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李明 :要保持對“心理韌性”的警覺

李明 :要保持對“心理韌性”的警覺

時間:2024-10-25 12:09:05

對于一名普通都市青年而言,“韌性”似乎是最寶貴的品質。有了心理韌性,工作中的挫折便能迎刃而解,生活裡的創傷都會迅速痊愈。對付大時代催生的大迷茫,掃除小我的不如意、不順心,多多益善的韌性或許是最有效的答案。但是心理學專家李明卻始終對此種浪漫化的描述保持着警覺。

在心理學界,韌性的定義是“心理彈性”或“心理靈活性”,即面對逆境與創傷時反彈和修複的能力。不過李明認為,當“心理彈性”的定義過度病理化,當社會開始以适應的時長為尺度來評估個體的人格健康完善程度,一個倫理上的困境也随之産生了。一旦被定義為不夠“韌”、不夠健康的人群内化了如此的自我描述,他們反而更可能放棄改變的動力。這樣一來,如果說心理援助工作的目标是提升人們主動整合資源來應對困境的能力,對“彈性”與“适應”的過度強調與區分,恰恰與目标背道而馳。

除此之外,李明也在反思“心理适應”被社會賦予的價值——跳出心理學的框架來看。适應是否一定代表着健康?适應是否一定意味着更高倫理上的價值?彈性最佳的員工是否一定是公司最需要的強者?對這些問題,他沒有給出肯定的答案。

相反,心理韌性欠佳、适應能力弱的人可能反而是社會動力的源頭。當四平八穩、适應良好的人群成為文化惰性的擁趸者和衛道士時,李明指出,往往是異類在引領着下一個時代。

李明心理學家,中國“叙事療法”倡導者Q在“心理韌性”問題中,心理學專家的工作是什麼?

A當然不能說不适應的人都是精英。但我們需要非常小心,不要過度邊緣化所謂心理彈性比較差的人。這項工作,則需要心理學專家用嚴謹的研究呈現不适應子類型細微的差别。

Q中國傳統文化怎樣影響“韌性”與“靈活性”在中國的語境?

A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更加均衡的視角,通常不會把一個消極的事件解釋為災難或創傷,而是解釋為挑戰。孟子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樣的态度會大大增強我們的心理韌性和彈性。

Q哪部文藝作品可以拓寬我們對“适應能力”的具象認知?

A《廁所英雄》。在這部電影中,主人公完全不适應、不融入當地文化,可是她的堅持恰恰改變了當地的文化。

掃一掃二維碼聽李明從研究者的角度道來他對“心理彈性”的認識與反思。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