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早安興義 :手工的風景

早安興義 :手工的風景

時間:2024-10-25 10:34:28

寂寞的小城鎮,有一些手藝失去了,也有一些手藝因此保存。

萬峰林景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峰林中間平坦的谷地是大量的稻田在興義的萬峰林景區,不光可以欣賞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萬峰成林,被峰林夾峙的谷地也頗有看頭。在急轉直下的饅頭形山包中間,是一片片綠浪翻滾的稻田,而等到稻花盛開時,從雲層中散射下來的光線投影在深深淺淺的金黃色畫卷上,萬峰林的景色将會美不勝收。

興義是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擁有國内最大、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峰林中間的谷地在地質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坡立谷”,這樣的谷地往往有過境河流從一側流出,又從另一側潛入地下,在河流的作用下,谷地不僅迅速擴大,而且堆積了厚實的沖擊物,是天然的稻谷良田。

稻米、糯米和手作,構成了興義早餐的三個關鍵詞。

花米粽粑:彩色的糯米

許長麗在老城的街上開了家花米粽粑鋪子,每天樂樂呵呵,做五顔六色的米就像做蠟染布的女紅,每當那各色糯米飯從木甑裡熱騰騰地倒出來時,她總是禁不住要微笑起來。

黔西南州是布依族之鄉,布依族有種民族飲食,用植物将糯米染成各種顔色,做出五色糯米飯來。許長麗的花米粽粑用的就是這種技術。她店裡擺着當地和熱帶地區的各種染色香草,密蒙花染黃米飯,蘇木染紅色,楓香樹讓糯米變黑,紫米草染出了紫色米。“還有更複雜的呢!”許長麗拿出一根纖細的茅草,“這叫糯谷草,是糯米的稻草,我把裡面的芯取出來,燒成灰,再跟絲瓜藤、紫米草的嫩葉一起在石臼裡舂成茸,染出來的就是綠色的米啦!”

因為染色太好玩了,許長麗不覺得半夜起來開工是件辛苦的事。淩晨4點,她就要起床開始熬湯染米。紫米草需要熬半個小時,蘇木則要熬3個小時,熬好之後晾涼才能用來染色,正兒八經開工已經到上午了。糯米在染色之前一定要淘洗,“很奇怪,淘過一遍的米就會變得亮晶晶。但是千萬不要把米泡在淘米水裡,過水之後給它迅速瀝幹,盡量讓糯米少吸收水分,不然染色的時候就吸不動水了”。

糯米倒在不同的染色缸裡浸泡6個小時,接着再撈到木甑裡上火蒸。每種顔色鋪一層,大約蒸40分鐘後,她把木甑搬下來,準備往案闆上倒。“要看好啊,倒的時候很漂亮,跟開花兒似的。”于是就看到一大鍋彩虹條狀的糯米飯倒扣了出來,白色、綠色、黃色和黑色,還有許長麗即興發揮出來的淡粉和淺紫色,一層層,剛剛挺立一秒鐘,就從中間裂開崩塌下來,裡面的熱氣也随之蒸騰,隻見一些油亮的米粒開始窸窸窣窣地掉落,沒想到染出來的顔色如此飽滿,各種色彩的崩塌頗有點壯觀的感覺。

許長麗用木勺把各色糯米飯攪拌均勻。蒸米飯的時候用了提前熬好的骨湯以及豬油,又加了一些香料進去,她随手抓起一把米飯給我,空口吃也覺得味道足夠。熱騰騰的糯米飯洋溢着稻谷的香氣,因為泡足了水分,口感非常飽滿。許長麗會把糯米飯做成圓餅狀,橫着切開,包着辣椒拌好的折耳根一起吃。五色飯的逗趣、糯米的清香加着本地的辣味,吃着有趣,吃完胃裡也暖和和。1

2

31~3.興義手工制作的杠子面、雞肉湯圓和花米粽粑雞肉湯圓與刷把頭:最知名小吃

如果說貴州各地的早餐共性遠大于個性,那麼興義的早餐可能是與貴陽差别最大的一個。這裡面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它擁有兩個80年代評選的貴州風味名小吃:雞肉湯圓和刷把頭。

興義盤江賓館副總經理蘇忠明是黔西南州餐飲界的權威,他帶着我們走各個小店,對每一樣小吃如數家珍。他告訴我們,興義雞肉湯圓起源于清代末年,創始人是從四川移民來的鄒氏夫妻。“鄒記雞肉湯圓”現在已經是家族四代傳承,當初參加貴州名小吃評比的也是鄒家。

雞肉湯圓恐怕是唯一一種鹹香味湯圓了。它用的是熟的雞胸脯肉、雞腿肉和豬裡脊剁茸後混合做的餡料,裡面加鹽和胡椒粉,毫無甜味。湯圓皮是用泡制一小時的糯米制的濕粉加熟芡制成,這樣可使湯圓軟糯不易破裂。雞肉湯圓的湯頭也很有特色,先舀一小勺芝麻醬入碗,再舀沸騰的雞湯沖入,邊沖邊攪,最後再盛入雞肉湯圓,小巧玲珑又色澤雪白。

雞肉湯圓的肉餡吃起來确實感受不同。“鄒記雞肉湯圓”的老闆告訴我們,雖然現在有了絞肉機很節省人力,但他們仍舊保持了人工刀剁茸的原始方法,因為刀剁的肉餡味道會更香。糯米的糍和細滑,再加芝麻醬和雞湯的香氣,确實會讓雞肉湯圓給食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可惜的是,因為客流量不夠大的緣故,這家店的雞肉湯圓包好之後要進冰箱冷凍,失去了現包現煮的特色,給我們留了不少遺憾。

另一家小吃叫刷把頭,類似于北方的燒賣,因為形狀像洗碗的刷把,得了這麼一個形象的名字。

當年代表興義獲得貴州風味名小吃的是“鄭記刷把頭”,現在的經營者是第六代傳人鄭代紅,刷把頭也是她的祖先從清代開始加工制作的。

刷把頭最大的特點在于餡料,用的是幹竹筍和豬後腿肉。幹竹筍提前一夜泡好煮透,再用豬油炒出香味,豬後腿肉則剁成茸。包的時候豬肉打底,竹筍在上,封口時,燒賣皮先對折,再用虎口将其捏緊。這隻形狀如刷把的小吃在火上蒸五六分鐘就可以出籠了。

刷把頭有兩個好玩的地方。一個是擀皮。用純雞蛋不加水和好的面團,醒兩三個小時之後就可以揉成劑子制作了。鄭代紅雙手拿着擀面杖上下推動擀皮,皮子自動就轉了起來。為了能呈現出一個荷葉邊,皮子需要擀兩次,擀好之後的皮子有手掌大小,包的時候會很從容。另一個是配合着蘸水一起吃。他們家的油辣椒裡沖了雞湯,緩解了辣味,夾起一隻刷把頭,頭沖下在蘸水裡走一遭,吃起來香辣中有竹筍的脆感。

讓鄭代紅特别驕傲的是1944年,何應欽曾來吃過他們的刷把頭。何應欽是興義人,他的故居現在還保留在興義城外的泥凼鎮。“那時候我爺爺還在豆芽街路口擺攤賣刷把頭,何應欽路過時來吃,說味道很不錯。”鄭代紅說。

杠子面和剪粉:手作的可貴

興義名聲在外,可等我們在老城裡轉一圈下來,卻發現并沒有想象中熱鬧。蘇忠明也說是,“鄒記雞肉湯圓”不再現包現煮,跟市場小有很大關系。“他們家還算不錯的,至少老牌子保住了。”蘇忠明推薦我們去吃杠子面,也是興義的名小吃之一,難得的是現在還保持了最古樸的做法,用純人力來制面。這家面店的老闆叫舒基霖,他們家原本有一個“舒記杠子面”的招牌,在興義很有名氣,舒基霖是家族裡的第六代傳人。“本來經營得挺好,但是他犯了個錯誤。有一段時間,人人都覺得興義的旅遊要火起來了,‘杠子面’也覺得自己要做遊客的生意,于是把價格提高了不少,結果遊客來得不多,本地人的生意也丢了,最後經營不善,隻好把牌子賣給了别人。”蘇忠明說,不過舒基霖并沒有氣餒,現在又開了新的面店,好在他老手藝沒丢。

到舒基霖的面房裡看制面,禁不住被那場面逗樂了。長長的面闆一側固定一個挖了洞的木闆,一根棍子一頭穿過洞中,另一頭搭在面闆的對側,人呢,就騎在這跟棍子上一跳一跳地壓面,場面滑稽,怎麼看都像是馬戲團的某個節目。我也上去試了一下,想在腳落地、木棍跟面闆接觸的一瞬間借力靈活地彈跳一點都不容易,心想,這是誰發明了這麼一種奇怪的壓面方法?舒基霖的面房裡,擀面杖可不止這麼一個。他介紹說,傳統的杠子面有“三翻九轉四道壓”的技術講究,現在雖然簡化了,但在不同的擀面階段,需要使用不同的擀面杖才行,青岡樹木質硬,适合做前期大刀闊斧的粗活兒,枇杷樹有韌性,适合做後面越來越精細的壓成薄片的活兒。

到他店裡吃了一碗面,才發現這面跟貴陽的腸旺面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在貴陽能有這麼一家手工壓制的面店,肯定會讓那些老饕們趨之若鹜的。

在興義很開心的一件事就是能看到很多老手藝仍在保留着。比如“聶家剪粉”,蒸米粉時,仍用鐵盤,舀一勺粉漿上去,左右上下地使勁搖晃,讓米粉薄而均勻地平鋪在鐵盤上,蒸熟之後像搭衣服似的,一塊塊晾在橫梁上,吃的時候就拿剪刀咔嚓咔嚓剪斷,加上紅油辣子,嚼起來又順滑又有嚼勁。

蘇忠明告訴我們,黔西南有“三碗粉”之說。除了剪粉外,牛肉粉和羊肉粉也在貴州知名。“葉記羊肉粉”用麥子做醬料,拿冰糖和姜給羊肉除膻味,多少有些當地的特色。牛肉粉最好的則在興仁縣,因為那裡多山,一直有養牛的傳統。但三碗粉中最好的還是剪粉,蘇忠明介紹說,這主要是因為黔西南的稻米品種特殊。原來有一種稻米叫“茅稻米”,黏性很好,但産量不高,後來貴州省農科院研制了一種名叫“貴朝米”的新品種,這種米不适合煮米飯,但卻特别适合做米粉和糍粑。用“貴朝米”做粉類很考驗技術,米粉調芡不均勻,蒸熟之後彈性會很差,做糍粑則需要煮三四遍才能成型。但正是這種米,成就了黔西南的剪粉,還有全省著名的二塊粑,它也是糍粑的一種,經常炒來吃出現在正餐裡。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