商用

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國際專線,随後中國公用互聯網、中國教育和科研網、中國科技網、中國金橋信息網四大骨幹網先後建成。1995年郵電部電信總局(今中國電信)分别在北京及上海開通64K網絡信道,通過電話、DDN專線等方式,網絡服務商ISP開始面向社會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中國互聯網進入商業化使用階段,短短幾年之後,互聯網一躍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後傳播新聞的第四媒介。

政策監管:新聞媒體可自建網站

中國互聯網新聞相關政策在這一階段開始制定,1997年發布的《關于利用國際互聯網絡開展對外新聞宣傳暫行規定》,要求所有機構必須“在中央對外宣傳信息平台統一入網”。但要求“統一入網”的做法并不現實,1998年因互聯網“統一入網”造成信息擁堵,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聯合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對有關出版物管理的通知》,允許新聞宣傳單位在将信息鍊接到中央外宣信息平台的同時,可以申請獨立的域名建立自己的網站。

市場概況:傳統媒體“觸網”

1995年以《神州學人》、《中國貿易報》、《中國日報》為代表的紙媒旨在拓寬發行範圍、提高海外影響力,成為首批走上互聯網發布“電子報”或“電子版”的報刊。緊接着部分中央和地方媒體也開始“觸網”,1996年《廣州日報•電子版》和《中國證券報•電子版》在網上正式發行,同時《人民日報》綜合數據庫國際平台開始正常運行。到1996年底,全國共有30多家報紙、20多家雜志在互聯網上發行了電子版。

随後,報紙、廣播、電視以及通訊社開始嘗試自建網站。1996年廣東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央電視台先後建立了網站,同時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也接入互聯網。1997年,《人民日報》和中國新聞社的《華聲月報》社和新華社分别正式開通了網站。據中國記協報紙電子網絡版調研會統計,到1998年底,全國電子報刊的總數已經達到127家。

1993年到1998年是中國互聯網媒體發展中的萌芽階段。這一階段,中國互聯網新聞事業整體上發展較為遲緩,運作水準也較低。從運營方面來看,這一階段互聯網新聞媒體仍以搬運傳統媒體的内容、沿襲母媒體盈利方式為主,大部分互聯網新聞媒體既無内容采編權和經營決定權,也基本無法實現自給自足,其經營資金來源基本是由傳統媒體提供或是由政府進行事業撥款。

商業新聞門戶網站興起(1999-2002年)

關鍵詞:門戶網站

技術發展:web1.0技術模式成熟

本階段中國互聯網發展進入活躍期,網民數量翻番式增長,1998到2000年三年間增長率分别高達238.7%、323.8%和152.8%。另外随着獨立域名、獨立網站的開放以及Web1.0技術模式的成熟,出現了強調内容聚合的“門戶網站”概念,綜合性商業門戶網站随之迅速崛起。

市場概況:三大商業新聞門戶出現在1999年政府上網工程的帶動下,重點新聞網站建設快速推進,同時一大批綜合性網站建立并進入新聞傳播領域,以搜索起家的搜狐、雅虎中國、百度,平台起家的新浪、阿裡巴巴,遊戲起家的網易、盛大等開始全面涉足新聞傳播業務,互聯網媒體的新聞傳播地位急速上升。其中網易與搜狐于1998年開通了新聞頻道,新浪則是在1999年4月改版成功并推出了大型的新聞中心。2000年由新聞媒體和商業公司聯合創建的千龍新聞網和東方網先後成立,同年底全國一萬多家傳播媒體中共有2000多家媒體接入互聯網。

網易、搜狐和新浪三大商業門戶網站于2000年左右先後獲得政府授權的登載新聞資格,到2003年全國獲得批準具有新聞登載權的網站有150餘家,形成了以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為龍頭,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為骨幹,輔以門戶網站的互聯網新聞傳播格局。

2000年三大門戶網站先後赴美上市,其中新浪作為國内第一家海外上市的門戶網站,首發募集股本總額7820萬美元。但是随着全球互聯網經濟泡沫破滅,資本市場對門戶網站以在線廣告作為單一收入來源的商業模式産生質疑,門戶網站陷入危機。

政策監管:規範門戶網站新聞業務

本階段互聯網新聞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關注,互聯網新聞發展被納入國家戰略。一方面我國互聯網新聞政策開始着重于重點新聞網站建設、新聞與輿論内容管控、新聞發布與登載業務規範。多次印發文件,規範了廣播電視類新聞節目互聯網傳播的核準機關、實體資質與節目來源,明确了九條禁載規定作為互聯網新聞與輿論不得觸碰的“底線”。另外《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對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的互聯網站作出資質和運營規定,綜合性網站隻能轉載具有新聞發布權的境内媒體的新聞,制約了綜合性網站開展新聞業務和發揮傳播功能。

另一方面我國加快互聯網新聞行業自律體系的建設。2001年中國互聯網協會經民政部批準成立,各地也紛紛成立省級互聯網協會,2003年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工作委員會成立。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新浪、搜狐、網易等30多家網絡媒體共同簽署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自律公約》。

新型内容生産技術開始普及(2004-2009年)

關鍵詞:博客、手機門戶、音視頻

技術發展:用戶成内容生産者

在這一階段,首先,Web2.0技術實現了網站與用戶雙向的交流與互動,帶來了開放平台、聚合信息、受衆分享理念,促使用戶逐漸轉變成内容生産者,博客、播客、SNS、百科、視頻、微博等強調聯系性和工具性的用戶參與型應用因此飛速發展。其次,網絡帶寬和音頻技術快速演進,為互聯網提供了一種更為真實生動的新聞報道方式。最後,智能手機從無到有,促使三大運營商紛紛開通WAP業務,接着2007年蘋果公司推出了具有簡潔外觀、觸摸屏幕和流暢操作系統的第一代iPhone,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智能手機的普及速度加速,手機網民規模快速增長,積累了大量用戶。

市場概況:互聯網新聞媒體更加多元

新浪于2000年推出新浪WAP站,2005年新浪和搜狐先後推出3G時代的WAP門戶網站——手機新浪網和手機搜狐網站,手機門戶網站成為互聯網新聞又一傳播媒介。同時門戶網站也紛紛自建搜索引擎,以交互方式為用戶提供所查詢的信息。2004年以後,谷歌和百度基于搜索技術和頁面自動生成技術形成了新聞頻道,在一定程度上自動化了新聞采編過程。

2005年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各大綜合性網站都在線直播了“神州六号”飛船發射過程,此次觀看發射直播的觀衆達到5億人。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21次發展統計報告,到2007年底我國2.1億網民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網民經常使用網絡影視娛樂服務。

2004年爆發的“木子美事件”、上海社保案等,讓博客進入中國民衆的視野,随後博客迅速大衆化,互聯網輿論場域和形态快速多元、多樣化發展。自2005年始,我國的互聯網輿論事件實際上呈現逐年上升的态勢,到2008年國内相關互聯網輿論事件已經達到58起,約為2007年的三倍多。

互聯網新聞媒體開始逐步獨立于過去所依附的傳統媒體,注重網站的專業化、個性化建設,并積極開展資本化運作,尋找符合互聯網的新盈利模式。這一階段,互聯網新聞媒體除了繼續以傳統的信息出售和網絡廣告作為盈利模式外,部分還增加了電子商務、無線增值業務以及手機報業務。

政策監管:監管趨嚴

面對網絡輿論影響廣度和深度的增大,政策管理力度也在增強。一是進一步限制了綜合性網站的新聞采編權。2005年發布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嚴格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分為新聞單位和非新聞單位,明确新聞單位具有新聞發布權,而非新聞單位隻有新聞“轉載”權。二是實行許可證制度規範網絡時政類視聽節目。2007年發布的《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對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資質作出了明确要求,以應對自媒體影響力快速發展的局面。但是監管政策采取的支持重點新聞網站建設,限制綜合性網站采編權的策略,并未能夠達到預期效果。

媒體加速融合(2010-2015年)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社交工具、個性化服務

技術發展:個人移動互聯網應用激增

這一階段,伴随着移動互聯網的進一步普及,個人互聯網應用呈現整體上升态勢,截至到2015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已經增長到6.19億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提升至90.1%,手機終端逐漸成為第一大上網工具。各類移動互聯網應用的需求逐漸被激發,微博、微信公衆号、新聞APP等應用層出不窮,新聞傳播形式也更加豐富。另外,随着搜索引擎作為互聯網入口地位的确立,門戶的概念也從傳統的新聞門戶向搜索門戶轉變,互聯網新聞對搜索引擎的依存度愈加明顯。

市場概況:新聞媒體布局移動端

2009年左右,新浪、網易、搜狐、騰訊相繼推出了微博服務,從2010年開始,微博作為用戶和新聞媒體重要的線索源頭,成為新的輿論場域。之後微信又成為新聞流轉的新通道和輿論形成的新平台。由于微信中的用戶關系黏性較強,提升了用戶對信息的可信度,因此公共性内容可在短時間内由點及面擴展,如在北方霧霾、馬航MH370客機失聯等新聞傳播過程中,以微信為首的社交工具曾迅速集結和發布信息。因此政務微博、微信也成為了與政府新聞發言人、政府網站并列的政府信息公開途徑。

各路媒體積極布局新聞客戶端。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5年新聞客戶端、手機浏覽器、微博、微信成為手機網民首選獲取資訊的最主要渠道,其中手機新聞客戶端、手機浏覽器分别占比37.6%和22.7%,微信和微博作為社交渠道分别占20.1%和15.0%。傳統媒體方面,2013年解放日報報業集團與文彙新民報業集團合并而成“上海報業集團”,并斥巨資打造新媒體平台——澎湃新聞。互聯網媒體方面,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在日均閱讀時長方面,騰訊新聞閱讀時長最高,網易新聞客戶端、今日頭條、UC頭條分列二三四位。

另外,基于搜索的個性化的服務占市場份額明顯提升。比如今日頭條屬于聚合類資訊APP,主要通過搜集用戶各方面的信息,進而實現精準化的當日最新資訊推薦。

政策監管:積極應用互聯網媒體開展政務服務

這一階段互聯網内容管控更加困難,互聯網新聞政策開始進行相應的變革。一方面政府轉變以往一味限制的态度,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文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探索利用政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及時發布各類權威政務信息,以及時、便捷的方式與公衆展開溝通。另一方面新媒體法治逐步常态化和精細化。2014年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即時通信工具公衆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要求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應當取得法律法規規定的相關資質,并鼓勵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各人民團體開設公衆賬号,不過《暫行規定》依然沿用新聞傳播資質限制的辦法,以維護傳統新聞單位、新聞網站和黨政機關等利用即時通信工具發布時政新聞的優勢。2015年4月出台“約談十條”(《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約談工作規定》)。

中國互聯網新聞發展趨勢

智能硬件、可穿戴設備将颠覆信息傳播和媒體呈現。媒體的傳統邊界正在消失,智能硬件、可穿戴設備作為人的延伸,其生态體系日漸成熟。一是為新聞提供了傳播短平快内容的新屏幕;二是結合物聯網為新聞采集個人和場景數據提供了工具;三是承載虛拟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有望讓用戶成為新聞當事者;四是為針對個體及其關聯場景提供定制信息服務,奠定了基礎支持。

新聞内容生産方式加劇變化。一是從内容到跨屏智能設備的傳播,同時需要無縫銜接和差異化,而新的設備交互方式,可能倒逼媒體内容的生産變革。二是新聞從業者的渠道控制能力将會變得越來越弱,應該更加專注于付費内容,例如具備優質、稀有性質内容的新聞評論和分析等。自媒體等小微媒體也将加快提升專業度、通過差異化定位和社群運營,打造交易鍊條。三是數據已成新聞生産的新思維、新資源,智能硬件等所采集的大量實時信息,将快速推進機器編輯、機器寫作的發展,催生結合數據處理能力與人工智能的新聞報道體系。未來的媒體競争,将會越來越多的是數據平台與數據采集、處理能力的競争。

社交網絡和社交産品開始衍生成媒體平台。

社交獲取新聞已漸成常态。根據企鵝智酷調研,47%的用戶認為社交平台在個人獲取新聞渠道中扮演重要角色,國内57.1%的用戶通過微信獲取新聞。Facebook、Google、蘋果、Twitter等非媒體科技公司,基于強大的社交網絡、平台優勢和産品生态影響力,已經開始提供基于社交核心的媒體入口,從新聞聚合逐步延伸到新聞生産的各個環節,不僅給媒體人提供着新工具,也在改變着新聞傳播的渠道、思維與模式。Apple和Facebook分别推出了新聞應用和交互式媒體内容創建工具,後者還向記者推出視頻直播應用Mentions。Google則推出了集合式的新聞報道工具“新聞實驗室”,為專業媒體人及業餘自媒體人提供完整的新聞生産方案。

政策監管常态化發展。

為進一步打擊和防範網絡虛假新聞,2016年國家網信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管理制止虛假新聞的通知》,要求各網站要落實主體責任,進一步規範包括移動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在内的各類網絡平台采編發稿流程,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監督機制,預計未來對各類網絡平台的監管将會進一步常态化發展。

付費閱讀可能成為未來盈利模式之一。

一直以來,廣告一直是互聯網新聞媒體的一大盈利模式,目前大多數新聞客戶端仍然主要是以将流量賣給廣告主來創造營收。但随着新聞類APP内容差異化競争的加劇,一方面新聞客戶端可以嘗試将付費閱讀也做得更加差異化,另一方面新聞客戶端還可以嘗試将付費版和免費版獨立,付費版專注于内容深度,而免費版更注重個性社交。付費閱讀的讀者環境會慢慢建立起來,新的付費閱讀模式也将成為新聞類APP的一大趨勢。

總而言之,移動互聯網是一張由終端、内容、人、服務四要素連接、交織而成的大網,每個用戶都是這張大網上的動态節點,具有多重價值屬性,而未來新舊從業者将從這四大方面切入挖掘互聯網新聞新增長點。

随着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用戶逐漸轉變成内容生産者,互聯網新聞媒體更加多元,新聞表現形式更為豐富。

責任編輯:衛麗紅

劉柳賽迪智庫互聯網所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