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彭碧波:人在現場

彭碧波:人在現場

時間:2024-10-26 03:45:44

迄今為止,彭碧波共去了19批次,近10個國家。災難的洗禮,讓彭碧波練就了一副與常人不同的淡定和沉着,在他的心目中,救援除了“争分奪秒”,還有管理層面上的“科學施救”,因為“生命最寶貴”。

文|本刊記者張洪

在巴基斯坦地震現場,彭碧波(左)與當地志援者一起交流武警總醫院派出的彭碧波醫師曾在多次海外救援中擔任中國國際救援隊醫療隊長。迄今為止,彭碧波共去了19批次,近10個國家。災難的洗禮,讓彭碧波練就了與常人不同的淡定和沉着,在他的心目中,救援除了“争分奪秒”,還有管理層面上的“科學施救”,因為“生命最寶貴”。

救援SOS2003年5月21日,阿爾及利亞北部地區發生裡氏6.2級地震,造成2200多人死亡,1萬多人受傷。震後,中國政府立即向阿爾及利亞派出由30人組成的救援隊,彭碧波就是其中之一。

經過14個小時的長途飛行,中國國際救援隊到達阿爾及利亞首都。他們一下飛機,就趕往受災最嚴重的布邁爾代斯迅速投入救援工作。用聲波探測儀仔細地搜索着每一條縫隙,細心地捕捉着廢墟裡發出的聲音;操作液壓鉗,剪斷縱橫交錯的一根根鋼筋,搜尋壓在廢墟下的幸存者……

每次救援都是在與時間賽跑。彭碧波告訴記者,地震救援的特點是“在狹窄的空間施救”,有時還會在狹小空間中進行手術。也因此,救援隊攜帶的設備要特别小巧。地震救援是分批救治,現場救援完畢,要盡快往後方醫院轉送。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西北邊境省和巴控克什米爾等地發生裡氏7.6級地震,死亡人數超過7.3萬,近7萬人重傷,350萬人無家可歸。彭碧波随同救援隊再次趕赴現場。

當時的救援情形令他至今難忘。10月12日上午9時,中國搜救小組在巴拉考特一片廢墟中救出一名男童。由于已經掩埋廢墟中四天三夜,這名幸存者獲救時已經奄奄一息,且身負重傷,頭部傷口結痂,背部壓傷化膿,視力也已經模糊。

彭碧波分析,可能是撞擊造成昏迷,才得以存活這麼久。由于傷勢嚴重,這名男童被直接送往災區外圍的醫院救治。

那次救援中,還有一家三口被壓在樓下,樓闆牆壁挖開後,第一眼看到他們,彭碧波和救援隊員驚愕不已。當時巴基斯坦的天氣還是暑氣蒸騰,埋了3天的女主人後面,丈夫用身體頂住了石頭,前面是自己的孩子,兩人都已經去世。而她剛好夾在中間得以幸存。獲救時,這位女子身上滴着血水,還會用英語要水喝。

彭碧波要求盡快送到當地醫院搶救,因為天色已晚,親屬希望暫時寄住在中國的醫療帳篷中。于是,彭碧波開始為女子輸液,因為幾天幾夜沒有進食,女子的血管很難找見。隻好紮在大腿上,奈何她的雙腿已經被壓得慘不忍睹,施救過程中發生了地震中最可怕的擠壓綜合症—救出後,血液恢複循環,腿上壞死組織的膿血流入血管。病人出現昏迷、倒氣,最終,那位女子在彭碧波面前呼出了最後一口氣。

“生命是最寶貴的”,參加了多次救援,彭碧波對此有深切的認知。然而,地震救援中,出現奇迹的可能性并不常見。

面對這樣的結局,彭碧波十分痛心,茶飯不思。他告訴記者,“心理創傷不但遇難者的家屬會有,對于救援隊員來說,也會出現。”讓他自責的是,截肢者需要做透析,但是當時環境十分簡陋,愛莫能助。

那次在巴基斯坦,中國國際救援隊忙碌了10天,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親臨現場慰問,對中國國際救援隊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他說:“巴基斯坦人民會永遠記住你們,你們的工作将會進一步深化中巴兩國人民的友誼。”

“生命是最寶貴的”,參加了多次救援,彭碧波對此有深切的認知。然而,地震救援中,出現奇迹的可能性并不常見。

救援隊在巴基斯坦災民家中巡診高度的防災自救意識

在武警總醫院供職25年,彭碧波做了8年外科醫生。對于地震救援的方方面面,這位靜氣十足的外科醫生了如指掌。

聯合國對于各國的救援隊伍建設有着詳盡的規定,且每5年審查一次。按照聯合國的要求,救援隊要自帶所有裝備,包括吃住等都要自行解決,不能給災區添一點麻煩。

醫療隊組建的時候,對隊員會有技能、心理、地震救援知識、國際法律、宗教文化等各種培訓。首要是要求臨床技術好,還要進行幾個方面的素質考核,選拔條件包括35歲以下,碩士或者博士畢業,身體素質好,大學英語四級等。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裡氏9.0級地震并引發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财産損失。彭碧波随同中國國際救援隊趕赴災區時,還在地震救援的黃金時間段。當時的情形,彭碧波有着詳細的記憶:廢墟的房子四面透風,天下着大雪,刮着大風,一吹就是五六天,晚上回去餘震地動山搖,帳篷簿得就像雨傘一樣,篷裡篷外溫度一樣,零下幾度,鑽進睡袋裡,渾身也是冰涼的。

“整個人蜷在睡袋裡,因為怕雪把帳篷壓塌,睡不了兩個小時,就要起身清掃帳篷上的積雪。5點半就得起床。而且餘震不斷,每天4級以上地震480多次,6級以上的達10次,7級以上的1次,感覺站着的時候腿在不停地抖,躺着的時候腦袋在不停地晃。”

對于在災區救援的隊員們來說,吃上一頓熱飯幾乎是一種奢望。“餓了,啃幹冷的餅幹、面包;渴了,喝幾口冰冷的礦泉水”,這是中國國際救援隊員海外救援時常見的補給狀态。

救援服經常濕漉漉的,上面全是泥漿,搜索的屋子裡浸着水,救援隊員戴着手套,在廢墟中翻來找去,時間一長,手裡結了一層冰。即使如此,彭碧波說,“隊員們沒有人因此而停下搜索,大家心裡隻有一個想法:這是代表國家,要為祖國争光。”

那次救援,日本的災難應對能力給彭碧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的災民都被疏散到了政府提供的公共設施—體育館、學校、幼兒園、救災基地等庇護所中,現場看不到流落街頭的災民。其中一個庇護所由一所小學改建而成,學校選在場地開闊,既防地震又防海嘯的安全之處。旁邊一些房子塌了,但是學校的教室卻完好無損。學校有應急供電系統和寬大的停車場,救災的車輛可以暢快通行。學校儲備有床褥,鋪在教室裡就可以過夜。對于地震的預防,日本人幾十年前就做好了準備。經過兩代人,防災意識已經深入到每個日本公民的骨髓。

彭碧波發現,那些倒塌的房屋不是地震震倒的,而是海嘯把房子漂起來,互相碰撞毀壞的。

“日本房子全部由實木做成,牆則由稻草和泥巴做成。冬暖夏涼還環保。櫃子嵌入牆體,房屋搖晃的時候不會倒塌。這些房子全部都有保險,一旦地震發生倒塌,保險公司負責理賠。”

日本高素質的自救互救意識讓彭碧波感慨萬千,日本家庭的廚房就像一個消防器材的倉庫。一家5口,廚房就有5個帶有防毒煙罩的頭盔。電表、煤氣管道由牆外延伸到屋裡。地震發生後會自動斷電或關閉,避免地震後誘發火災。盡管那次地震強度高達9級,引起的海嘯也是百年不遇,但是,因為有堅實的建築,其中90%的人死于海嘯而非地震。

在彭碧波看來,對于未來的災難防護,中國可以從中汲取有價值的經驗。彭碧波拍的第一張X光片

中國國際救援隊第二批赴巴基斯坦救援在當地第一次接生完善中國防災體系

對于救援隊伍的建設,彭碧波告訴記者,雖然不斷有人轉業,離開救援隊,但是這支隊伍還是保持了它的連續性。隊員年齡一般在35歲以下,管理層的隊員一般在45歲以下,現在隊員中60%-70%都有博士或碩士學曆。挑選隊員之後,除了幹好醫療護理工作之外,還會通過崗位培訓、集中培訓、合成演練、實戰演練等等60天左右的訓練,全方位提高他們搜索營救、醫療、野外生存等綜合能力。另外救援隊還擔負着指導全國各省級救援隊伍建設的任務。

雖然隻給了50人的編制,但武警總醫院組建了100名隊員的隊伍。這100名隊員平時要進行同樣強度的訓練。

盡管中國國際救援隊是世界上領先的12支隊伍之一,但是,如此高端的救援隊伍,中國隻有這一支,救援力量仍然不夠,省級地方的救援隊伍依然落後。地震每年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彭碧波呼籲,國家應該在地震救援隊伍建設上加大投入。

中國擁有14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4,而地震死亡人口卻占了1/2。中國地震救援任重道遠,标準化、規範化、法制化亟待加強。一組數據表明,中國專職的消防隊員為20萬-30萬人,美國3.1億人口,消防隊員卻有90萬,而且都是從18歲幹到60歲的職業消防隊員。

“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職業消防隊員卻僅有美國的1/4,也就是說我們消防隊伍的力量隻有美國人均的1/16。”彭碧波感到這是一個巨大的缺口。

美國高速公路每50公裡就有一個消防站提供道路急救,從州到市再到縣都有自己專業的消防隊伍。而中國縣級隻有一個30-40人的消防中隊,有的縣擁有100萬人口,專業救援力量很難到達。

相關部門多次在“全國兩會”上呼籲增強中國的消防救援力量,使中國的消防隊伍盡快職業化。彭碧波呼籲,中國的大學應該開設應急救援方面的專業,增強防災意識,“日本從幼兒園就開始培訓了。”

彭碧波透露,前不久,一套地震災害智能救援系統已經投入應用。“每次地震發生後派多少人、需要多少裝備、如何前往都要熟悉,所以我們就把這些資料輸入到電腦中,讓大家有一個直覺的意識,知道地震發生後,每一步該怎麼辦。”

據統計,中國每年各種災害的損失是6000億元人民币,對各種災害防範的投入卻不到1/10。“如果連續10年每年投入600億,把中國的防災體系建設完善起來,中國将變成一個抗災救災的強國。”彭碧波說。

第一批赴巴基斯坦救援的中國救援隊回國,巴基斯坦駐華大使薩爾曼·巴希爾迎接隊員,前排左三為彭碧波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