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國外家庭醫生怎看病

國外家庭醫生怎看病

時間:2024-10-28 07:26:34

十八世紀,全科醫學在歐美發轫,而真正建立則是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在英國至今仍保留了全科醫生的稱謂,美國稱之為家庭醫生。歐美國家對于家庭醫生的需求常見而廣泛,也因此,家庭醫生不僅是國民健康的第一守望者,而且還相當“強勢”文|《小康》記者尤蕾

家庭醫生不僅在醫療領域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也頻頻出現在美劇之中,他們雖然不一定是主角,甚至僅僅是一個一閃而過無足重輕的角色人物,但大洋彼岸的中國觀衆卻對他們印象深刻——專業的醫療知識,溫柔相待的服務。事實上,在美國,95%的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家庭醫生。同樣在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家,家庭醫生已經成為一種傳統。家庭醫生的作用舉足輕重,世界家庭醫生組織将每年的5月19日定為“世界家庭醫生日”,以此表揚家庭醫生在全球醫療系統的重要角色,并凸顯家庭醫生的重大貢獻。而中國也距離家庭醫生越來越近。今年6月,由國務院醫改辦、國家衛計委等七部門聯合制定《關于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指出,2016年,将在200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鼓勵其他有條件的地區積極開展試點。到2017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形成長期穩定的契約服務關系,基本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的全覆蓋。必須接受全科醫院輪訓18世紀,全科醫學在歐美發轫,而真正建立則是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在英國至今仍保留了全科醫生的稱謂,美國稱之為家庭醫生。歐美國家對于家庭醫生的需求常見而廣泛,也因此,家庭醫生不僅是國民健康的第一守望者,而且還相當“強勢”。擁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想要成為一名家庭醫生自然是不容易的,用過五關斬六将來形容也不為過,每個國家的培養體制有不同,但在嚴格這一特點上卻是共通的。在美國,培養一名家庭醫生大概需要10餘年,醫學生要通過4年學習獲得本科學曆,再經過4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需經過一年的實習醫生培訓才能參加行醫資格考試。之後,至少在各科室實習2年,才能參加全科醫生職業醫師資格考試。當然,實習時的培訓過程相當嚴格。首先,醫學生要向有培訓資格的醫院或診所提出申請,經過面試後才能進入培訓人員名單之中。其中無論是面試還是培訓都會有一定的淘汰率。培訓過程中,除了在科室進行臨床醫學的培訓,還要進行醫學倫理、醫患關系、溝通技巧等學習。培訓結束後,迎接醫學生的将是一場被稱為“BoardCertified”的考試。這場考試是醫學生是否能夠成為家庭醫生一道門檻,對于達到考試标準的考生才能夠頒發證書。但是,這僅僅是成為家庭醫生後的第一次考驗,拿到“BoardCertified”并非一勞永逸。按照規定,美國所有的家庭醫生無論年齡無論資曆,每7年還要重新考一次,在不斷的考試中,會有部分不合格者“掉隊”,他們将被吊銷執業資格,隻有合格者才能夠繼續執業。美國對于家庭醫生的考核不僅包括臨床技能,還有醫學倫理和人際溝通技巧等等,這一點在全球範圍看算是比較全面的考查方式。美國的家庭醫生可以自己開診所,雇傭護士,也可以身兼二職,與醫院簽訂工作合同的同時,兼顧家庭醫生的角色。對于後者來說,他們既可以從醫院獲得一份固定的薪水,又可以拿到家庭醫生應得的薪酬。不過,對于大多數家庭醫生而言,他們則更傾向于單一的門診工作,以防分身乏術。以資質審核嚴格著稱的還有英國。英國的家庭醫生全部是經過全科醫學專業培訓并在皇家醫學會注冊的醫師,無論在醫學知識還是臨床業務水平方面都非常全面。曾經作為英聯邦一分子的澳大利亞對家庭醫生的要求更高,非常重視家庭醫生的繼續教育與培訓,會定期對家庭生進行專業評估,也因此,澳大利亞的家庭醫生在提高個人業務水平以及服務水平方面往往下足了功夫。作為國民健康的第一把門人,家庭醫生為當地居民提供者從出生到死亡的全方位醫療服務,涵蓋了預防、診療、保健、康複等各個領域。例如,在英國,家庭醫生除了對常見病、多發病等進行處置之外,還專門配備了一名健康協調員,協助家庭醫生進行醫療活動,包括簽約、預約等等。在美國,人們生病了一般第一時間會聯系自己的家庭醫生,而由家庭醫生做出基礎的診療方案。看護家庭中每一個人顯然,國外的家庭醫生并不是一個專為富人服務的“高大上”角色,辦理了醫療保險的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家庭醫生。甚至,有些家庭醫生兌現着對一個家庭幾代人的健康承諾。蘇曉雲算是在美國的華人“二代”,她的父母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移民美國舊金山,蘇曉雲就出生長大于此。蘇曉雲說,在美國,如果有醫療保險,首診基本上就要聯系家庭醫生,這一點與中國的看病流程有很大區别。據蘇曉雲介紹,美國的醫療保險大體包括社會醫療保險和私人醫療保險。社會醫療保險主要針對的是退休者和殘障人士,再加上州政府為低收入居民提供的保險以及退伍軍人醫療保險。私人醫療保險基本分為三類,一種是适用于低收入人群,保險費用相對低廉,參保後由保險公司指定家庭醫生,如要轉診則需經過保險公司同意。第二種是适用于中産階級以上的人群,這類人參保後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考慮是否選擇家庭醫生,其實大多數都會選擇。第三類則是“高大上”的醫療服務,針對富豪階層,可以同時聘請多名家庭醫生。蘇曉雲告訴《小康》記者,現在她的家庭醫生陪伴了她整整30年,從她出生到成為一名新晉媽媽,“我相信我父母當初的選擇”。在蘇曉雲看來,家庭醫生不僅了解她的全部健康狀況以及家族病史,而且更重要的是,蘇曉雲願意将“性命相托”,這種經年累月建立起來的醫患互信關系才是她最看重的。蘇曉雲舉了個小例子,她的女兒感冒咳嗽,晚上就發起了燒。那是女兒出生後第一次發燒,蘇曉雲自然緊張壞了,“淩晨一點,我忍不住給我的家庭醫生打了電話,還帶着睡意的他先是耐心地聽我講了孩子的症狀和表現,然後肯定了我物理降溫的做法,又給了些用藥的意見。”蘇曉雲說,基于對于家庭醫生的信任,她的緊張焦慮慢慢緩解了。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美國家庭醫生人數約占臨床醫生總數的60%,為患者提供診療服務、分流轉診、會診、綜合轉會診報告,同病人探讨診療計劃,并定期随訪。家庭醫生的服務方式基本是門診和家訪兩種,在沒有疾病時負責按不同年齡需要進行預防教育和健康普查等工作。資質與口碑,是美國家庭醫生的兩張“金名片”,保險公司更願意與資質優良的醫生合作,家庭醫生通常不會為自己做廣告,更多的是依靠平時積攢下的口碑。患者之間會口口相傳,把自己信賴的家庭醫生介紹給親朋好友,親近的人共用一個家庭醫生的現象也很常見。另外,人們更願意選擇離自己家近的家庭醫生,方便就診與随訪。在德國,《健康保險法》明确規定了家庭醫生首診制,無疑,從法理上對家庭醫生的角色進行了定位。但是與美國不同的是,德國居民在選擇首診醫生和轉診醫生時有較大的自主權,需要轉診時由居民和家庭醫生共同決定轉診到哪家醫院,并非由家庭醫生獨自決定。澳大利亞同樣實施的是家庭醫生首診與轉診制度,每年澳大利亞家庭醫生接診總量占門急診總量的96%。隻不過居民擁有的自主權比德國還要大一些,居民擁有可以随意更改家庭醫生的權利。這就意味着澳大利亞的家庭醫生相對壓力更大一些,為了吸引和留住患者,他們更要在整體醫療服務水平上不斷精進。

不經家庭醫生轉診不予報銷不少國家為了保證家庭醫生首診制得到落實,着實費了一番腦筋,最有效的恐怕就是,不經過家庭醫生轉診就不予報銷。這對于歐美等醫療費用高昂的國家居民來說,無疑是發揮了最大約束力。英國政府也是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保障了國民接受治療服務的權利。具體而言,政府根據家庭醫生的簽約數量及按人頭購買服務,把相應的資金支付給家庭醫生。其中關鍵的一項支出便是轉診治療費用。也因此,英國參保居民如果想去專科醫院就診,必須先過簽約家庭醫生這一關,除非出現家庭醫生無法診治的病情,才可能轉診。如果不經過家庭醫生的轉診,自行去專科醫院就醫,就等于放棄了報銷這一福利。美國約有80%-90%的健康問題可以在家庭醫生那裡得到妥善處置,僅有少數患者需轉診至專科醫院就診。如遇到無法解決的病患,家庭醫生會與相應的專科醫生和醫院取得聯系,在确認對方可以接受患者時,将患者進行轉診,當然,這個過程中,家庭醫生需要向專科醫生提供完整的病曆記錄和診治紀錄。轉診費用也需要由保險公司按人頭對醫療服務提供方進行定額支付,而不經過參保人之手。家庭醫生的地位得到了強勢鞏固,并作為一種傳統在歐美國家得以傳承,那麼,家庭醫生的收入來源如何保障?是否存在以藥養醫的狀況?不同國家的家庭醫生收入來源也不盡相同。英國家庭醫生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政府津貼,再加上部分收費項目的費用。德國與英國都是政府購買醫療服務,在德國,保險機構向居民籌募資金,然後與醫師協會簽訂合同,向醫療機構或醫生購買服務。據了解,支付方式主要包括按工資付費、人頭付費及服務項目付費。澳大利亞的家庭醫生主要來源也是政府。至于公衆最為關心的醫生與藥商之間的關系,美中諾博私人醫生集團創始人郭偉曾經在媒體上提到,在美國,家庭醫生可以給患者開藥,但是其診所沒有權力賣藥。雖然不能夠賣藥,但是家庭醫生還是可以給患者推薦藥物,這樣醫生是不是還是有可能拿回扣?郭偉稱并非如此,美國法律規定醫生隻要從藥商那裡得到禮物或錢超過25美元(不是一次得25美元,而是所有藥商的加起來)就要受到審查,醫藥代表如果要請醫生吃飯,醫生還要自己付錢。另外,家庭醫生的診所也不會随便給患者打點滴。正因如此,家庭醫生少了與藥商之間的利益糾葛,更容易在患者的角度給出最為适合的診療方案。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