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1954 年尼赫魯父女訪華瑣憶

1954 年尼赫魯父女訪華瑣憶

時間:2024-10-24 10:46:22

1954年10月21日,毛澤東同印度共和國總理尼赫魯在訪華招待會上尼赫魯總理是印度傑出的政治家、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共同倡導者,1954年10月應邀訪華。他進京時受到數十萬市民的夾道歡迎,毛主席和他進行了四次會談,中國領導人為他舉行了盛大的迎賓招待會。他還出席了北京市民的歡迎大會。在那個年代,“Hindi-ChiniBhai-bhai”(印中是兄弟)的口号響徹長江和恒河上空。就是在這種友好氣氛下,尼赫魯進行了一次具有曆史意義的訪問。

對尼赫魯和英迪拉·甘地的初印象

尼赫魯來京後下榻于東交民巷原法國大使館舊址。那裡高牆大院,樹木茂密,花園中有座漂亮的小樓即是尼赫魯的臨時寓所。當時北京還沒有像釣魚台那樣的國賓館。

我當時是個小青年,參加接待工作,但沒有機會直接接觸尼赫魯。從旁觀察,他給我的印象是:他是個十分嚴肅的人,難得一笑;但有時高興,笑起來倒也笑容可掬。他總是頭戴船形白帽,身着緊身白褲,上身一件長襟褂子,直垂到膝蓋,遇隆重場合換成黑色,便是禮服,未見他穿過西服。如此執着于穿民族服裝,反映出他的民族情感。外出時,他常手執一根比樂隊指揮棒略粗的木棒,大概是英國風度。

在他的随行人員中,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他的女兒英迪拉·甘地夫人。她身材修長,高高的鼻梁,淺色的皮膚,總是身着莎麗(印度婦女的傳統服裝,是婦女披在内衣外的一種絲綢長袍)。每天尼赫魯外出,衆人都在一層的門廊裡集合。英迪拉雖是寵女,卻總是早早地在那裡等候,反映了她的教養。那時她已37歲,但看上去好像還是個30歲不到的姑娘,文靜而腼腆。公開場合,她總是緊随尼赫魯身後,寡言少語。幾乎尼赫魯每次出國訪問,她都陪随。一方面是為了給予父親悉心的照料和學習尼赫魯的領導藝術;另一方面,“第一夫人”的身份也使她結識了許多國家領導人,為她後來同他們直接打交道奠定了基礎。

我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和英迪拉握手的情景。她隻是伸出手來,纖指輕觸而手掌卻紋絲不動。這種西方貴婦淑女式的文雅握手,同我那時熟悉的蘇聯、東歐同志式的熱烈握手大相徑庭。沒有想到,這個看起來溫柔文弱的女子,後來曆任兩屆印度總理,成了“印度的女強人”和“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女人”。但1984年,在印度的種族和宗教沖突中,她倒斃于她的兩個錫克族警衛的子彈下。

“指點”兩位印度記者照相

中方對尼赫魯的随行人員都指定了聯系人,我的任務是照顧兩名總理府的記者。尼赫魯在北京有許多重要的會見,記者都不能參加,我便需要為他們另安排活動。他們提出要拍攝北京。我之前留意到,印度總理的車隊進城時受到群衆夾道歡迎,場面熱烈,但兩名記者從先導的敞篷吉普車上拍下的鏡頭畫面應該不會太美。因為那時的北京,沿街都是低矮的平房,門前屋後往往是歪歪倒倒的電線杆,或是東拉一條西扯一根的電線。于是,我帶他們到一個我認為既能反映北京風貌,又有繁忙活動,但整體上比較整齊的地段——前門去拍攝。

到了前門,我向他們介紹了巍峨的正陽門城樓和當時尚存的絢麗的前門大街牌樓。但他們把鏡頭一轉,卻将膠卷用在不太雅觀的單座三輪車、擺攤的小販和小腳老太太身上。我感到掃興,靈機一動,又把他們帶到一個見不到這些“落後事物”的地段——景山大街。那條街堪稱當時北京的黃金旅遊路線。從故宮及景山公園開始,向西經三座門直到北海公園團城,是一條幽靜而整齊的大街,兩側樹木蔥茏,古色古香的庭院接二連三。但這兩位記者東張西望,似乎對這佳景并沒有太大的興趣。因此到了北海公園門口,我就決定收兵了,我不願意他們拍攝毗鄰的中南海禁地。

1954年10月,印度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周恩來總理迎接,北京出動幾十萬人沿街歡迎尼赫魯的東北之行

結束在北京的訪問,尼赫魯前往東北參觀。為什麼去東北?當時我沒有多少認識。現在看來,似有以下考慮:50年代中國的經濟建設是按蘇聯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東北是中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是蘇聯援助比較集中的地區。而西方惡意宣傳東北仍在蘇聯控制之下,百聞不如一見,讓尼赫魯親自去看一看,了解實情,并對蘇聯的“無私援助”獲得深刻印象。

送尼赫魯去東北的,是那架兩航人員起義時從香港帶回來的飛機。這是一架新的雙引擎美國飛機,登機的艙門在機首。尼赫魯走後,緬甸總理吳努接踵而來,乘的也是這架飛機。可見,它是當時中國運送國賓最好的客機了。

尼赫魯訪問的第一個城市是長春。那時雖才10月底,但從飛機上往下看,地面上已白雪皚皚。貴賓們從機場直奔尚處于初建階段的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整個廠區就是一個繁忙的工地,到處是網格狀的腳手架和堆積如山的建築材料。地面上大卡車往來奔馳,高空裡起重機上下飛舞,機器聲、哨子聲、喊話聲此起彼伏。我們分乘幾輛小汽車,冒着飄零的雪花在廠房間緩緩行駛,偶爾下地看看,踏着積雪走幾步,聽廠長的介紹。繞廠一周,使客人對一汽的規模和布局有了大體的了解。但遠道而來的參觀者沒有進廠房一瞥,因為機器尚未安裝,廠房内空無一物,甚至廠内沒有一處可供客人落腳稍息的地方。

接着,參觀工人住宅。在警衛的攙扶下,年事已高的尼赫魯也順着窄小的樓梯攀附而上,興緻勃勃地參觀為一家一戶設計的住房,從一間鑽到另一間,仔細詢問設計的藍圖。現在看來,它們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兩居室套間,但對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能住上有獨立廁所和廚房的套間,已是夢寐以求了。樓内尚未裝修,腳下還都是碎磚灰泥,參觀者隻能粗知建築的格局和面積。不過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政府對工人的關懷。

尼赫魯在東北的第二站是沈陽和撫順。沈陽的參觀重點是軋鋼廠。在自動設備由蘇聯提供的龐大廠房裡,鋼鐵的碰撞聲和機器的轟鳴聲震耳欲聾。仍冒着火焰和青煙的出爐鋼錠就像棉團一般,任憑擺布,在軋鋼機上左右翻滾,在擠壓中形狀逐漸由大變小,由小變細,最後成為鋼筋。在廠長的陪同下,尼赫魯邊走邊看,頻頻提問,表示了很大興趣。在撫順則是參觀風動工具廠,産品有鑿岩機等。但沈陽、撫順都是重工業城市,污染嚴重,天空灰暗,空氣酸味嗆鼻,廠區的積雪都覆蓋了一層黑灰。

周恩來(左一)與尼赫魯(右一)、英迪拉·甘地(右二)最後一站是大連。出了車站,頓覺空氣清新。漂亮的車站大樓、開闊的站前廣場和沿街雅緻的日式小樓告訴貴賓:這是一個風貌截然不同的海港城市。客人們參觀了大連機車車輛制造廠。看了客車和貨車車間後,衆人來到了機車車間。廠房的出口處赫然矗立着一個龐然大物,又一部蒸汽機車正準備出廠。站在黑黝黝的機車前,賓主指手畫腳地談了起來。這機車之所以引起尼赫魯的這般注意,也許是因為印度也是大陸國家,鐵路運輸占重要地位,而且在英國統治時期,印度的鐵路建設已有相當規模。現在看來,蒸汽機車和客人們接着參觀的蒸汽壓路機都屬淘汰産品,但對當時中印兩個新興國家來說,它們能制造這等産品已屬不易。

出了機車廠,客人們來到了市内的秋林商店。它是規模較大的國營食品商場,蘇聯的水果罐頭尤其引人注目。說起秋林其人,那時許多東北人都知道:他是個俄國面包商。秋林商店以俄式的特色糕點馳名。為什麼安排尼赫魯參觀這裡呢?我想大概是為了表示中國人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之故吧。車隊在店前停靠,尼赫魯下車,步行進店。街道上及商店裡的大連市民見到貴賓到來,紛紛鼓掌歡迎。尼赫魯也報以微笑或招手緻謝。訪華期間,尼赫魯有多次同群衆見面的機會,每次他都興高采烈,久久不肯離去。

在大連,參觀的高潮是登上海關大樓俯瞰大連全景。登樓前,我就奉命告訴兩名記者不得照相,因為旅大是敏感地區。尼赫魯一行乘電梯直達樓頂。走出頂門,寒風刺骨,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緊了緊外衣。幸好陽光融融,才給人一絲暖意。能見度尚高,站在平台上極目遠眺,渤海灣一片迷茫。回首身後,大連城中八街九陌。往下看,大樓右側是大連造船廠,兩艘海輪正在建造中,船塢裡一片繁忙,叮當響聲此起彼落。船台上,弧光閃爍,火星四濺。印度從英國殖民主義者繼承來的工業基礎比中國強,但在蘇聯的援助下,中國正迎頭趕上,尼赫魯不能不有所感觸。遠處便是旅順軍港,藍灰色的蘇聯艦隻隐約可見。對中國人來說,旅順還暫時可望而不可即。次年,蘇聯才将它歸還中國。

在孫中山墓前沉思同宋慶齡親切交談

結束對東北的訪問,尼赫魯又調頭南下,訪問南京和上海。南京的參觀重點是中山陵。那裡安眠着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締造者孫中山。他建立民國比印度獨立還早36年。青松環抱的中山陵保存完好,白色的花崗石和藍色的琉璃瓦透出肅穆。站在孫中山的石棺前,本已嚴肅的尼赫魯顯得更加深沉。

在上海,尼赫魯會見了宋慶齡副主席——一位他仰慕已久的亞洲傑出女性。兩人直接用英語進行了親切的交談。印度總理還饒有興趣地參觀了中國福利基金會下屬的上海市少年宮。他們到達時,孩子們鼓樂齊鳴,一隊少先隊員向尼赫魯父女獻了花,并陪同參觀。在孩子們中間,英迪拉顯得特别活躍,時而擁抱親昵,時而和歌共舞,忘了她的貴賓身份。孩子們向客人表演了樂器和舞蹈,還把自己制作的刺繡和艦船模型送給兩人。這是尼赫魯父女在中國過得最輕松愉快的一天。

尼赫魯結束了在中國的12天訪問,帶着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離去。■

作者系外交部離休幹部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