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發達國家互聯網農業發展鏡鑒

發達國家互聯網農業發展鏡鑒

時間:2024-10-26 01:19:46

近年來,我國應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技術,推動農業全産業鍊改造升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農業生産方式、産業模式與經營手段的現代化步伐,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新路徑、新方法。本文将從全球主要發達國家發展互聯網農業的現狀、模式、技術經驗和發展理念入手,為我國互聯網農業發展邁向更高水平提供鏡鑒。

手機閱讀本文各國重視互聯網農業發展

互聯網農業指的是将互聯網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産、加工、銷售等産業鍊環節結合,實現農業發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農業發展方式。未來的智慧農業将會高度依賴數據,農業也将變成一個數據密集行業,世界各國都已經意識到互聯網農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國外互聯網農業起步較早,相比之下,中國農業的數字化剛剛起步,2016年底,我國出台了《農業農村大數據試點方案》,計劃以政府為主導,在2019年底在全國範圍内建立生豬、柑橘、花生、大蒜等多個農産品的大數據信息庫。目前,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提高農業生産效率、提升農民收入,對中國來說是巨大的挑戰。

在傳統農業邁向現代農業的過程中,以互聯網為特征的現代信息技術對農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均十分重視互聯網技術手段在農業各環節的運用,其中美國、日本、荷蘭等國的發展情況最具有代表性。

美國:重視農業生産數據化

美國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現有可耕地約1.52億公頃,牧場5.6億公頃。美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化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發達國家。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美國農場數量1935年達到峰值680萬個,農業人口超過1.27億,達到總人口的30%,而現在美國的3億多人口中,僅有2%為農業人口,農民數量降至300萬左右,農場數量降至約220萬個,每個農場平均面積約170公頃。與此同時,美國的農業生産不僅滿足了本土需要,而且大量出口向全球市場,出口農産品總量已經占到美國農業總産值的20%。

美國農業的高效高質發展,是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在農業各個環節綜合應用的結果,最終實現了農業生産的數據化和智能化,大大提升了農業生産的産能和效率。美國是對農業數據收集比較齊全的國家,也是較早進行農業數據開放的國家,目前,有關農業數據的采集、共享和利用正幫助美國政府對農業部門的發展制定各種政策,美國各大農場主協會以及涉農企業也不惜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搜集涉農大數據。農業生産的盈利性從根本上保證了農業的吸引力,目前,美國農民年收入基本都在5萬至7萬美元以上,有些農民甚至達到10萬至25萬美元,高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水平。

日本:大力發展“智能農業”

與美國地廣人稀、土地肥沃的優越自然條件不同,日本農業存在兩大客觀問題,第一是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積嚴重不足;第二是人口老齡化嚴重,日本的農業就業人口的平均年齡為67歲。為解決上述問題,日本正在利用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實現種植、生産技術的數據化、知識化,從而使得這些寶貴的經驗能夠不斷被下一代農戶和農企繼承。日本農林水産省把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農業稱為“智能農業”,力争發展節省勞力的高質量農業,加緊制定實現智能農業的“路線圖”,全面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和農産品附加值。

目前,日本已實現四大方面的互聯網農業實踐。一是在耕作環節,無人駕駛拖拉機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在大規模農場進行24小時針對性耕作。二是在生産管理環節,可将高度傳感器收集的氣象數據和農作物生産數據,實時發給農戶或者管理人員,使其能夠合理澆灌和施肥。三是在銷售環節,可通過互聯網實時記錄消費者對于農産品的消費情況,方便生産者在最短的時間内迎合市場調整種植計劃,避免信息不對稱而導緻的滞銷發生。四是在食品售後和溯源環節,利用智能手機将農場生産過程中的數據作為食品信息,直接提供給消費者參考,提升農場産品的質量可信度和可追溯能力,讓消費者更為放心。

荷蘭:高投入實現高産出

荷蘭本土面積僅4萬多平方公裡,卻是除美國之外的第二大農業出口大國,年均農産品淨出口額達300多億美元,其農牧産品以優質、高産聞名,鮮花和種子的出口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荷蘭農業發展具有典型的“小國大業”特點,該國國土面積有限,冬季漫長,發展農牧業有諸多不利因素,但荷蘭通過科技創新走出一條高效農業的道路,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不超過3%。

荷蘭農業的顯着特點是通過對互聯網技術的高投入實現高産出,即通過投入密集資金發展先進技術,實現農業生産的高效益。荷蘭對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極為重視,全國教育和研究經費占到國家總預算的19.1%,遠高于其他部門,而農業科研則是其中的重要領域。此外,荷蘭農業科研、推廣和教育“三位一體”,由農業、自然及食品質量部統一負責,有效整合了資源,為農業科技發展提供了便利。

上下遊聯動的技術鍊條

從發展基礎條件來看,各國的資源禀賦有如下三種類型。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地廣人稀類國家,走機械化、生物技術化,再到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農業管理變革路徑;二是以日本為代表的人多地少小農經濟國家,選擇以生物技術和機械化為基礎,以互聯網技術作為營銷手段更為合适;三是以荷蘭為代表的工業發達但土地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多選擇互聯網技術與機械化、農業生物技術并進的發展路徑。

在發展模式上,發達國家互聯網農業的先進性主要體現在形成了上下遊聯動的技術鍊條。第一,農民是農業大數據的第一個入口,他們需要測量并利用天氣數據、GPS數據、土壤細節、種子、化肥和作物藥劑數據提升耕作質量與産量,實現産量和利潤的最大化。第二,種子和肥料以及藥劑的供應商需要接收上述數據,并使用特定算法統一建模,向農民輸出解決方案和服務。第三,農業機械制造商在其農機設備中支持移動數據采集傳感功能,布置水分監視器和傳感器,收集土壤樣本、田間作物顔色、生長速率、天氣破壞、營養水平、農作物品種等,并讓這些瑣碎的信息能被價值鍊上的各個主體實時獲取,以進行進一步的處理。第四,農業氣象站、實驗室、貿易商、行業合作夥伴及其他技術和解決方案提供商作為互聯網農業生态系統的一部分,将為行業各環節輸出相關服務和解決方案。

三大層面支撐産業發展

縱觀全球各國的實踐經驗,互聯網農業發展的新技術、新理念和新機遇分别集中在農業數據收集、農業生産管理和農産品流通三大層面。

在農業數據收集層面,互聯網科技公司是農業數據收集的源頭采集者,其向農民提供服務的方式不再是簡單地出售數據采集的設備,而是幫助農民獲取生産過程中的各種信息。例如,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創業公司AGERpoint是一家專門采集和分析農業數據的公司,主要出售農業用GML100激光雷達,在收集果樹生長過程中的外形數據的同時,提供不同使用場景的數據分析軟件,上述數據還成為當地種植戶申請保險、賠償的重要依據。此外,農業數據公司TheClimateCorporation幫助農民整合天氣、土壤和田間的數據,調整種植方案;拜爾旗下的數字農業公司Xarvio,幫助農民通過手機拍攝的照片,分析農作物的健康狀況,同時為農戶推薦病蟲害防治措施。

在農業生産管理層面,互聯網技術成為農業生産管理的重要支撐,農場管理軟件的潛力巨大。對于農民來說,收集到的海量農業生産數據将會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日常工作,它們不僅真實地記錄生産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也是從事下一步農業活動、進行市場銷售的重要依據。比如,美國農業部調查發現,同樣的原材料賣給不同農民買到的價格差異可達300%,因此,相對于種子、化肥、農藥這些企業和經銷商來說,農民總是弱勢群體。基于這種需求,美國FarmersBusinessNetwork平台于2014年成立,利用互聯網平台中農場主提供的信息共享服務,目前在美國和加拿大服務的會員農場超過了5000個,并已獲得谷歌的風險投資。農場主可從該平台查詢農業生産工具的價格,獲得耕種方案,了解農作物市場價格,在作物生長過程中,農場主可上傳天氣、作物健康狀況、土壤質量和灌溉程度情況,平台會根據這些數據自動生成報告。

在農産品流通層面,區塊鍊技術未來可能成為農産品流通交易和供應鍊管理的重要技術手段。例如,美國Agridigital公司已經開始使用區塊鍊技術幫助農戶在全球範圍内管理物流和交易的數據,通過提供儲藏、金融、彙款和連接等服務,保證原料産品的交易、儲存、收支等情況變得透明可追蹤,2016年成立至今,該公司吸引了1000多名用戶,已經有超過200多萬噸的谷物通過這個平台完成交易,成交額達到了4億多美元。

我國互聯網農業的機遇與挑戰

我國在傳統農業邁向現代農業的過程中,以互聯網為特征的現代信息技術尤為重要。我國近年來加大力度推動“互聯網+農業”發展,取得不少成效。到2016年,我國農村勞動力人口約1.8億,約占農村人口的31%,人口總數的13%,預計未來5至10年内,農業勞動力人口将加速下降,農業服務人口将加速增長。

與此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與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存在很大差距,應該重視新一代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生産環節的融合深度、廣度,形成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目前,我國互聯網農業的發展主要面臨三大方面的挑戰。

一是我國農業生産和銷售數據來源比較少,農業數據不夠精細,難以反映真實情況。目前,主要投入使用的包括高空監測、土壤監測這兩種類型,但除此之外,植物在各個時期的生長參數的變化情況,作物輪種引發的土壤改變等精細信息也十分重要,相比日常生活場景,農業數據的來源還是非常有限,此外,大學和科研機構雖然擁有大量的基因組序列數據,但是,這些作物一般生活在溫室,或培養箱裡面,它們的生長環境是穩定不變的,很難反映出在野外田間的真實狀況。

二是我國農業數據的儲存比較分散,還沒形成規模效應。互聯網企業将不同地區的農業數據儲存在各自的服務器上,這些數據還不能與其他公司實現共享,自然無法聯系到一起,形成規模效應。

三是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的融合程度不夠。我國發展互聯網農業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将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産過程中落地和轉化。

為解決上述問題,我國應積極借鑒世界各國互聯網農業發展的主要模式和創新理念。

在農業生産環節,鼓勵互聯網企業做數據的采集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将原來簡單出售信息采集設備的方式,進行延伸,為農戶提供更加全面、長期的數據管理和使用方案,服務農業生産,優化農業決策,提升農業經營的數字化管理程度。

在農産品銷售環節,運用互聯網技術普及農村電子商務,積極引入新的物流、供應鍊管理模式,有效地推動農産品銷售行業發展,建設完備的倉儲物流系統,形成高效、完備的農業物流配送系統,根據市場需求,實現物流網絡化、智能化的細化分工,提高整體效率,實現顧客所需要農産品的及時、安全配送,解決傳統商業模式固有的農産品流通時間長、成本高、供銷對接難等問題。

在農業人口轉型環節,在傳統農業運行模式的基礎上,有效地轉移剩餘農村勞動力,借助于農民銷售合作社和其他形式,發揮青年農民的文化優勢和興趣特點,引導他們向互聯網+農産品銷售方向創業,利用網絡平台,專業講師面授平台開展農業相關領域的從業人員,在職人員進行職業教育培訓,在基層大力普及相關知識,積極引導互聯網農業人才的培養,形成與第一産業緊密關聯和融合的大農業,加快我國由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步伐。

責任編輯:高津菁

王哲賽迪智庫互聯網研究所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