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下海”的官員為何鐘愛“經濟學家”

“下海”的官員為何鐘愛“經濟學家”

時間:2024-10-24 08:22:10

文|文晖

金融官員下海潮湧,其實不是一兩天了,隻是突然間“首席經濟學家”成了新寵。

其實也不難理解,金融官員大都學識淵博、受教名門、功底了得,隻是在監管部門中無處施展拳腳,而今,潮漲潮落,監管也好、政府也罷,不再是唯一的香饽饽了。投身商海,發揮專長、學有所用,還換個自由之身,享受人生,何樂而不為呢?

官員“下海”

央行官員“下海”又出新案例。最新的消息是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所所長姚餘棟将出任大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

此前,央行原貨政二司處長、青年宏觀經濟學家伍戈離職,出任了華融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和總經理助理。

央行金融穩定局金融體制改革處李超出任華泰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

都是首席,都是宏觀,都是機構,都是能人。

有消息稱,姚餘棟離職後,金融所所長一職暫由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陸磊兼任。

目前,姚餘棟正在進行離任審計程序,正式離職尚需時日。

大成基金也表示目前沒有消息披露,有關信息以公告為準。

央行金融研究所是央行總行直屬的正局級研究機構,主要從事貨币政策理論、金融及經濟發展戰略和金融科學的研究,為總行制定貨币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和研究資料。顯然,這個部門看似“不起眼”,但卻是央行的智囊核心,大事小情,大小政策,都要由這裡先提出研究方案。

離職的姚餘棟現年45歲,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系研究生畢業,經濟學博士學位。2009年底38歲時加入中國央行,一直從事貨币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他于2011年底擔任央行貨币政策司副司長,2015年1月至今擔任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

央行官員大都是科班出身,姚餘棟是國内最早提出“新供給經濟學”理論框架的學者之一。姚餘棟至今擔任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副秘書長。顯然,其經濟學水平不容置疑。

“一行三會”中,央行不是個别現象,流失幹部的監管部門“接踵而至”。今年6月左右,證監會就批準了包括上市部副主任陸澤峰、行政處罰委副主任張子學等兩名副司局級幹部在内的共5名幹部離職。

姚餘棟将履新的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中國首批獲準成立的十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有媒體報道,姚餘棟履新後薪水頗豐,肯定在百萬以上。

媒體指出,央行自己的招聘門檻就很高,一般都是國内外名牌大學相關專業的碩士、博士。這些人才在央行工作多年後,不僅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還格外熟悉監管政策和宏觀經濟,同時擁有難得的人脈資源,自然成為市場化機構的香饽饽。而對這些人才來說,離開央行投奔市場化機構,不僅是因為高薪的誘惑,還應該有個人事業發展空間的考慮。

金融監管機構高規格人才是金融機構香饽饽。

并不好“混”

所謂首席經濟學家要具備三大要素:出身名門,熟悉監管,了解政府運作;學有專長,善于溝通,最好有點兒明星效應;性格沉穩,能伸能屈,做人做事要能八面玲珑。

出身名門,熟悉監管,了解政府運作,是首席經濟學家們最大的“資本”。出身名門是要有學術根基,必須是名牌大學,而且多少還要有些盤根錯節的師承、學承,對于國内很多一流機構内的經濟學家而言,無非那麼幾所大學,職業履曆也大都相仿,國内名牌,負笈海外,學成進入國際機構,負責對中國或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金融研究。稍有一些人做事實務,幾年後,羽翼漸豐,學識見長,經驗豐富,人脈廣博,毅然回國,大都去了監管或是政府部門。然後“曆盡千帆”,回頭登陸,尋得機構内“首席經濟學家”的頭銜,發表市場言論、縱橫捭阖,指點江山。

學有專長,善于溝通,最好有點兒明星效應是首席經學家們“脫穎而出”的法寶,這些首席經濟學家大都有自己的專長,或是在某個研究領域師從、學從、政從某個頂級翹楚,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有些經濟學家專業水平在業内有口皆碑,但是在市場上卻“無人問津”,這樣的人遇到一個懂行的老闆或是趕上一個穩定的好時候或許還能“風平浪靜”。

然而一旦市場不好,需要“眼球”,或是公司“志存高遠”,頗想在某個領域或是某個敏感的時點制造點兒“一鳴驚人”,就苦了這些紮根學術、滿腹經綸卻“無以言表”的經濟學家了,如果自身不自帶“光環”,估計在機構内部和市場大環境中,自己都覺得“了然無趣”。

性格沉穩,能伸能屈,做人做事要能八面玲珑是首席經濟學家們的護身寶典。這宏觀研究部門或是經濟研究部門在機構内部的地位很是尴尬,畢竟這是一個“花錢”的部門,比不得那些動辄賺上幾百、幾千萬的業務部門,也比不得銷售、經營部門,分分鐘幹的是賺錢的生意,時間以秒計算。可是這些首席經濟學家坐鎮的研究部門,花錢不少,賺錢不易,幹起活來,投入的時間、精力、體力和壓力一點兒也不比投行、資管部門的人差多少,可是得到的的确是“天壤之别”。

更重要的是,首席經濟學家,背靠的是機構,說的話得對自己的老闆負責,這樣的情勢下,真正的學院派的經濟學家“鄙視”,市場的實務派有時候又“藐視”,同行之間又“敵視”,衆多威脅下,這時候,除了專業,溝通能力、親和魅力、人脈價值統統都要派上用場,看起來做好分析就成了,其實“工夫在詩外”。

受寵的“經濟學家”

既然如此,為何首席經濟學家突然成了“首選”。

有媒體報道,去年,一家排名行業第一的國資金融租賃公司招聘首席經濟學家,開出的年薪是100萬—160萬。顯然,經濟條件要大大好于在監管機構的所得,所以高薪誘惑不言而喻。

而且,這首席經濟學家具有門面和橋梁的作用。首席經濟學家不僅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給所聘單位使用,而且還經常活躍在各種經濟金融論壇上,通過媒體把自己的經濟金融觀點和對市場走勢的分析判斷傳播給市場和社會。

在西方發達國家和我國香港特别行政區,許多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甚至政府的經濟部門和機構都設有首席經濟學家。

随着我國金融業制度與國際接軌,近年來大陸地區金融業各領域中具有實力的機構也越來越多的開始設立首席經濟學家崗位。需要的人多,投身的人少,合格的人更好,監管機構的能人們自然成了争相競争的香饽饽了。

風水輪流轉,這就是市場。

姚餘棟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