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熱新聞的冷思考

熱新聞的冷思考

時間:2024-10-25 08:49:21

我一直相信,記者應該有一顆熱烈的心髒,和一個冷靜的大腦。

我不是稿神

電影《我不是藥神》火了之後,《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衆号的編輯把我4年前寫的一篇關于國産藥質量的文章重新拿出來發了一遍,幾天後閱讀量就超過了40萬次,并有将近4萬次的轉發,比專門寫這部電影的文章還受歡迎。

一篇4年前寫的舊文,新聞性肯定是談不上的,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願意花時間讀它呢?我想原因就在于那篇文章寫出了熱點新聞背後的真正原因,讀者從中獲得了他們最想知道的實用信息。

因為這件事,有朋友稱我為“稿神”,這完全是誤解,因為那篇文章是多年努力的結果,外加一些運氣而已。回想起來,寫那篇文章時我已在《三聯生活周刊》工作了9年,積累了一些經驗,也獲得了領導們的信任。事後證明這兩點都非常重要,因為4年前新藥進口速度慢的情況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國産藥質量不穩定的問題也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公衆話題。我因為一直關注醫藥領域,聽到很多采訪對象私下的抱怨,意識到這才是真問題,于是決定把這兩件事的來龍去脈及其背後的原因寫出來。

可等我真正動手調研時才發現,這兩個問題觸及了當時的政策底線,威脅到了不少人的飯碗,導緻很多當事人不願意接受采訪,差點就完不成任務。更糟糕的是,4年前并沒有發生任何一起涉及到藥的轟動性新聞事件,公衆對這一領域的關注度很低,這兩個選題即使寫得再好也不一定叫座。所幸雜志領導不但同意了我的計劃,而且給了我充分的時間和經費去完成任務。于是我費盡千辛萬苦,動用了工作中積累下來的各種人際關系,終于幸運地采訪到了藥監局、醫院和制藥公司等機構中與此有關的幾位重要人士,完成了兩篇各1萬多字的調查報道。

為了這兩篇發在雜志内頁的普通報道,我前後花了将近三個月的時間,甚至還專門去了兩次上海,如果沒有雜志社的支持是很難做到的。所幸我的努力沒有白費,這兩篇報道在當年就引起了很大反響,無論是雜志還是微博微信平台都收到了很多反饋。不少讀者對我表示了感謝,說這是他們第一次知道藥的背後還有這麼多的故事,以後萬一不幸生了病終于知道應該怎麼做了。

更讓人高興的是,文章發表一年之後,中國藥監部門拉開了改革的序幕,一系列相關措施接連出台,很多改革方案都和我在文章中提出的建議類似。然後就是《我不是藥神》的熱映,進一步喚醒了普通公衆對藥這個問題的關注。今天看來,我當初那兩篇報道并沒有過時,仍然可以幫助讀者理解這兩件事背後的邏輯是什麼,醫藥制度改革的難度在哪裡。

換句話說,我在熱新聞的背後做了冷思考,這才有了這兩篇報道的成功。

熱新聞背後的冷思考

我在大學裡學的是遺傳工程專業,加入三聯之前一直在美國的科研機構工作,習慣于從理性的角度考慮問題。成為一名記者後,我發現很多熱點事件都和科學有關,光是我經手報道過的就有空氣污染、乙肝歧視、氣候變化與國家利益之争、核電複興與核電安全、新能源泡沫、綠色和平組織對抗金光紙業、轉基因之争、垃圾焚燒與垃圾分類之争、有機農業與食品安全、野生動物保護難題和人工智能“大躍進”等等。圍繞着這些新聞事件,媒體上出現了五花八門的聲音,可惜很多報道都在政治制度或者意識形态上做文章,很少有人試圖從科學的角度去分析這些熱點新聞背後的真正原因,試舉幾例:

案例一:乙肝歧視聽上去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但是衆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乙肝病毒攜帶者最多的國家,如果乙肝很容易傳染,一旦得病又很難治療的話,那麼乙肝歧視就有了存在的理由。所以說,要想徹底消除乙肝歧視,不能隻有道德說教,大打悲情牌,而是必須從乙肝病毒的傳染途徑談起,讓大家明白和乙肝病人握手或者同桌吃飯這些行為是不會被傳染的。如果老百姓掌握了正确的科學知識,乙肝歧視現象就沒有了存在的基礎,自然就會消失。袁越(黃宇攝)案例二:從2005年開始,氣候變化成了中國媒體的熱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大多數媒體報道都把關注重點放到了政治角力或者道德情操上,要麼大肆宣揚陰謀論,把氣候變化渲染成西方國家借機削弱中國競争力的陰謀,要麼訴諸道德,抱怨中國政府和老百姓貪小便宜,不知保護地球。事實上,氣候變化首先是一個純科學的問題,其次才是政治和情感之争。如果不把氣候變化背後的科學道理講清楚,任何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做出有利于自己立場的解釋,這樣的讨論注定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很難産生有意義的結果。

案例三:最近一段時間,健康領域的新聞逐漸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從PM2.5到三聚氰胺,從核電站(甚至還有變電站)對人體的危害到轉基因農産品是否有毒,每一個話題都被拿出來反複讨論很多次。可惜的是,很多事關人體健康的報道缺乏科學視角的分析,出現了不少沒有根據的瞎聯想,以及目光短淺的煽動性宣傳。事實上,讨論食品或者環境污染對健康的危害,一定要有準确的統計數據作為依據,并且必須和其他替代品作對比,否則就是紙上談兵,沒有任何意義。我一直試圖在文章中引入這種分析方式,幫助讀者正确地看待各類健康新聞。

案例四:有機農業是城市白領階層的新時尚,不少人把它當成了逃避城市生活、追求健康飲食的最佳渠道。可是,避開它的文化價值不談,有機農業真的像從業者宣傳的那樣既健康又環保嗎?這不是憑直覺就能得出結論的,尤其是在當今大多數城市青年都已不會種地的情況下,更容易産生誤解。要想搞清楚有機農業的真相,首先必須掌握一定的生物學和營養學知識,其次還要學會尋找證據,不能隻聽對方的一面之辭就全盤接受,否則很容易上當受騙。

這些案例都被我寫成了調查報道,後來還單獨出了本書。事後想來,許多事情并不是非得掌握多麼高深的科學知識才能弄明白,隻要養成凡事多問一個為什麼的習慣,大多數騙局都是很容易被識破的。比如上面提到的第四個案例,有機農業界曾經集體吹捧過一位農民,聲稱他種的糧食和棉花無需用農藥和除草劑,隻靠生物防治就能抵抗病蟲害的侵襲。很多人相信了他的說法,花高價購買他生産的所謂“有機”農産品。可是請你想一想,如果不用農藥就可以抗蟲,産量也沒有大幅減少,為什麼其他農民還要用呢?我帶着這個疑問在一個“非媒體日”親自去考察了他種的示範田,這才發現他其實是偷偷雇人替他驅蟲拔草。

這樣的事情,隻要帶着一顆平常心去調查,其實是很容易搞清楚的。可惜一些記者被情感沖昏了頭腦,忘記了記者這個職業的精髓應該是冷靜地思考。

深度調查報道

我是2005年來三聯的。工作了10年之後,我遇到了一個契機,促使我決定再次出發,去嘗試一種全新的寫作方式。

這個契機來自一次長達三個月的環球航行。結束旅程回到上海前的那天深夜,我獨自一人登上甲闆,打算最後看一眼黑漆漆的大海,沒想到海面上密密麻麻布滿了燈光,我們的郵輪仿佛駛進了一座巨大的海上城市,一眼望不到盡頭。我原以為船已到達上海,但一位服務員告訴我,當時我們的船剛剛進入舟山海域,那天恰好是禁漁期開始的前一天,所有漁船都出來了,打算再撈最後一票就收工。

我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因為我是個旱鴨子,很少去海邊,對于海洋捕撈業的了解極其有限。恰好那一年出了好幾起中國漁船被鄰國海警扣押的新聞,我便開始關注起這個行業來。網上搜了一大圈,信息相當有限,我意識到這是個新聞盲點,因為海洋捕撈大都發生在遙遠的外海,記者采訪的難度太大了。

我因為以前做過不少環境報道,認識幾個環保人士,便去找他們尋求幫助。一圈問下來,我發現要想徹底搞清海洋捕撈業的現狀,就必須把近海捕撈、遠洋捕撈、海洋牧場和海洋保護區等好幾個領域全都系統地梳理一遍,否則很難說清楚。于是我向領導申請做一個關于此話題的“封面故事”,然後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從北戴河開始,沿着中國的海岸線一路向南一直走到了福建,調查了中國海産品市場的方方面面,最終獨立完成了一個關于海産來源的“封面故事”。

這篇文章最困難的部分是對遠洋漁船的采訪。因為工作性質的原因,遠洋漁船往往一出海就是好幾年,一般記者别說跟船采訪了,就連這樣的船都很難見到。所幸我的一位朋友認識一個修船的,告訴我有艘遠洋船剛好因為出了故障回母港修理,我立刻趕到現場,這才得以登上了一艘遠洋漁船,了解了遠洋捕撈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以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中國漁船和鄰國海警發生争執。

為了吸引讀者,這個“封面故事”最終采用的标題叫作《海鮮誘惑》,這是因為中國是個傳統意義上的大陸國家,中國人對海洋的認知多半停留在海鮮的層面上。但有意思的是,正是因為對美食的熱愛,使得中國人對于海水養殖的熱情特别高漲,産業規模也遠超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這個産業間接地拯救了海洋生物,成為保護海洋生态的重要舉措,所以那個“封面故事”的副标題叫作《中國人重塑海洋生态》。

這是我獨立完成的第一個新聞調查類“封面故事”,雖然采訪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因為三聯給了我充足的版面,而我恰好又有很多話要說,所以寫作過程非常順利,幾乎是一氣呵成。回想起來,這應該算是我完成的第一個“深度調查報道”,因為我覺得我把這件事的方方面面都寫到了,對這個問題的分析也還算深刻。

動筆前,我給自己制定的一個标準,那就是必須成為該話題的終結者。換句話說,如果一位讀者想了解一下海洋漁業,那麼他隻需要看我寫的這組文章就夠了,不需要再去找别的文章了。

初戰告捷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我決定再找一個新的選題,按照這個标準繼續做下去。我很快就找到了,這就是人類進化。一來我一直很關心這個話題,積累了很多資料,二來我覺得這是大家都應該關心的一個話題,恰好最近幾年又有了很多新的發現和突破,值得我花時間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

這個選題進行得很順利,我專程去德國探訪了尼安德特人居住過的山洞,采訪了在古DNA領域處于絕對領先地位的馬克斯普朗克人類進化研究所,還采訪了國内這個領域的頂尖研究機構,包括中科院古脊椎所、複旦大學遺傳研究所和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等,把與人類進化有關的最新進展全都寫了進去。為了讓雜志更對中國讀者的胃口,出刊時選擇了《中國人從哪裡來?》這個大标題。

作為一名記者,能夠做這樣的深度調查其實是很過瘾的。寫完人類進化後,我突發奇想,決定把這個系列進行下去,接着寫人類的壽命問題。這同樣是我關注已久的話題,也應該會有人感興趣。這個選題同樣進行得比較順利,我專程去了趟加州,采訪了好幾家全球著名的長壽研究所和大學研究機構。在這組文章的最後,我還借機探讨了生命的起源和進化機制,将這個話題上升到了最最根源的層面。

接下來我準備再研究一下人類的創造力是從哪裡來的,這同樣是人類的終極問題之一。人類之所以傲視群雄,根本原因就是人類的創造能力遠超其他生命。要想理解人類的過去,預言人類的未來,首先就必須理解人類的創造力到底是怎麼來的,以及這種創造力未來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這三個故事合起來,可以并稱為“人類三部曲”。我打算通過這組文章,對人類最應該關心的三個重要問題做一次深度考察,滿足讀者的求知欲和自己的好奇心。

結語

我在三聯工作了13年,最早從“生命八卦”專欄開始寫起,逐漸進入新聞報道領域,算下來一共參與了600多期雜志的寫作。“生命八卦”基本上是以我的生物學專業為基礎寫成的,但新聞報道的題材則大都和我的專業背景無關,我也必須邊寫邊學習。在采寫這類報道的過程中,我一直試圖遵循以下四條原則:一、不預設立場,一切以事實為根據;二、盡一切可能采訪到核心信息源,絕不道聽途說;三、涉及科學問題的時候盡量采用主流科學家們的意見,不宣揚陰謀論;四、永遠多問一個為什麼,先說服自己,再去想辦法說服讀者。

回想起來,我覺得我基本上做到了以上這四點。希望自己今後能夠繼續這麼做下去,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