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用三天的時間去尋找溫暖

用三天的時間去尋找溫暖

時間:2024-10-25 01:27:11

如何講好普通人的故事?一套紀錄片交出了不錯的答卷。

中國版《紀實72小時》劇照如何了解真實的世界

提到那些崇拜偶像的“粉絲”,你首先會想到什麼?空虛,還是信仰缺失?說起那些在夜總會裡表演的年輕女孩,你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虛榮,拜金,還是放蕩堕落?另外,你的這些看法都是如何形成的?你的信息來源是什麼?

風靡東亞的偶像文化源自日本,答案必須到日本去尋找。為了如實記錄日本的偶像崇拜現象,日本放送協會(NHK)派了個攝制組去東京一家地下夜總會連拍了3天,把發生在那裡的事情全部拍了下來,做成了一期節目,名為《地下偶像的青春》。看完後你會發現,那些所謂的“偶像”在成名前隻是一些很普通的女孩子,她們住在經紀人提供的擁擠的宿舍裡,每天就像上班那樣去練功房排練,然後晚上去夜總會表演歌舞,幾乎天天如此,比普通工薪族還累。她們彼此之間相互競争,卻又充滿友愛,而且她們的家人也都支持她們這麼做。與此同時,迷上她們的粉絲們并沒有非分之想,而是把捧紅偶像當成了自己的生活動力。他們甚至還會因為迷上同一個偶像而自發地結成小團體,偶像隻是他們聚會交友的一個由頭而已。偶像和粉絲之間偶有互動,但也全都客客氣氣的,絲毫沒有猥瑣之感。相信看過此片後,你對偶像文化的看法會有很大的改觀,甚至有可能會喜歡上這些努力成為偶像的女孩子和她們的粉絲們,并被這些年輕人的堅持和溫情所感動。

可是,在NHK這部片子誕生之前,這個故事是很難進入大衆視野的,因為無論是那些尚未成功的地下偶像還是她們的粉絲都是普通人,這個故事裡沒有謀殺或色情元素,也沒有真正的大明星,不是媒體喜歡的題材。問題在于,絕大部分上點年紀的普通民衆都不認識幾個偶像或者粉絲,大家對于偶像崇拜這件事的所有印象全都來自媒體,那上面充斥着各種關于極端事件的報道,導緻公衆對于偶像崇拜這一現象産生了偏見,甚至影響到了普通老百姓對于新一代年輕人的整體看法,這就有問題了。

類似的情況在很多領域都可以見到。比如,除了那個“杭州保姆縱火案”的主角莫煥晶,你還認識幾個保姆?除了那個“11·3留日女生遇害案”的主角江歌、劉鑫和陳世峰,你還知道幾個在日本求學的中國留學生?除了那個不幸去世的眼癌女童王鳳雅的母親楊美芹,你還了解幾個因為家人患病無錢醫治而上“水滴籌”募捐的農民?假如你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都是“沒幾個”的話,那麼你對家庭保姆、留日學生和貧困農民這三個群體的整體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上述三個案例當中,“楊美芹事件”最引人深思,因為它真實地反映了媒體的本質。這件事本來并不具備吸引眼球的先天條件,但卻因為某些自媒體誤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給楊美芹貼上了“重男輕女”和“挪用善款”的标簽,硬是将其爆炒成了熱點新聞,楊美芹的真實生活狀況這才終于得以被大衆知曉。

絕大多數圍觀群衆看的是熱鬧,不是門道,并沒有多少人願意借此機會去了解陌生群體的生存狀況。那些極端事件的當事人之所以做出了極端的事情,正好說明他們很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不大可能通過還原他們的生活來展現真實的世界。

話雖如此,至今仍然有少數人一直在堅持記錄普通人的生活,這就是人文紀錄片的創作者們。他們依靠國家創作基金和各大電視台或者電影節提供的有限的經費支持,一直在默默地努力着,精神可嘉。可惜的是,這類紀錄片的觀衆數量有限,而且主要以受過高等教育的中老年人為主,很難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再加上年輕一代普遍喜歡上網,很容易産生一種大千世界無所不知的錯覺,很少有人會有耐心去看那些反映周圍普通人生活的人文紀錄片。

有意思的是,12年前的日本和今天的中國很像,整個社會面臨着同樣的問題。“當時距離日本的經濟泡沫破裂差不多過去了10年,日本經濟逐漸複蘇,在這個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自視甚高,但卻又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到底在哪裡。”NHK資深節目制作人森明女士說,“再加上當時互聯網迎來了大爆發,很多整天宅在家裡的年輕人覺得自己隻要上上網就可以知道天下大事了,反而不會去關心身邊發生的事情,對日本社會的真實情況極度缺乏了解。”

森明女士服務于NHK電視台的紀錄片部,她所在的部門過去做的是一檔傳統的深度報道節目,選材也是以熱點事件為主。2006年,節目組為了拍攝急救的過程,花了三天時間跟拍了一輛救護車,沒想到卻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普通人,拍到了很多和主題不相關的生活細節。節目組突發奇想,為什麼不把鏡頭轉向普通日本人民的生活場景呢?于是一套名為《紀實72小時》的紀錄片欄目應運而生,《地下偶像的青春》正是通過這檔節目而被大衆看到的。

如何講好普通人的故事

最開始的那幾年,這檔節目一直處于試驗期,播放時間不固定,具體模式也一直在摸索過程中。直到2013年,《紀實72小時》終于定型,并成為NHK電視台的王牌欄目,每周五晚上的黃金時間播出,雷打不動,至今已經播完了200期,觀衆滿意度連續10年排名第一,尤其受到年輕人的追捧。

拍攝普通人生活的紀錄片還有很多,但如何把普通人的生活拍得好看,是全世界所有紀錄片工作者共同的疑惑。NHK電視台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答案就是遵循實用主義的精神,從普通觀衆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盡量把節目設計得符合觀看者的觀影習慣。

首先,這類反映普通人生活的紀錄片缺乏明星效應,吸引力顯然比不上電視劇或者綜藝類節目,要想讓觀衆長時間看這類節目而不換台是不太現實的。于是制片方把節目的時長縮短,每集隻有25分鐘,加上廣告的話正好半小時,非常适合邊吃晚飯邊看,飯吃完了節目也播完了,兩不耽誤。

其次,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就是因為他們的故事太普通了,不夠吸引人。如果像人文紀錄片那樣把每個人物都拍上個半小時,肯定會把大多數觀衆吓跑。于是制片方決定把每個人的故事都大大壓縮,隻選取其中最有趣的部分加以展示,其餘部分則全部略去。這樣一來,每個出場人物最短隻給30秒的時間,最長也絕不超過3分鐘,這就保證了每期節目裡都會有10個左右的出場人物,即使觀衆不喜歡其中的某個人物,或者稍微有點走神,都不影響觀影效果,因為下一個人物很快就出現了。實踐證明,高密度的信息量更容易吸引觀衆的注意力,而且反而看着不累。

為了加快節奏,編導甚至會用旁白來代替那些說話啰嗦的采訪者,即使這麼做會讓某些紀錄片原教旨主義者感到不爽。換句話說,為了讓節目好看,編導會适當犧牲片子的紀實性,這是實用主義精神的最佳體現,也是商業紀錄片和人文紀錄片最大的區别所在。

第三,喜歡紀錄片的觀衆大都不會花太多時間去看自己熟悉的題材,而是更希望通過紀錄片了解自己不熟悉的生活。于是制片方特意選取那些一般人不知道或者不大會注意到的地方,比如開在紅燈區的24小時面館、地鐵車站的女子專用化妝間、專門為外國人社區服務的小超市、長途汽車司機最愛去的路邊拉面店和坐落于鬧市區的圍棋會館等等,甚至還包括遠洋漁港、日本最北端的汽車站和位于大連市的日本超市等等這些普通日本人很難去到的地方,把這些地方在72小時内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拍下來。

第四,在同一個地方盯三天,肯定會拍回來很多素材,必須進行取舍。剪輯方式既能體現出編導的功力,又能反映出編導的世界觀。“我們會傾向于選擇那些能夠颠覆觀衆想象的内容,因為很多觀衆對于特定階層的人物已經形成了某種偏見,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這種偏見,讓觀衆意識到他們對以為自己知道的東西其實并不真正了解。”森明女士說,“事實證明越是讓觀衆感到意外的故事就越吸引人。我們這個節目一方面要反映日本普通民衆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想改變觀衆先入為主的想法,給他們一個驚喜。”

森明女士的觀點再次說明,紀錄片的所謂“真實”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個紀錄片導演選擇拍什麼,以及如何剪輯,反映的都是這個導演的個人趣味和價值觀。如果你試圖從紀錄片中去尋找所謂的“絕對真實”,那注定會是徒勞的。

第五,話雖如此,NHK制片方對于真實性的要求還是非常高的。比如,他們不允許編導事先安排采訪對象,而是隻能去現場蹲守,碰到誰就是誰。再比如,他們規定每集隻拍72小時,多一分鐘都不行。每個地點也隻拍一次,即使沒有拍到好玩的人物也不能重複拍攝。還有,他們規定每部片子都必須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剪輯,不允許改變人物的出場順序。

前兩條還好理解,第三條需要解釋一下。衆所周知,一般故事片導演往往會把高潮部分放到最後,普通觀衆肯定也早就适應了這種節奏,看任何片子總會期待有個高調的結尾。但這套片子不是這樣,往往最好玩的人物一開場就現身了,然後很快消失,結尾反而平淡無奇。

森明女士認為,這麼做是為了更準确地展示時間的流逝,讓觀衆确信這真的是在72小時内發生的故事。也就是說,編導甯可犧牲某些戲劇性元素,也要讓觀衆相信他們看到的都是真實發生的事情,而不是編導故意設計出來的。從實際效果來看,這種犧牲對于某些題材來說是很值的,但對于一些時間感不那麼強烈的故事來說,似乎顯得沒有必要。但森明女士認為,真實性是這套片子存在的基礎,再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第六,凡是看過日版《紀實72小時》的觀衆肯定會發現,雖然每期的内容都不同,但幾乎每期裡都會出現好幾個孤獨的人物,他們或溫暖或勵志的個人故事總是會讓人禁不住流下眼淚。森明女士解釋說,這不是制片方的初衷,而是自然發生的結果。在她看來,日本社會是一個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雖然也有一些窮人,不少人也對政府有些怨言,但總體上大家的心态都很平和,那種勵志和溫暖都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因此也就更有力量。

事實上,這套片子在日本之所以大獲成功,很大原因就在這裡。很多日子過得不如意的普通日本人在這套片子裡看到了和自己差不多背景的同胞,從他們身上吸取了繼續前行的力量。這套片子通過各種渠道傳入中國後,同樣受到了很多中國年輕人的追捧。除了上述原因外,不少中國觀衆試圖通過這部片子了解日本社會,甚至有人還會從片子裡選擇旅行目的地。比如前文提到的關于日本最北車站的那一集就吸引了不少中國年輕人按圖索骥,專門去那個車站來一次尋夢之旅。日本版《紀實72小時》制作人森明女士如何拍好中國版《紀實72小時》

很多中國觀衆在看過日版之後,希望有中國版的《紀實72小時》。國内有幾家電視台也曾偷偷做過類似的嘗試,褒貶不一。騰訊視頻決定走正規渠道,從NHK手中買下了第一季13集的版權,然後委托稻來紀錄片實驗室制作中國版。“稻來”的負責人是前央視紀錄片頻道資深制作人、《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的總導演陳曉卿。

中國版開拍前,中方的主創人員還專門去日本NHK電視台進行培訓。日方制作團隊傾囊相授,把整個拍攝過程的所有秘密和盤托出,包括前期調研的注意事項、攝影團隊的人員構成和記者問問題的方式技巧等等。中方團隊回國後,完全按照日方制定的規章制度拍攝了幾集中國版的《紀實72小時》,并在上海電視節上舉辦了新片發布會。

“因為我們目前隻有一季共13集的體量,所以我們在選擇拍攝地時不能像日本NHK那樣可以選擇很多非常獨特的地點,而是必須選擇典型的目的地,全面展示當代中國的方方面面。”導演張學嬌介紹說,“于是我們攤開一張中國地圖,把中國城市分成了一、二、三線,從中分别挑選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為我們的拍攝地。”

第一集選的是長沙市解放西路上的一家小吃店,時間是2017年的最後三天。解放西路是長沙最熱鬧的地段,附近有很多娛樂場所,人流非常大,很适合用來表現當代中國年輕人的生存面貌。更妙的是,長沙市每年的新年夜都會放焰火,正好可以有個燦爛的結尾。

第二集選的是位于昆明市中心的翠湖公園,每年秋冬之際都會有一群西伯利亞紅嘴鷗來昆明過冬,其中的一部分鳥兒會來翠湖公園覓食,直到春天來臨之際再啟程飛往北方。在紅嘴鷗們臨走前的那幾天裡,很多人都會自發地來公園裡喂鳥,順便為它們送行,場面溫馨感人。更妙的是,昆明是很多北方老年人的避寒勝地,他們也像紅嘴鷗一樣每年來往于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正好可以睹物思人。

前兩集片子上線後已有超過800萬的點擊量,應該算是比較成功的。熟悉日版的觀衆會發現,中國版幾乎完全照搬了日版的拍攝和剪輯方式,如果不聽聲音隻看字幕的話,幾乎分不出兩者的區别,甚至連一些細微之處的處理也和日版完全相同。比如日版的攝影師會拍下每一個重要采訪對象離開拍攝地時的背影,這一方面是為了尊重對方,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觀衆留下一個回味的機會。中國版也學會了這個小技巧,事實證明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煽情方式,在不動聲色之中催人淚下。

中國版甚至連片尾曲都沿用了日版的旋律和歌詞,隻是換了一名中國歌手。這同樣是一個明智之舉,因為不少日版的粉絲已經習慣了這首歌,甚至每次聽到那段旋律都會不自覺地流眼淚,簡直成了條件反射。

說到這首歌,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插曲。當初日方制片人在選歌時遇到困難,試了很多歌都不滿意。有一天,這位制片人去街邊一家小唱片店買CD,店家的喇叭裡正好飄出了這首歌:

越是長大/越容易落淚/因為越發堅信

一個人也能活下去/可即便如此

也知道很寂寞/那就去溫暖的地方吧

借住在聽得到潺潺溪流的家/靜心聆聽

他立刻知道自己苦苦尋找的片尾曲終于有了眉目。再一打聽,這首歌名叫《河岸的家》,原唱者松崎名央當年還是一個在街邊賣唱的業餘歌手,無論是她的身份還是歌詞的意境都和片子的風格完全吻合。中國版片尾曲的演唱者是一位名叫李曉姣的普通選秀歌手,聲線和松崎名央極為相似,幾可亂真。

片尾曲可以模仿得很像,但普通中國人能和普通日本人那樣和陌生人坦誠相見,娓娓道來,甚至屢出金句嗎?這一點恐怕是大部分日版愛好者最大的擔憂。“我一開始也沒有經驗,像一個普通記者那樣問問題,結果發現很多人非常拘謹,說的也不夠精彩。”張學嬌介紹說,“後來我改變思路,把自己放在一個聆聽者的位置上,讓對方成為談話的主角,結果發現中國人其實還挺能說的,而且很有傾訴欲。”

據張學嬌介紹,第一集裡那個為父還債的小哥從第一天開始就看見攝制組了,但他沒有接受采訪,而是默默觀察了兩天,覺得這個攝制組靠譜,這才在第三天主動爆料,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故事。最終這個小哥也成為整集片子裡最讓人難忘的人物之一,這個故事恰好說明當今中國藏龍卧虎,大街上随便拉來一個人都有可能是個很有意思的角色。

“我雖然是拍紀錄片的,但我從來沒有在一個特定空間待那麼長時間的經曆,直到拍這個片子時我才發現,我并不了解我所生活的世界,也不完全了解我自己。”張學嬌說,“我希望能夠通過這個片子向觀衆傳遞這樣一個信息,那就是當下的中國是如此的複雜,同時又是如此的溫暖和勵志。”

從前兩集的表現看,這個目的應該算是達到了,就連日方的工作人員也都表示認可。“我看完樣片後對中國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觀,因為我以前看過的關于中國的紀錄片全都是比較宏觀的題目,比如介紹中國曆史或者制度變遷等等。”森明女士說,“我在中國版《紀實72小時》裡終于看到了普通中國人的故事,我發現他們和日本人有很多共同點,雙方對生活有着同樣的感悟,這一點令我十分感動。”

前兩集雖然獲得了好口碑,但不能保證所有人都會喜歡,因為這套片子并不是以單集取勝的,它的拍攝方式決定了不是每一集都會獲得所有觀衆的一緻贊許。事實上,這套片子最強的地方是它的整體性,甚至日版《紀實72小時》也不是每集都同樣出彩,但200集聚合在一起,全方位地展示日本各個階層普通人的生存狀況,其力量就變得無比強大了。中國版的一集集拍攝,也将呈現出超出很多人經驗之外的中國各階層普通人的生存狀況。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