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如何在張學友演唱會上抓住一個逃犯

如何在張學友演唱會上抓住一個逃犯

時間:2024-10-23 06:04:36

張學友“8殺”逃犯背後,是中國人工智能視覺識别技術從“人臉識别”到“跨鏡追蹤”飛躍。

文汪峥編輯江菲

無論走到哪兒,張學友都能為中國公安抓捕逃犯做貢獻。從今年4月至今,在南昌、贛州、嘉興、金華、威海等地舉辦的張學友巡回演唱會上,已有八名逃犯落網。

當然,誰都知道,“逃犯克星”并不真是張學友本尊,而是守在演唱會門口安檢系統中的“人臉識别”技術。

逃犯也并非隻在演唱會門口才被抓。河南的火車站,沈陽的地鐵站,甚至召開互聯網大會的烏鎮裡,都有逃犯被“盯”上而落網。

僅在2017年的青島啤酒節上,人臉智能識别系統就識别抓獲了25名網上逃犯。此外,還成功比對涉毒前科人員71名,抓獲吸毒人員19名,預警有扒竊前科人員37名,當場抓獲扒手5名。

如此看來,逃犯并不是偏愛演唱會;愛喝啤酒的,似乎更多些。

火眼

2015年成立至今,已有2065名疑犯,在雲從科技其與警方的協作中落網。這家誕生于3年前的人工智能公司,也是目前與中國公安系統合作最深入的公司。

雲從科技的誕生,源于2013年導緻15人死亡的巴楚暴力恐襲事後,新疆安防加強的需求。此項重任,最終落肩在中科院。

李夏風所在的中科院人臉識别中心,擊敗自動化研究所等精英團隊,前往喀什及克州等敏感地區,指導安防升級。

這直接催生了領航業内的雲從科技。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确定,雲從科技、科大訊飛、百度及騰訊,共同承擔“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任務。

2018年1月,雲從科技在與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共同宣布承擔“高準确度人臉識别系統産業化及應用項目”建設任務的同時,又與中國公安大學“安全防範技術與風險評估公安部重點實驗室”聯合成立了“智能視頻分析研究中心”。

李夏風如今已是雲從科技研發總監。他向《博客天下》坦陳,在此前公安部的相關測試中,雲從科技研發的“雙層異構深度神經網絡模型”算法,領先國外10倍;未來可期中,雲從科技希望的,是“改變世界”。

具體而言,在2億張以上的圖像底庫檢索中,雲從科技的人臉識别技術可實現秒級數據返回。在人像解析實時比對中,高峰處理能力不低于每秒1800張。其中,證件照首位命中率高于99.1%,盤查照首位命中率高于95.3%。

雲從科技戰略總監姚志強介紹,這些漂亮的數據,已落地于29個省級行政區上線的“火眼”實戰系統。

“火眼”意味着“金睛”。姚志強介紹,雲從科技對人臉識别的細分解釋極為嚴苛:齊劉海遮擋眉毛、頭發遮擋眼睛;戴普通眼鏡、戴墨鏡、戴彩色眼鏡;戴棒球帽、戴雷鋒帽、戴普通帽、戴頭戴式耳機;微笑、大笑、瞪眼、閉眼、張嘴、歪嘴、吐舌頭……任何一種遮擋方式和表情的人臉,都能夠檢測。同時,對光照、角度、表情、遮擋、年齡變換、高密度人群等情況下,人像識别能力依然具備高準備率——“差一字就不全面”。

以嫌疑人X為例,《博客天下》體驗火眼發現,首先,通過“全程布控”,系統内所有攝像頭短暫運行一次月度監控數據,随即可顯示X的常規住地或落腳點。

再将X的照片導入“檢索管理”,則能精确定位具體轄區及街道的X出沒記錄。同時,亦可對X在任意點位和任何時段的篩查結果做出深度分析。

如此,張學友“8殺”逃犯般的、嫌疑人X的“現身”,易如反掌。或正因為此,雲從科技官網首頁,開篇所展示的,就是美劇《疑犯追蹤》中的片段:通過計算機視覺識别技術,瞬間識别鎖定一條街上所有行人。

但火眼能夠金睛,必須基于龐大且不斷補充的底層數據庫。雲從科技所具備的優勢背後,是自2005年全面推進的國家工程。

雲從科技官網首頁,開篇所展示的,就是美劇《疑犯追蹤》中的片段:通過計算機視覺識别技術,瞬間識别鎖定一條街上所有行人

天網

2004年,公安部确定北京、杭州、濟南、蘇州為“報警與監控技術系統建設”試點城市。次年,相關意見發布,将該系統建設推及全國。至2010年,公安部再明确進度:2013年末,全國系統“基本建成”。

2016年,國家發改委及公部等九部委聯合發文,提出目标:2020年,基本實現“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聯網應用。

這一國家工程即“天網”。2017年中宣部與央視聯合制作播出的紀錄片《輝煌中國》中,對此描述道: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監控網絡,視頻鏡頭超過2000萬個。

但不止于此。2017年,作為天網工程的延伸,以縣、鄉、村為重點的“雪亮工程”正式提速,并于2018年寫入中央一号文件。

安徽省甯國市所轄一村鎮派出所負責人對《博客天下》表示,經市公安局支持,鎮政府所處村街在2017年安裝監控攝像42個,今年将新增30個。

派出所負責人深刻感受到攝像頭的優勢:村民糾紛更易解決,即使在最基層,若遇“不和諧事件”,亦能迅速對接天網工程,進行及時處理。

天網及雪亮工程的實現,需強大的财力支撐。騰訊《今日話題》曾援引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蘇光的觀點認為,僅天網工程的全國聯網,公安部的投入就超2000億元。

2005年至今,各地的天網工程建設耗費更難以統計。

以新疆為例,2017年的天網工程建設中,中标過億元的項目就達30個,金額近144億元。而前瞻産業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以天網及雪亮工程為主的安防産業規模為5400億元,未來5年,其市場需求增速應會保持在10%-20%。預計到2022年,該市場規模将達到12491億元。

另據在天網工程中,主營前端設備的海康威視(占據全球安防攝像頭26%的市場份額)年報,其2017年銷售收入達419.0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1.22%;實現歸屬上市公司淨利潤94.11億,較上年同期增長26.77%。

2000萬個攝像頭所獲圖像,為雲從科技提供不斷演練提升其算法性能的基礎數據。

得益于此,雲從科技的火眼等系統再度實現升級,其核心技術,為跨鏡追蹤。

跨鏡追蹤

跨鏡追蹤,主要解決的是跨監控、跨場景下的行人識别與檢索。

姚志強解釋道,作為人臉識别技術的補充,跨鏡追蹤緻力于依據穿着、體态、發型等信息進行動态識别。在無法獲取較為清晰的人臉圖像情況下,從“識臉”到“認人”,就顯得至關重要。

簡單說,跨鏡追蹤技術,可自頭部、肩部、手掌、腳掌等人體“關鍵點”,通過姿态識别出個體。

而且,聯網的各攝像頭,會跟蹤分析指定監控人在不同場景下的行為,并截取拼接,生成行蹤軌迹。

值得一提的是,跨鏡追蹤在“動作識别”研究上的“社會價值”,極為關鍵。姚志強介紹,若系統能夠“認知”出不同的“動作”,對應的是偷竊、搶劫甚至恐襲行為,将會迅速采取自動報警等智能措施,将危害降至最低。

不同于天網工程下人臉識别數據的龐雜,跨鏡追蹤所需的行人數據采集,隻是同一人在某段時間内,同時出現在多個攝像頭中,不通過與數據庫的比對,而是現場追蹤分析,所需的算法水平要求之高,顯而易見。因此,姚志強在回答雲從科技的跨鏡追蹤技術目前處于何種水平時,直接且驕傲道:“世界第一”。

最近,雲從科技的跨鏡追蹤技術在清華大學的Market-1501、杜克大學的DukeMTMC-reID和香港中文大學的CUHK03三個權威公開數據集,測試結果刷新紀錄。其中,Market-1501的首位命中率達到96.6%。這意味着跨鏡追蹤技術,首次達到商用水平。

姚志強透露,雲從科技正在緊張跟進跨鏡追蹤的實戰演練,以争取在年内實現警用,繼而向其他領域延伸。

但他強調,若非違法,不會對個人隐私進行“幹涉”或“侵犯”。同時,也正是因為其研發領域的“敏感”,所以雲從科技堅守的“原則”之一,即隻接受“人民币投資”。

人臉識别領域的商業競争日趨激烈。雲從科技與商湯、曠視、依圖,被李開複形容為中國人臉識别的四方獨角獸

商業混戰

獲得廣州20億元人民币的政府資金支持後,2017年,雲從科技完成B輪5億元人民币融資。

與此同時,人臉識别領域的商業競争日趨激烈。雲從科技與商湯、曠視、依圖,被李開複形容為中國人臉識别的四方獨角獸。

同在2017年,商湯完成了4.1億美元的B輪融資。今年第二季度,又獲得了6億美元C輪融資及6.2億美元C+輪融資。商湯創始人湯曉鷗豪言道:“BAT都說(自己)是AI公司,但在國際上,存在的隻有商湯。”

曠視也在2017年完成了4.6億美元C輪融資;依圖則在2017年完成3.8億元C輪融資後,于今年完成2億美元C+輪融資。

出生于中科院、且隻接受人民币投資的雲從,除與公安系統的密切合作外,也穩據銀行市場,依靠“人臉識别”提供的自助業務辦理,其在各家銀行總行的平台占有率超過74.2%。

商湯及曠視則均在零售及手機領域拓展業務;依圖則在醫療領域持續發力,其醫療研發團隊已近百人,技術人員過半。

此外,商湯研發的SenseAR增強現實平台,打破由谷歌和蘋果在增強現實引擎領域的壟斷,在虛拟現實領域前景可期。曠視則通過與滴滴出行、易到用車及e代駕等合作,搶占出行領域市場。

除了獨角獸間的混戰外,新創公司亦在“人臉識别”領域四處掘金。

成立于2017年的合肥緻企,首先通過與曠視等的合作,以設備代理的方式,積累區域口碑。再通過與當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及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合作,逐步研發自主産品。其執行總裁費立平對《博客天下》說,目前人臉識别的大潮下,可細分的領域太多,“誰都可以吃飽”。

因此,緻企選擇走“劍走偏鋒”,對接人員複雜、管理缺失的回遷樓及老舊小區;加入智慧黨建系統,進入區級政府部門及國企的人臉識别考勤;G20峰會時,又積極溝通曠視及杭州本地知名人臉識别企業,成功進入酒店領域。

在費立平的規劃中,合肥緻企将像同在合肥的語音識别巨頭科大訊飛般,“不斷壯大”。

“人臉識别廁紙機”

優勝劣汰尚難預料,但不論獨角獸抑或劍走偏鋒者,均在以人臉識别滲透進日常。

今年7月,北大計算中心與校保衛部初步完成“刷臉入校”系統的研制和開發,并在其西南校門部署閘機。清華也在7月開始實行校園網上預約機制,通過人臉識别的“人證合一”者,方可入校參觀。

一家名為首聯智能的人臉識别公司,專注研發的,是人臉識别廁紙機。因太多居民偷偷将廁所帶回家用,首聯智能研發了這款人臉識别廁紙機:刷臉才能取廁紙,且每人10分鐘内隻能取用一次,一次僅能取用70厘米長。據其統計數據顯示,人臉識别廁紙機安裝後,節紙率實現70%至85%。

僅在北京,首聯智能人臉識别廁紙機已在北京醫院、天壇公園、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等各公共衛生領域廣泛使用。有試用者表示,某些地區的人臉識别廁紙機,還與支付寶的芝麻信用挂鈎,芝麻信用達700分,取紙可延長至1米。

高鐵身份核驗,公安站點抽查等,自2017年起也逐步加設人臉識别設備。

在姚志強看來,人臉識别,即為一個“入口”。當機器知道“你是誰”後,人工智能的效率和便捷繼而實現,且成為天然的跨行業入口;繼應用于安防後,人臉識别将很快會出現在金融、服務、零售、交通等各類場景中。

所以,姚志強認為,人臉識别的未來,并非是《疑犯追蹤》裡的AI終極對決;而是如《鋼鐵俠》裡所展現的,埃德溫·賈維斯無處不在于生活和工作中,幫助提升人類潛能,實現真正的“智慧生活”。

不過,無處不在的人臉識别,亦持續引發關于隐私和倫理的争議。歐盟及加拿大為此則出台相關法規或政策,以對個人“臉紋”進行保護。

而結合目前中國的現狀而言,究竟一臉行天下,還是一臉失自由,似乎不在于無時無刻不“看”着你的機器,而在于機器背後的人。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