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灰色”窦靖童:我都沒有真正了解自己

“灰色”窦靖童:我都沒有真正了解自己

時間:2024-10-23 11:38:01

19歲的窦靖童,從出生至今一直行走在世人視野之中,行走在舞台上,行走在音樂中,也行走在勇敢做自己的灰色地帶

文楊林編輯方奕晗

5月末的一天,臨近中午,位于北京三元橋附近的五星級酒店裡,會客室的大門緩緩推開,四個經紀人魚貫而入,在門口站成一排。

窦靖童快步走了進來。她剛剛吃過“早點”,臉上畫着淡妝,态度謙恭,甚至帶着點拘謹。

站在我眼前的并不是一個看起來很酷的女孩,早前新聞圖片上亮眼的粉色或綠色頭發已經回歸原本的黑色;白色圓領T恤外面,套了一件花格子麻質長袖外套,按照經紀人的說法,“不化妝不拍照時,她都穿得很随意”。隻有當這個19歲的姑娘偶爾側着頭微笑起來,嘴角輕微上揚的時候,才會流露出些許孤傲勁兒。

在陌生人面前,窦靖童把自己包裹得嚴實。無論問起什麼,你都很難從她嘴裡得到一個确定的答案。思考問題時她喜歡歪着頭,然後是長時間的沉默。她看起來有些疲憊,采訪開始沒多久,她就吐槽最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宣傳新專輯,“根本沒時間進錄音棚”。那一天,窦靖童的行程幾乎是滿的,有電視台專訪,也有雜志來給她拍照。睡眠不足和精力分散是她目前最大的困擾。

所有人都對這個從出生開始就備受矚目的孩子充滿好奇。

基因與自我

如果不是因為窦靖童,這張名為《StoneCafé》的專輯其實平淡無奇。純英文歌詞,流暢得近乎無可挑剔的編曲,每一首歌都充滿少女的小情緒。但是,她那張被排版設計割裂得七零八落的臉龐出現在專輯封面上,依然引得無數歌迷感慨,“她是窦靖童啊,整個華語樂壇都在等着她長大”。

“我的名字是假的,你們為我生造了整個世界。你們把我放到雲端,又玷污了我的身份。”《BitterSweet》是新專輯中窦靖童最喜歡的一首歌,歌詞裡透着一股暧昧的灰色。“我不喜歡要不然就是黑暗,要不然就是白。我覺得整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那個灰色地帶是我願意去探索,願意去承認的。”窦靖童說。

這似乎是她目前最喜歡的一種狀态—頭頂着父母巨大的光環出生,年少叛逆,自我熏陶;執着于在黑白之間自由行走,追求自我體驗、直覺以及本能,至于旁人的評價,她統統不在乎。

幾乎每個人都在窦靖童身上尋找王菲當年的影子。1989年,王菲憑借歌曲《仍是舊句子》在香港歌壇出道,同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王靖雯》。那一年,她20歲。

這看起來像是一種生命的延續,同樣是成名于香港,同樣是少年得志,甚至同樣困惑于名利場給自己帶來的意外。剛出道時的王菲一頭短發,畫着TVB風格的妝,對着鏡頭發出感慨:“我現在的困擾是,我太紅了。”相比之下,一身中性裝扮的窦靖童告訴我,她隻想做自己,不在乎其他人的眼光。圖王攀

這是她的堅持。

在窦靖童的觀念裡,自己身上發生的一切都不需要給出解釋。她不覺得接受采訪會有助于别人了解她。“我表達不清楚我到底是誰,我自己都沒有真正了解自己,你們怎麼可能通過我說話來了解我?”

“如果你想了解我,就去聽我的音樂。”窦靖童說。

即便是音樂,她也不強求得到别人的認同,甚至不希望人們帶着任何一種心情和情緒去欣賞她的歌。“就算是他們聽明白了,對我也不會有一個完整的了解。就好像我讀一本書,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味。”

“我是一個不願意把事情說得太明白的人。”她用創作歌詞時的狀态來描述這種感覺,“如果能聽明白,那就聽明白了,如果聽不明白也沒關系。”

新專輯裡有一首寫給妹妹李嫣的歌,她為其取名《Lola》。窦靖童在歌詞中描繪了一副世外桃源景象,提醒歌中的小姑娘:做自己,不要變。“它是寫給李嫣的,但跟她又沒有太大的關系,隻是借用她的形象。歌裡的城堡、田園完全是想出來的。”窦靖童說,寫詞不是非要意思清晰,隻要句子有美感、有畫面感就夠了。

成長與隔離

窦靖童第一次正式亮相是在東京。2015年8月,她在“NewSunny音樂節”上現場演唱了《MayRain》、《Drive》、《BitterSweet》等5首歌。舞台上的窦靖童身材瘦削,穿着黑色搖滾背心,露出手臂上的文身。這樣的着裝風格延續至今,“酷”是幾乎所有媒體和粉絲給她添加的标簽。

她第一次展露音樂才華是在4年前。2012年12月,窦靖童在新浪微博上發布原創作品《WithYou》。那一年她15歲,在北京的國際學校讀高一。按照她的說法,當時已經對規整的學校教育感到厭煩—她的成績不怎麼好,隻是勉強及格;她喜歡唱歌,但尚不明确這種喜歡是不是到了要以此為職業的程度。

雖然從小浸染在音樂圈,但窦靖童從13歲開始才正式接觸音樂。那一年,她和幾個同學一起組了個樂隊。那是一段她作為“準音樂人”的快樂時光,整日和其他成員一起,吊兒郎當的,樂隊連名字都沒有。别的樂隊每天都在排練,而他們即使排練也是坐着聊天,“過一會兒扒拉扒拉琴,就是玩嘛”。

一年後她決定放棄在中國的學業,去美國學習音樂。入學前,新學校要求提交三首原創作品,《WithYou》就是其中的一首,也是她第一次嘗試寫歌。“這首歌隻花了半個小時,摸了幾個和聲就摸出來了”。

窦靖童在美國的學校裡待了3個月,她将那視為“自我雕刻和改變”的時期—不斷在學業和理想之間徘徊,隻聽從自己,不征詢意見。最後的結果是,理想戰勝了現實,她從學校退學,明确地要做歌手,像她父母那樣。

她前往洛杉矶錄歌。在那裡她不停地搬家,睡了一年沙發,長的一個月,短的一周,所有家當都裝在一個拉杆箱裡。

采訪中,除了講起幼時奶奶給自己唱的京劇和兒歌,窦靖童幾乎沒有提到過家人。她直言自己很少聽取别人的意見。“如果我真的沒有把握,才會去征求朋友的意見。但如果不是那種對錯分明的事情,我就自己拿主意。”

“她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像這個年齡的人。”經紀人珊珊說,“到處遊走的經曆對她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她面對事情很從容。”

獨立和從容的另一面是隔離感。錄《Chimes》的冬天,窦靖童住在倫敦一間不供暖的閣樓裡。每天起床,她先泡一杯熱茶,然後捧着去錄音室。窦靖童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描述自己當時的狀态,“整個人是非常冷、非常隔離的狀态,但又不是那種不好的隔離,有點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裡”。

她把這稱為可以接受的灰色地帶。今年1月窦靖童發了新單曲《Brother》,MV裡第一個鏡頭是倒懸着的上海。整個畫面呈現了灰暗的天空、逼仄甚至略帶壓抑的城市、雨後濕漉漉的樓頂。雖然創意來自導演,但現實生活中窦靖童對寬敞的屋頂也情有獨鐘。她覺得那是一個浪漫的地方,不是因為空曠和視野開闊,而是一種由内而外的隔離感。

堅持與妥協

工作之餘,窦靖童隻喜歡做兩件事,其中一件就是旅行。她走過太多城市,除了常住地香港之外,在絕大多數城市裡她都感覺自己像個過客,“很難說我是否喜歡一座城市,或者厭惡一個地方,到目前為止這樣的地方還沒有出現”。

她喜歡的另一件事是聽歌。窦靖童告訴我,她可以戴着耳機連續聽十幾個小時。她酷愛各種外國歌曲,有一段時間,近乎瘋狂地在外國的音樂網站上搜索各種音樂,十首二十首地下載下來,反反複複地聽,聽膩了就再去找沒聽過的。

“現在能聽到的音樂比以前多太多了,好的音樂也多太多了。”窦靖童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個時代。不過,父輩音樂人讓她羨慕的地方在于,不用像現在這樣受太多束縛,“歌手出專輯不需要做很多宣傳,也不需要上電視什麼的。而現在大家都覺得這是歌手的責任。”

她不認為自己是很好的歌手,“這個世界上多一個我,或者少一個我,不會有很大的不同。可能隻是少了一個喜歡音樂的人,僅此而已。”

即使今天,窦靖童也不想通過音樂表達任何東西,更多的時候,音樂對她來說隻是記錄,随意地寫下,以免日後忘記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某一種心情。

她抗拒任何帶有儀式感的東西,略帶刻意地試圖逃避隆重的感覺。

很多人曾經問過窦靖童,等她老了那天,再也唱不動歌了,會不會還像現在這樣喜歡音樂。她的回答永遠是一樣的:“沒關系,我不一定要去做音樂,聽音樂也會很開心。”她一直強調,音樂不是她謀生的手段,而是一種基因帶來的精神支柱。

一個可以支撐這種說法的細節是,她不喜歡樂理。作為音樂人,窦靖童至今不識五線譜。她努力嘗試過,但越學越亂,永遠記不住哪個音符是在哪條線上。

對此她的解釋是,樂理知識會把人框死在一定的音樂認知範圍内,“本來音樂就是一種感覺,自然而然發生的一個東西。你非要告訴我這是為什麼,那是為什麼,我隻會越來越亂”。

“就是好不好聽,讓人覺得好聽的就是好音樂,否則就不是。”她從不擔心這種近乎随心所欲的與音樂相處的方式會對産生某種局限,“它可能是有限的,但這是我自己的音樂啊,為什麼要和别人一樣呢?”她甚至刻意地享受這種局限,并将其定義為自己的風格。

熟悉窦靖童的人都說,她個性鮮明卻不張揚,叛逆中帶着謙虛。雖然一再抱怨被安排的宣傳活動太多,但對于記者抛出的所有問題,她都不抗拒,有問必答。見面時,我能明顯感覺到她在糾結,是否應該和陌生的我握一下手—最終,出乎意料地,她鞠了一躬。

窦靖童的舞台軌迹

2012

2012年12月13日,推出首支個人原創英文單曲《WithYou》

2013

2013年3月,推出第二支個人原創單曲《OnTheBeach》;10月1日,推出第三支個人原創單曲《BlueFlamingo》

2014

2014年4月,推出個人原創單曲《MyDays》

2015

2015年5月19日,推出個人單曲《Chimes》;8月7日,參加在東京舉辦的“NewSunny音樂節”;10月2日,參加“北京理想音樂節”;12月11日,推出個人原創單曲《RiverRun》

2016

2016年1月,推出單曲《Brother》;4月22日,推出首張個人英文創作專輯《StoneCafé》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