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思/文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共享——全球治理的中國亮色

共享——全球治理的中國亮色

時間:2024-10-25 11:02:15


    季思/文

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體學習時,首次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随後的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應運而生,其中作為着眼點和落腳點的“共享”,尤其引起國内外廣泛關注。共享理念之所以引發全球共鳴,不僅因其體現了中國經濟發展和國家治理的新思路,更在于其有力回應了全球治理的一系列問題與困境,為國際社會構建“攜手文明進步、共享繁榮安甯”美好世界的探索,增添了一抹鮮明亮色。

什麼是共享?顧名思義,共享即和衷共濟、有福同享。全球治理中的共享就是各國無論大小一律平等,各國人民無論地域、種族、文化,共同享受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成果。共享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和西方精神家園。無論孔子、孟子、墨子等中國往聖先賢主張的“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兼相愛,交相利”;抑或柏拉圖、亞裡士多德等古希臘智者哲人眼中的“單一個體必難自足,唯攜手互助、共享利益成果,方堪人類社會正道坦途”——其背後無不折射出對“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等共享理念的向往推崇。

為什麼要共享?共享不僅是理念主張,更是現實訴求。1941年太平洋戰争爆發前夕,面對日漸猖獗的德日法西斯和岌岌可危的國際形勢,美國總統羅斯福鄭重提出要“讓全人類免于匮乏、免于恐懼”。然而70多年後的今天,盡管全球物質資源已極大豐富,治理機制也不斷建立完善,但“叢林法則”“修昔底德陷阱”等傳統國際關系“魔咒”仍陰魂不散,加之全球化背景下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地區沖突乃至環境惡化等問題重重,“零和”博弈場上的世界各國仍走不出周而複始的“囚徒困境”,人類社會依然飽受匮乏與恐懼的困擾煎熬。此時提出“共享”理念,可謂恰逢其時,并必将盛行于世。

怎樣才能實現共享?共享并非挑戰誰,更不是取代誰,而是在充實、完善既有架構基礎上,引入适當理念和機制,使全球治理更趨合理、公正與高效,這就要求:

一是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氣度。共享首先要求開放包容。中華文化向來強調“四海之内皆兄弟”“獨樂樂不如衆樂樂”,如今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所秉持的也是這種放眼世界、胸懷天下的氣度。今年9月即将由中國主辦的G20峰會,主題就落腳在“包容”上。這與一些西方國家因一己之私,大搞排他性區域貿易協定和“富國俱樂部”、拒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圍牆心态”,已然形成鮮明對比。

二是要有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共享不是坐享其成,若無擔當,則無太平,遑論共享。中華文化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領導人明确指出,要解當今時代困局,各國必須勇于擔當。而在氣候變化、國際維和、對外援助及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等諸多方面,中國更是用具體行動,有力證明了什麼叫作大國責任和擔當。

三是要有同舟共濟的協作精神。共享就是要“關輿共馳,同舟共濟”。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領導人多次強調,願與世界各國加強合作,做同舟共濟的逐夢夥伴。中國近期在“一帶一路”建設、世界互聯網大會等重大國際事務中的原則主張,也都處處體現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等協作精神。

四是要有一視同仁的公道正義。符合共享理念的國際秩序必須平等公正。中國主張“各國無論大小都是國際社會平等一員,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權利”,反對國際規則“雙重标準”和偏袒包庇。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南海仲裁案”就明顯有失公允,非但不利于問題解決,反而加劇形勢緊張,有損和平穩定大局。

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認為,人類之所以比别的物種更能适應嚴酷環境,靠的就是團結、協作、共享。他同時指出,西方在經濟和科技上影響了世界,但在政治上卻難以建立一個符合人類共同利益的治理機制。而中國的“天下主義”及“和而不同”等共生共享理念,則可能成為推動全球治理向更高層次邁進的力量源泉。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