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資産焦慮時代的财經寫作

資産焦慮時代的财經寫作

時間:2024-10-25 08:47:51

過去十多年來,中國社會陷入前所未有的資産焦慮時代。要不要買房?要不要買股票?要不要換美元?要不要買理财?要不要買保險?……幾乎每個人都為自己手中或多或少的資産陷入焦慮之中。

在更早之前,中國人其實并沒有這麼嚴重的焦慮情緒。大部分工薪階層的收入雖然還不如現在,但是除了少部分下海創業緻富者,彼此之間并沒有太大的貧富差距,也沒有太強的生存壓力。但是最近十幾年來,随着物價、房價快速上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生活壓力面前覺得力不從心,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發現,中國社會的财富分配方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僅以中産階層來看,過去的收入差距主要在于彼此的工資,但是過去十幾年來,工資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越來越弱,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資産性收入,你有沒有在合适的時機在合适的城市買房,有沒有在合适的時機買賣股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财富走向。在房産、股票等資産配置上的一個決定,很可能讓你和周圍人群的資産拉開或者落後幾個等級。

這種現象其實并不難理解,在經曆了40年的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中産階層度過了依靠工資謀生的初級階段,或多或少地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資本積累,以資本積累實現财富的快速增長已經成為可能,很多發達國家也有過類似的發展路徑。前幾年,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風靡一時,作者在研究了300年來20多個歐美國家的财富分配史之後得出結論,歐美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在最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大,而導緻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資本收入相對勞動收入增長過快。在皮凱蒂看來,資本收入是導緻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主要原因,資本收入的快速增長使得富裕階層的财富增長越來越快,而僅僅依靠勞動收入的平民階層,其财富水平隻能和富裕階層差距越拉越大。今天的中國社會也在重演這一路徑,在依靠工資收入的時代,大部分人都處在同一個階層,但在資本收入為主的時代,中國的階層分化越來越快,中産階層的焦慮也就越來越深。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對原本艱澀難懂的财經新聞開始産生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和關注。人們想知道中國的物價和房價為何持續走高,未來還将如何演繹?中國的股市幾經起落,到底還有沒有希望?人民币彙率也是起起伏伏,到底需不需要換購美元?在樓市和股市之外,還有什麼理财産品可以保值增值?中國的貨币政策一次又一次調整到底意味着什麼?中美貿易大戰對普通人又有着怎樣的影響?

對于《三聯生活周刊》而言,讀者定位一向以中産階層為主,這個群體正是當前資産焦慮的主要群體,也是對财經報道有着饑渴需求的一個群體。歸納起來,人們對于财經世界的好奇無非分為兩類:一是中國乃至全球正在發生的财經事件本身意味着什麼?而這些事件背後,對于自身的資産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在我看來,這兩大問題最終可以分為知識性和實用性,我在《三聯生活周刊》寫的财經報道,也基本上遵循了這兩大原則。

從中國中産階層的家庭資産來看,絕大多數資産都集中在股市和樓市,股市和樓市自然也就成為三聯的讀者最關心的領域之一,《三聯生活周刊》對此也給予了長期持續的關注和報道。

2005年6月,上證指數跌破1000點,創下曆史新低,當時我們在第340期推出了一個“封面故事”《千點等一回,機會與陷阱》,後來A股市場迎來一輪超級牛市,上證指數在随後兩年時間裡上漲到6000多點。現在來看,我們當年推出的這一期“封面故事”,可以算是預測了一個曆史大底。A股市場向來牛短熊長,後來再一次出現牛市,還要等到2014~2015年,對于這一輪牛市,《三聯生活周刊》也提前給出了預判。2014年9月,在《三聯生活周刊》推出800期紀念刊之後,我們在第801期推出了一期“封面故事”《中國股市的杠杆時代,牛市的可能性》,我們在這一期“封面故事”中寫道:“流動性的寬松、資金成本的下降、微刺激力度加強、經濟改革步伐加快以及股市相對較低的估值水平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投資者的信心,為牛市的到來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謝九(黃宇攝)

謝九(攝于2014年)(蔡小川攝)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中國股市新一輪牛市開始啟動,到2015年6月份,上證指數上漲到5000多點,然後迎來一輪慘烈的股災。後來市場在總結那一輪牛市的興起和泡沫破滅時,基本上都歸結于“興也杠杆,亡也杠杆”。現在回頭來看,《三聯生活周刊》的報道還是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提前看到了A股市場杠杆時代的到來。

除了股市之外,樓市也是《三聯生活周刊》持續關注的重點。2016到2017年,中國樓市迎來史上最瘋狂的一輪上漲,三聯對此也提前做出了預判。2016年1月份,三聯在第872期推出一期“封面故事”《2016财富機會,防守與進攻》,當時我們在文章中提到——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目前極其寬松的貸款環境,也為購房者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大概在2013到2014年,銀行對于住房貸款的發放一度相當謹慎,購房者申請住房貸款相當困難,從2015年以來,銀行重新放松了對房貸的投放,并且将違約率不高的住房貸款視為優質資産,個人申請住房貸款再次變得便利。更重要的是,在央行連續降息之後,住房貸款利率已是十多年來最低,目前5年期以上貸款利率為4.9%,如果再考慮到大部分商業銀行對首套房利率執行8.5折的優惠,實際利率隻有4.17%,基本上是史上最低房貸利率。對于購房人而言,如果能夠尋找到一個年化收益率超過5%的理财産品,這意味着可以利用房貸做無風險套利。如果考慮到2016年還有繼續降息的可能,購房者買房的貸款壓力還有繼續減輕的空間,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從資産配置的角度來看,一線城市的房地産可能仍将在資産荒時代領先其他投資品種。”

除了股市和樓市這兩大最主流的投資品種,我們對互聯網時代的新興投資理财也給予了很高的關注。2014年初,以餘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理财蓬勃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理财習慣,對傳統銀行帶來極大沖擊,《三聯生活周刊》也在第一時間做出了報道:2014年2月,我們在第774期推出了《“共享經濟”與“普惠金融”:互聯網理财啟蒙》的封面報道。我們對比特币這樣有争議的投資也有關注。2017年1月,我們發表了《比特币:未來貨币還是龐氏騙局?》,當時比特币在國内交易的價格大概是5000元人民币,随後這一年,比特币經曆了史上最瘋狂的上漲,全年漲幅高達十多倍。

除了對股市、樓市等具體投資品種的關注之外,對經濟政策的解讀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中國是一個經濟政策頻出的經濟體,宏觀調控的每一次政策走向,可能都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财富的重新洗牌,對于關注自身資産配置的人群,了解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動,可以算得上是一門必修課。

在“市場分析”這個欄目中,我對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動給予了長期的關注,最近回頭翻看自己寫的報道,在過去10年裡,幾乎國内宏觀經濟的每一次重大政策變化,都在“市場分析”這個欄目中有所體現。在這種長期觀察之下,由此也對中國經濟政策的變動軌迹形成了相對清晰的記憶。最近随着中美貿易大戰持續升級,中國經濟面臨的各種内外部壓力越來越大,從政府對當前中國經濟的定調來看,已經不再是持續多年的“穩中向好”,取而代之的是“穩中有變”,在外部壓力之下,中國不得已開始新一輪寬松。

通過對比過去10年來的宏觀調控,一個不得不讓人面對的現實是,中國經濟可以騰挪的空間越來越小,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來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中國經濟能否成功跨越這一關口,不僅事關國家命運,對于個人的資産和财富也将帶來決定性影響。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10年以來,中國一共實施了3次寬松刺激,目前正處在第四次寬松的開始。回顧一下過去10年的政策變動,無疑有助于對未來做出更好的判斷。

2008年11月,中國正式開始推出“4萬億”刺激政策,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當年的口号是“出手要快,出拳要重”,在大規模刺激之下,中國經濟很快出現回升,而當時很多發達經濟體仍在低谷苦苦掙紮。美國次貸危機讓發達經濟體顔面掃地,而中國經濟率先複蘇,加之當年奧運會的舉辦,都讓國人的自信心大幅增強。2010年,中國經濟規模超過日本,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按照當時的發展速度,中國經濟超過美國隻是時間問題,國人的自信心也由此爆棚。

不過,2008年的“4萬億”刺激很快帶來諸多後遺症,最明顯的就是通脹迅速上升,2011年的CPI指數高達5.4%,房價在經曆了金融危機期間的短暫下跌後,再度迅速暴漲。央行不得不開始收緊貨币政策,貨币政策從“适度寬松”轉為“穩健”。從2010年10月到2011年7月,央行一共實施了5次加息,以及10次提升存款準備金率,試圖抑制物價和資産泡沫。房價上漲的勢頭被遏制,房地産價格出現大概10個月的環比下跌,雖然跌幅并不算大,但是購房者的信心跌入低谷,全國主要城市的房地産成交量急速萎縮。房地産市場遇冷給中國經濟增速再次帶來了巨大壓力,2011年,中國經濟增速再度跌破10%,2012年一季度的增速更是隻有8.1%,對于習慣了兩位數增長的中國經濟,這樣的增速顯然不可接受。于是,從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再度放水,那一輪的寬松實施了2次降息和3次降準。這一次放水使得房地産價格再度起飛,政府不得不對房地産再次重拳調控,從行政限購到限貸,房地産市場在随後的兩三年時間進入一個相對平穩期,等待國内政策下一次放水。

2014年和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2014年的經濟增速跌破8%,2015年跌破7%,穩增長的壓力再度擡頭。2014年11月,央行開始新一輪放水,這一次實施了6次降息和4次降準。這一輪寬松之後,中國房價從2016年以來,經曆了史上最瘋狂的一次上漲。但從刺激經濟的效果來看并不明顯,由于實體經濟缺乏足夠的回報率,釋放出來的資金并不願意進入實體經濟,驅趕資金脫虛入實成為當年中國經濟的一大任務。

2014~2015年的這一輪刺激,在中國經濟的調控史上其實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正是在這一輪刺激之後,政府意識到傳統需求側刺激的效果已經越來越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由此開始走上曆史舞台。2016年1月,《人民日報》發表《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人士談當前經濟怎麼看怎麼幹》,供給側改革成為中國經濟的主旋律,“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闆”也成為中國經濟的五大重點任務。在供給側改革之下,貨币政策的基調在2017年迎來轉向,從“穩健”轉為“穩健中性”,央行雖然沒有直接采取加息等手段,但中國的貨币環境進入事實上的緊縮周期。

不過,在供給側改革推進到第三個年頭時,中美貿易戰升級,打亂了供給側改革的節奏。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确認中國經濟形勢是穩中有變,而不再是過去長期提及的穩中向好,在穩中有變的背景下,積極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積極,貨币政策也從穩健中性回歸到穩健。2015年那一輪寬松之後,中國政府轉向供給側改革,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和傳統寬松刺激政策的一次告别,不過意想不到的是,在外部環境的壓力下,僅僅在3年之後就不得已重新回歸,過去在主動刺激的背景下,寬松政策的效果都已經越來越弱,這一次不得已選擇的道路,對中國經濟的提振效果預計也并不樂觀。

2018年,《三聯生活周刊》迎來1000期的紀念日,放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坐标之下,這本雜志在改革開放的黃金年代成長,同時也記錄了中國20多年改革開放的曆程。對于中國經濟而言,無論未來面臨多大的困難和挑戰,40年絕對不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終點,未來還會有更加波瀾壯闊的改革等待着中國經濟去開啟。對于《三聯生活周刊》而言,1000期也隻是一個起點,中國經濟未來的改革如何推進?國家的改革對于個人的命運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三聯生活周刊》還會一如既往地給予記錄和觀察。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