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尋真——北京大學考古教學與科研成果展”重要展藏

“尋真——北京大學考古教學與科研成果展”重要展藏

時間:2024-10-25 03:21:24

白地黑花纏枝芍藥紋梅瓶

金牛山人化石

晉侯稣鐘(其一)

刻辭蔔甲金牛山人化石

金牛山遺址位于遼甯省營口市永安鄉。1984年,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呂遵谔帶領舊石器時代考古方向的研究生進行田野考古教學實習時,發現了金牛山人化石。化石共計50餘件,包括頭骨、脊椎、肋骨、髋骨、尺骨及手腳等部分,屬同一個體,女性,年齡在20至22歲之間,年代距今26萬年左右,為迄今發現的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最完整的古人類化石骨架。

金牛山人頭骨保存十分完好,有一些與北京人相似的原始特征,但腦量顯著提高、吻部後縮程度比北京人更加明顯。根據頭骨形态特征分析,金牛山人屬于古老型智人(ArchaicHomoSapiens)。作為研究東亞地區古人類體質演化的關鍵材料,這一發現被列入1984年“全國五大考古發現”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圖注:金牛山人化石,舊石器時代早期,遼甯營口金牛山A點洞穴出土)

鸮面

1958至1959年,為配合三門峽水庫修建工程,北京大學曆史系考古專業組建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陝西分隊華縣隊,由高明、楊建芳、張忠培負責,對華縣泉護村仰韶文化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鸮面就是在此次發掘中發現的:泥質褐陶,手制,正面塑出鼓起的雙目和尖喙,頭部上方兩側還有雙耳的殘迹。鸮面構圖簡練而傳神,是新石器時代先民藝術創作的代表,後成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源流運動”平台Logo設計原型。

(圖注:鸮面,新石器時代晚期,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出土)鸮面

晉侯鳥尊刻辭蔔甲

2003年12月14日,北京大學考古專業教員徐天進帶領學生在周公廟遺址進行考古調查時,于廟王村附近發現了兩片帶有55字刻辭的蔔甲,引起學術界的極大關注。2004至2011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周公廟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發掘和田野調查。目前共發現7處墓地近千座墓葬,4處鑄銅、制陶手工業作坊遺存,40多座夯土建築基址,并在5個地點發現近萬片甲骨,被選入200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件刻辭蔔甲龜背甲殘片,甲内面經過鋸削、锉磨處理,局部外側經切鋸,在頸闆處有一圓鑽。甲上有一鑽,最初加工成橢圓形,外側施鑿。

(圖注:刻辭蔔甲,西周,陝西寶雞岐山周公廟遺址采集)

晉侯鳥尊

1992至2001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進行了6次大規模發掘,發現9組共19座晉侯及夫人異穴并葬墓,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資料最豐富的周代諸侯墓地,為研究周代埋葬制度、探讨晉國曆史提供了空前豐富的資料。以其在學術研究上的重大價值,晉侯墓地曾于1992年、1993年兩次選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并于2001年選入“20世紀中國100項考古大發現”。

這件鳥尊2000年于晉侯墓地114号墓出土,整體造型為伫立回首的鳳鳥形,鳳尾下彎成一象首,與雙腿形成三點支撐。器蓋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乍向太室寶尊彜”,說明該器為晉侯宗廟祭祀的禮器。為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圖注:晉侯鳥尊,西周,山西曲沃晉侯墓地114号墓出土)

晉侯稣鐘(兩件)

1992年于晉侯墓地8号墓出土,總16件,其餘14件由上海博物館從境外購藏。鐘分兩組,三種式樣,非同時鑄造,測音卻和諧,是标準配律。16件鐘上共刻有355字的長篇銘文,完整記錄了西周厲王三十三年,晉侯稣率軍參加周厲王親自指揮的讨伐東夷的戰争經過。晉侯稣因戰功多次受賞,故作此編鐘為記。鐘上所記戰争為史料所阙載,對研究西周和晉國曆史極為重要。銘文全部為錾刻,亦是西周青銅器首見。為第一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圖注:晉侯稣鐘,西周,山西曲沃晉侯墓地8号墓出土)

白地黑花纏枝芍藥紋梅瓶

1987年,北京大學考古系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聯合對觀台磁州窯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480平方米,清理了以9座燒瓷窯爐、1座釉灰窯以及加工原料的大碾槽為代表的大批遺迹,出土了内容豐富、數量巨大的遺物。

白地黑花纏枝芍藥紋梅瓶是磁州窯典型風格的代表作品,應該是用作花瓶或盛放醴酒的酒瓶,具有挺拔的造型,強烈的黑白反差,自由潇灑的紋樣,是民間藝術的集中體現。類似的器物,國内出土和館藏不超過3件。

(圖注:白地黑花纏枝芍藥紋梅瓶,金代,河北磁縣觀台磁州窯遺址出土)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