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萬能險”退潮

“萬能險”退潮

時間:2024-10-24 08:20:40

文|本刊記者林海

保險行業強勢增長的勢頭在今年上半年并未得到延續。截至8月初,已經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太平、新華保險、西水股份、天茂集團等6家上市險企相繼公布了2016半年報業績預告,除天茂集團之外,其餘5家上市險企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均出現了大幅下降。其中,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等淨利潤下降幅度達到五成左右,分别為65%—70%、46%、50%。3家險企也均在預報中指出,上半年投資收益的同比大幅下降成為今年中期業績預減的主要原因之一。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如以2016年3月31日及6月30日的收盤價計算,今年上半年,8家上市險企在重倉流通股的投資上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浮虧。其中,平安人壽、中國人壽及新華保險浮虧金額較大,分别達91億元、65億元及54億元。非上市公司方面,由于資本市場低迷,緻使半數壽險公司業績出現了虧損。包括信泰人壽、恒大人壽、君康人壽等7家險企虧損金額超1億元。2015年,保險資本與産業資本實現了深度結合,保險牌照具有的獨特價值吸引了各路市場主體的進入,保險資金運用的自由與靈活度也讓不少參與者賺的盆滿缽滿。但随着市場形勢的急劇下滑,過于依賴投資端收益做法的負面效應正在顯現。特别是對于一些中小險企來說,“杠杆+錯配”的高舉高打模式正在受到考驗。加速去杠杆去年以來,寶能系對萬科的“杠杆收購”事件繼續在市場發酵,也将前海人壽的萬能險産品帶入人們的視線。廣發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傑認為,目前的保險資金入市是一種“杠杆錯配”,背後隐藏着較大的風險。目前保險機構争相發行萬能險等高收益保險産品,并最終投向股市,相當于是保險成為了新的加杠杆主體。而通過萬能險一味加杠杆的方式正受到監管層越來越多的限制。近日,保監會再度下發通知,要求各人身險公司報送2016年1—6月萬能險業務數據,主要填報各預期存續期限下的規模保費收入和産品情況,摸底資産負債匹配及利差等具體現狀。實際上,自去年底開始,保監會就已經開始陸續下發通知,嚴格限制以萬能險為代表的短期理财型保險産品發售,并對保險資金入市做出規範。去年底,保監會發文進一步規範保險公司舉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為,其中明确規定保險公司必須披露舉牌資金來源,若涉及保費資金,還應列明相關賬戶和産品投資餘額、可運用資金餘額、平均持有期及現金流情況。有業内人士分析,“由此而來,保險公司會在監管壓力與信披之間做出适當的平衡,要麼進一步補充披露此前不願披露的杠杆資金信息,要麼選擇慎用明顯出格的杠杆資金舉牌,以回避信披風險。”今年3月,保監會再度下發《關于規範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産品有關事項的通知》,有業内人士表示,其對目前整個保險行業的影響可能被低估了。這類似于保險行業的去杠杆,将保險業資本金的杠杆比例限制在了2倍以内。近年來,由于不少保險公司的投資手法過于激進,不是一味加倉就是向股權、不動産等變現能力較差的資産傾斜,而在産品端過度依賴一類甚至是一種保險産品。通過杠杆的确可以加倍受益股市上漲,但一旦發生極端市場行情,則可能會滿盤皆輸。國際保險市場并不乏“前車之鑒”。上世紀90年代末,日本先後有數家大型保險公司因一味追求規模擴張而自吞苦果,最終受股指和地産雙重下挫影響,導緻退保率攀升、投資收益下降、資産縮水而申請破産。業内人士分析,即使是廣受推崇的“巴菲特模式”,在既定的“産業+保險+投資”業務鍊中,也是承保利潤與投資收益兩手抓,而并非隻是借用保險杠杆在資本市場翻雲覆雨。這種“賭一把”模式隻适合于在行業景氣度回升、經濟及資本市場向好之初,保險公司若要長久生存下去做“百年老店”,最終還是要回歸保險保障的本質。中小險企承壓對于幾家大型上市險企來說,雖然上半年公司淨利潤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但另一方面,上市險企2016上半年新業務價值增長強勁,持續發展能力有所提升。據海通證券預計,A股原四大險企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上半年新業務價值同比将分别大幅增長50%、45%、45%和20%。海通證券一位行業分析師認為,目前工業經濟的下行導緻保險行業的保障與理财功能被投資者廣泛關注,有助于險企新業務價值的高增長,其次,保代考的取消使得險企營銷員持續增加,這也為險企拓展個險渠道提供了契機。但對于許多中小險企來說,經濟形勢下滑、行業去杠杆的趨勢下,前景并不明朗。既有業務的滿期給付、提前退保都意味着未來巨大的現金流需求、來自股東方與市場競争的壓力,更為重要的是,對于中小型險企來說,企業在經營前期缺乏時間的積累,既沒有強大的銷售隊伍,又沒有品牌優勢,未來前景仍然充滿未知與挑戰。另外,中小險企還将面臨償付能力下滑的局面。根據近期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披露的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在償二代口徑下,62家壽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數值上升的險企僅占17.7%。業内人士指出:“償二代是風險導向的監管體系,回歸保障是保險行業大勢所趨。如果保障型業務占比較大,保障型業務在償二代體系下需要的資本更少,說明保險公司業務結構更合理,在償二代體系下更具有競争優勢。”另一方面,可以看到的是,目前市場上已經有一些中小險企開始了自我“瘦身”,包括富德生命人壽、華夏人壽、國華人壽在内的險企,雖然萬能險等産品規模增長依然很高,但在新單續期保費、年金等保障型險種上增長勢頭明顯,經營風格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産品結構正向傳統險種傾斜。“一味做大理财險規模絕非我們的長久之策。”一家中小險企相關負責人對《英才》記者直言,“公司在萬能、分紅險上發力隻是短期策略,在前期先打好客戶基礎,樹立公司品牌價值,力争為以後轉型打好基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