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互聯網 + 賦能新農民

互聯網 + 賦能新農民

時間:2024-10-26 01:17:46

農業、農民、農村,合稱“三農”問題,“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截至2017年底,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5.4%,農村網民規模為2.09億,占比27.0%,同比增長4.0%。随着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互聯網與傳統農業跨界融合,農民生産變得精确而高效,潛在消費需求也得到釋放,農村居民的生産與生活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手機閱讀本文

互聯網+農業助推新生産

“互聯網+農業”創建了新的農業生産和銷售模式,從而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争力,提升農民生産效率與收益,以信息化帶動農業現代化。互聯網對于農業生産的改造涉及産業融合、産業鍊各環節、創新創業、平台服務等方面。

産業生态:鄉村旅遊、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農村電商等新業态的出現,推動農業與互聯網的深度結合,也大大加快了農村三産融合進程,形成新的産業生态及發展新空間。

以農村電商為例,農村電商為農村地區帶來産業升級機遇,為農民帶來了難得的創業及緻富機遇。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農村實現網絡零售額12448.8億元,同比增長39.1%;截至2017年底,全國農村網店達到985.6萬家,較2016年增加169.3萬家,同比增長20.7%,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2017年全國農村實物類産品網絡零售額7826.6億元,同比增長35.1%,占農村網絡零售總額的62.9%。農村電商為農民擴大了農産品的網上銷售,促進綠水青山通過互聯網變成金山銀山;同時,農村服務類産品網絡零售額的快速增長标志着農村産業融合的加速,服務業正在成為農民生産活動中的新選擇。

産業環節:“互聯網+農業”即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将農業生産、加工、運輸、銷售等産業鍊環節以新的方式結合,提升農業産業鍊和價值鍊,實現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深度融合。

“互聯網+農業”不僅僅是互聯網與農業的簡單疊加,而是利用互聯網技術與互聯網思維,對于農業産業鍊的重構,形成基于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的一種全新的農業發展方式。以物聯網技術為例,物聯網技術能夠提高農民在農業生産中的智能化水平,實現智能化控制和科學化管理,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産率;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對于農産品生産、流通、銷售全過程的信息記錄、傳輸和處理,實現全程可追溯。

再以農村電商為例,農村電商帶來農産品銷售模式的創新,使得農民可以進入農業的流通和銷售環節,直接對接消費者,甚至可以利用消費者需求數據調整産品結構,實現農業生産的精準化。

創新:“互聯網+”的應用為新農民創業創新拓展了新空間與新領域,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力。擁有一定資金積累、專業經驗和大量人脈積累的返鄉農民成為創業主體,同時,擁有高學曆、高素質的大學生村官、返鄉大學生也成為農村創業創新隊伍中的重要力量。

“互聯網+”與現代農業加速跨界融合,在農業智能化種養、農産品電商交易平台、大數據預測分析及産品開發等方面已取得積極成效,将為新農民創業創新提供更多高效便捷的渠道。随着農業産業鍊條的延伸,還将催生出許多新産業和新業态,帶來共享經濟新的增長點,例如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民宿旅遊以及“農企對接”“農社對接”等生産性和生活性服務業,這些都将為新農民創業創新提供更多領域的選擇。

平台: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平台優勢,将提升農業生産中的信息透明度、大幅提高生産效率。“互聯網+”農業政務信息服務充分發揮農業信息對農民生産、生活的服務作用,提高農業政務信息傳遞效率;互聯網還可以為農民提供政策、市場、科技、保險等生産生活信息服務,互聯網企業與農業生産經營主體合作,綜合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建立農業信息監測體系,為災害預警、耕地質量監測、重大動植物疫情防控、市場波動預測、經營科學決策等提供服務;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平台使農戶、農商企業可以獲得多種多樣的金融産品,拓展了籌措資金的渠道;“互聯網+”為推動衆籌、衆包、衆扶、衆創等新模式和新業态發展提供了新支撐平台。

開啟新生活

随着近幾年農村互聯網的布局,網絡已經覆蓋到大部分農村鄉鎮,為農村的信息化交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互聯網也在飛速地改變着農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購物、教育、醫療健康、文化娛樂等方方面面。

社交:在互聯網等大衆媒體的影響下,農村社交方式正在逐漸改變。農村居民正在逐步接受新的社會交往方式和行為規範,改變了原有的價值觀念,從而使農村社會交往方式向理性化方向發展,并呈現範圍擴大、數量增多、開放性加強等特點。承載本地新聞、情感交流、尋人啟事、農産品求購、二手商品出售、興趣互動等功能的互聯網社區深受農村用戶歡迎,真正成為農民自己的網上社區。

同時,互聯網的各種即時聊天工具、電子郵箱、交友網站等軟件,則為農村居民社會交往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機會,擴大了農民的社交半徑。

購物:近年來國内大型電商平台紛紛布局農村市場,建立村級服務站,改變了農村居民的購物習慣。以拼多多為例,拼多多主打的低價策略與三、四線城市和農村的消費需求相契合。通過溝通分享形成的社交理念,是拼多多社交電商思維的核心。拼多多的用戶絕大多數為來自三、四線城市及農村的女性用戶,與京東形成了鮮明對比,拼多多抓住了這些用戶對價格極其敏感、急需消費升級的特點,給其帶來大量具有一定品質的商品服務,低價拼團的模式自帶社交屬性,在農村區域廣受歡迎。

教育:制約鄉村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即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互聯網教育能夠突破地區限制,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到廣大農村地區。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模式主要就是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讓學生以最低的成本來享受全球的優質教育資源,教師則可以通過互聯網方式獲取教育先進地區的教學經驗,學校則可以通過這種模式進行資源互補、提高課程質量。

醫療健康:“互聯網+醫療健康”利用互聯網技術及互聯網平台,讓互聯網與傳統醫療、傳統健康服務進行深度融合,是基于互聯網的衛生醫療健康服務。利用“互聯網+醫療健康”能否保障農村居民生病時能夠得到醫治,利用大數據突出精準識别;通過遠程醫療,農村患者可以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北上廣等大城市優質醫療資源,看上大醫生、大專家;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做好農村居民預防、保健、治療工作,在醫療機構與政府共同建立城縣鄉貧困患者健康數據檔案庫,精準掌握患者健康、經濟信息,以及患者所在地區的經濟及醫療狀況。

文化娛樂:農村中的文化娛樂活動相對較少,居民文化娛樂生活較為單調,而互聯網已經逐漸成為農村居民開展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各大視頻網站、網絡電視也使農村居民的生活更加多彩。

作為近兩年嶄露頭角的短視頻娛樂頭部應用,快手的最大特點與優勢是“接地氣”,快手的用戶以三、四線城市和農村用戶為主,而快手的快速發展恰恰說明了由移動互聯網推動的三、四線城市及農村地區的娛樂消費升級。

面臨新問題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為農民的生産與生活帶來巨大改變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新問題。

基礎設施方面:目前農村互聯網的發展較城鎮仍有一定差距,截至2017年底,我國非網民規模為6.1億,其中農村非網民占比為62.4%,依然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此外,互聯網基礎、交通物流、産業基礎、市場運營等方面較城市依然落後,很多在城市已經廣泛應用的互聯網新科技與農村的生産生活尚有距離。以農業物聯網為例,盡管目前成本已經下降很多,但依然在農民能夠承擔的範圍之外,企業應用起來也是負擔沉重,還需要進一步降低成本和便捷化。

未來,應當加大網絡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在農業生産、發展的過程中引進各種先進的技術設備,如各種智能控制系統等,提高農業生産的現代化水平;同時,應當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研發促進農業生産的新技術,普及應用智能農業生産設備,夯實農業現代化建設。

人才技能方面:在新技術革命的背景下,農業産業鍊不斷向非農環節延伸,農業與工業、服務業融合度不斷提高,農業已經成為高技術含量的行業,這既為各類人才投身農業提供了基礎,也對農業從業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端複合型人才的缺乏日益凸顯。

未來,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農民的培訓,普及“互聯網+”農業的運作模式與操作方法,使傳統農民逐步轉變為新農民;另一方面要推進農村“雙創”行動,通過打造新型的農業産業鍊,鼓勵各類人才返鄉創業,成為新一代“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高素質”的職業農民。

經營模式方面:互聯網的出現為農産品銷售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極大地降低了農産品銷售的成本,提高了農民的收益。但由于缺乏專業管理技能及合作渠道等,目前多數農村電商經營者停留在低價銷售初級農産品的初級角色上,品牌意識不強,在産品包裝培育推廣和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方面重視不夠。

未來,應當推動建立并完善聯合經營渠道,依托互聯網形成産、供、銷一體化聯營模式,個體農業生産者之間可以聯合建立合作社或家庭農場,形成規模效應,同時應當加強與農産品加工企業的聯系,将原農産品加工成各種商品,提高産品附加值;農産品經營業主應當加強與物流公司的合作,實現産品下單和物流配送的一體化。

賦能新農民

農業機械化發展将農民從繁重的農活中解放出來,騰出了大量的時間從事非農的工作,而互聯網的發展将誕生一批新農民,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創業者正在成為新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

賦能生産:未來,新農民将利用互聯網思維和技術興辦雲農場,幫助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産銷,提高農業生産智能化和經營網絡化水平;利用互聯網發展創意農業、體驗農業、民俗旅遊等共享經濟也将成為新的生産方式。

“互聯網+農業”不僅僅是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與農業的簡單融合,而是通過互聯網這一平台,打造出現代農業新産品,創建現代農業新模式和新業态,加速我國農業的産業升級。通過“互聯網+農業”的驅動,努力打造“信息支撐、管理協同、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版,助力農民生産活動。

賦能創業:“互聯網+”的深入廣泛應用,為新農民創業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使新農民在創業創新過程中能夠将農業技術、人才、資金、物流、信息、媒體等外部資源多方位多層次地進行集聚整合和有效利用;“互聯網+”的深入應用,正潛移默化地滲透和改變着傳統産業,使新農民創業創新從農業生産環節,逐步拓展到農業經營、服務等各個環節和細分市場。

當前,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使新農民有了更多的途徑進行創業創新,為提高“雙創”質量及效率奠定了基礎。在“互聯網+”影響下,越來越多的農業生産經營者依靠新科技和新營銷模式,在農業種養、農産品深加工、農業電商、鄉村旅遊等領域嶄露頭角,變身為新型職業農民,為新農民創業創新注入了新力量。

賦能生活:“互聯網+”将實現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稀缺資源的城鄉均等化,逐步實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動态化管理;城鄉社會保障信息服務系統将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信息和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等信息的快速查詢和服務;農村醫療衛生信息服務系統将逐步形成農村醫療、預防、保健、公共衛生、疾病控制的一體化管理與服務;電子商務和新零售将釋放農村新的消費潛力,推動農村消費升級。

技術的進步一般都伴随着對經濟巨大的推動作用,而經濟的增長也将最終造福人民。互聯網正在成為新時代農村發展的利器,賦能新農民,助推新生産,開啟新生活!

責任編輯:白雲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