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常寶華:滄海一聲笑

常寶華:滄海一聲笑

時間:2024-10-23 02:01:14

“做喜劇,你一定要帶給觀衆一些東西,要麼是有意義的、要麼是諷刺、要麼是教育的。如果在一個作品中,你什麼都沒有傳達,那你其實是在浪費觀衆生命。”—常寶華

2008年12月,北京,常寶華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系列演出之《歡笑三十年—相聲、小品精萃專場》中講述相聲往事。視覺中國供圖

青年常寶華中國曲藝家協會供圖2018年9月7日10點46分,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華,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88歲。

常寶華的長孫、演員常遠的工作室發布了訃告,如此表示:“常寶華先生臨終之時神态安詳,宛若熟睡,家人徒弟等皆随侍在側,福滿歸去,未曾留有遺憾。”

“相聲界又走了一位元老,欲哭無淚。”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表達哀思,“常寶華先生一輩子追求相聲的傳承與創新,他留下的作品将永遠地留在億萬觀衆的心裡,他播撒的歡笑将永遠地愉悅人們的生活。”

著名作家馮骥才如此評價常寶華:“一個永駐文藝史上的人物,感謝他留下有益于人們心靈健康的财富。”

走上相聲之路

在中國的相聲界,常家、馬家、侯家,是三大世家。其中,常家從事相聲行業的人數最多,高峰時曾有14位活躍在相聲舞台。

常寶華的父親常連安,是“常派”的家長。大哥是常寶堃,藝名“小蘑菇”,常寶霖、常寶霆、常寶華三兄弟被稱為“二蘑菇”“三蘑菇”“四蘑菇”。

常寶華出生于1930年的天津,于8歲時走上相聲之路。

那年,以賣藝為生的父親常連安要常寶華棄學學藝。當時家裡正趕上老人過生日,常寶華不下跪不磕頭,叫着:“我想讀書,我要上學。”父親一個大耳刮子扇了過來,去廚房拎出空面口袋,讓常寶華看:“老四(家裡兄弟排行老四),咱得吃飯,難不成讓你姐姐妹妹去掙錢養家糊口?”

剛上了一年學的常寶華,從此辍了學,到父親創辦的“啟明茶社”當學徒,随父親和兄長常寶堃學習相聲,并于次年登台表演。

那個時期,相聲藝人的社會地位很低,對于年少的常寶華來說,也是閱盡了世間的刻薄、冷眼和侮辱。有一次,13歲的常寶華與三哥常寶霆走進一家雕梁畫棟的深宅大院裡演出。常寶華奇怪:“怎麼沒有觀衆?”旁邊的人說:“讓你怎麼演就怎麼演!你管他有沒有觀衆!”常家哥倆面前沒有觀衆,隻是隐隐約約聽到挂着竹簾子的屋内有“咯咯”的笑聲。小哥倆對簾而語,說得汗濕長衫,嘴角泛起白沫。之後,他們得到的報酬是來自竹簾後的一個字—“滾!”

1939年,常連安在北平(今北京)西單創辦“啟明茶社”,成為當時相聲的大本營,在北平家喻戶曉。“啟明茶社”的舞台,彙集了很多老一輩著名相聲藝人,甚至包括張壽臣、蘇文茂、白全福等名角。茶社也彙集了當時的文化名流,京劇表演藝術家荀慧生、言菊朋是“啟明茶社”的常客,演藝界的白光、謝添、歐陽莎菲也常到茶社聽相聲。相聲大師馬季曾在回憶錄中表示,自己的相聲藝術的啟蒙教育是從“啟明茶社”開始的。

常寶華在此成長很快,也在舞台上愈發活躍。

新中國成立後,相聲走進了新的發展階段,舊時藝人也成為了人民藝術家。

1950年,常寶華參加了改進舊相聲、創作新相聲的“相聲改進小組”,整理編寫處女作相聲《字象》;1950年,他參加北城遊藝社演出相聲,同時演出文明戲《鋸碗丁》《春阿氏》,京劇《打面缸》《紅鸾喜》《挑簾裁衣》等。

1951年,常寶華21歲,那一年他拜相聲大師馬三立為師,并加入“天津市曲藝工作團”,參與表演并創編了很多新的節目。

也是那一年,他的大哥常寶堃作為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的一員,赴抗美援朝前線進行慰問演出,在完成任務回國途中,遭到敵人飛機的轟炸,壯烈犧牲,年僅29歲。此後,深受大哥影響的常寶華,決心繼承大哥的遺志,參加抗美援朝慰問演出。回國後,他放棄了在曲藝團的優厚待遇,決定參軍,随即進入海政文工團,直至退休。

常寶華曾深情地說:“我的人生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大哥常寶堃,不僅是藝術上,還有做人上。”

作品中的擔當

“我是一個老共産黨員,而後再說我是一個軍人,後者才能提到我是個演員。”這些身份,使得常寶華有了更多的責任與擔當。作為一名軍旅相聲藝術家,常寶華常年在祖國各地為戰士們慰問演出,邊疆、海島、哨所、觀通站……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足迹。在創作上,他自覺抵制“三俗”,努力維護相聲藝術的本真。在他看來,好的相聲要有思想,要來源于生活,要讓觀衆有所思考。

“相聲的表演要避免四個字‘粗、俗、油、野’,創作時也要避免四個字‘直、露、白、淺’。”他告誡自己的長孫常遠,一定要提高喜劇的檔次,不能讓它停留在觀衆以前的審美裡。

“作為創作者一定要拉着觀衆走,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觀衆。喜劇中的包袱固然很重要,但這不是全部。做喜劇,你一定要帶給觀衆一些東西,要麼是有意義的、要麼是諷刺、要麼是教育的。如果在一個作品中,你什麼都沒有傳達,那你其實是在浪費觀衆生命。”常寶華說。

1959年,常寶華與趙忠、鐘藝兵共同創作《昨天》。這一作品構想奇特,妙趣橫生,對比新舊社會的鮮明不同,既保持了相聲幽默逗笑的特點,又熱情讴歌了新生活。在195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屆全國文藝會演上,《昨天》獲得創作和表演雙料優秀獎。同年,老舍先生在《曲藝》雜志上,發表文章《談相聲“昨天”》,分析它的藝術特色。周恩來總理也曾對《昨天》提出過修改意見。開創了歌頌相聲先河的《昨天》,還被譯為英文在多國發表。

創作于1976年的《帽子工廠》,是常寶華和侄子常貴田根據基層工作生活經驗,創作并演出的新編相聲。當時,“四人幫”倒台,在十年浩劫中遭受毀滅性打擊的相聲藝術因其“文藝輕騎兵”的特點迅速複蘇,一批揭露與諷刺“四人幫”的作品快速湧現,《帽子工廠》即是傑出代表。

常寶華對相聲要求嚴格。據常遠回憶,自己小時候最怕在爺爺面前說相聲。15歲時,常遠與爺爺在一所知名大學演出。演完後,常寶華當着好幾位名人的面,說:“他叫常遠,是我的孫子,剛才他說了段相聲,下來還有臉問我說得怎麼樣。這位少爺說的就不叫相聲,嘴裡含着茄子呢,不清楚。”

常遠說,從小到大,爺爺從沒有當面表揚過自己。但在常寶華生前常遠去醫院探望時,護士們告訴常遠,常老到醫院的第一天就跟她們說:“我孫子是常遠。”很自豪的樣子。

9月11日晚,常遠發微博悼念爺爺時寫道:“從今以後,那個對我不滿意,老罵我,數叨我的老人不在了。但是,爺爺,請您放心,我會像您在的時候一樣,永遠跟自己的作品較勁。”

常氏相聲的創始人常連安(右)指導常氏相聲傳人。在中國相聲發展史上,常氏相聲占有重要位置。常寶堃、常寶霖、常寶霆、常寶華、常貴田等耳熟能詳的相聲演員,都是常氏相聲的傳人。中國曲藝家協會供圖

1961年,同為海政文工團演員的常寶華(右)與常貴田叔侄二人合演相聲《黃鶴樓》。中國曲藝家協會供圖不是“腕兒”是“蔓兒”

2006年,常寶華被授予中國曲藝界的最高榮譽——“牡丹獎”終身成就獎。當别人稱他為“腕兒”時,他更樂意用“蔓兒”(取自藤蔓的蔓)。他曾說:“我們頂多是喇叭花兒,觀衆是土壤,沒有土壤,誰也成不了蔓兒。”

常寶華對觀衆有特殊的感情。他說:“小時候家裡窮,連我的尿褯子都是觀衆們給的,就為這,我也得把相聲說好,讓大夥兒滿意。”

2015年,85歲的常寶華在北京舉行了一場名為《滄海一聲笑》的“從藝八十周年專場演出”。八十周年紀念演出的主意,來自常遠。常遠說,爺爺一生都在研究怎麼讓觀衆笑,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相聲,奉獻給了觀衆。“爺爺因為身體原因已經很多年沒有登台了,他想觀衆了。”

常寶華說,自己藝術上取得的成就,步步離不開觀衆。“一次,我在表演中,将‘酗酒’說成了‘兇酒’,幾天之内,就接到了幾百封觀衆來信批評指正。我感動呀,這麼多人在乎你,這麼多觀衆鞭策愛護你,你能不把他們放在心上、放在第一位嗎?現在說觀衆是‘上帝’,‘上帝’是舶來品,我們老一輩相聲演員稱觀衆為衣食父母——吃穿都是觀衆給的。”

“一輩子能給大家夥帶來無數的笑聲,我很欣慰。我就是為相聲而生的。”常寶華生前接受采訪時說。2005年11月,江蘇揚州,常寶華(右)與其長孫常遠在第四屆全國“四進社區”文藝展演中表演相聲。視覺中國供圖

2007年9月,常寶華在《絕對小孩》特别節目中與小選手握手。視覺中國供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