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單田芳:世間再無下回分解

單田芳:世間再無下回分解

時間:2024-10-23 02:02:44

“一生嘗遍甘苦,書中說盡情仇。”“單田芳評書”是很多人生活中的擦不掉的記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号。2018年9月11日下午3點30分,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因病去世,享年84歲。

2018年9月11日,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因病去世,享年84歲。單田芳1954年走上評書舞台,代表作品有《三俠五義》《白眉大俠》《童林傳》《隋唐演義》《亂世枭雄》《水浒外傳》等。視覺中國供圖“咱上回書說道”“且聽下回分解”“将軍額前跑開馬,宰相肚裡能撐船”……從1954年走上評書舞台到2018年辭世,單田芳在書壇耕耘60餘年。他的《隋唐演義》《三俠五義》《白眉大俠》《三俠劍》《童林傳》《亂世枭雄》《水浒外傳》等評書,是一代代中國愛評書人的念想。有統計說他的聽衆有2億,還有說法稱是近7億。不管數字多少,“有井水處,聽單田芳”的說法絕不誇張。現在打開某音頻類APP,單田芳的《白眉大俠》播放量是3.2億。

《紐約時報》評價單田芳:“他對中國古典小說和曆史事件做出充滿激情的演繹,将古老的評書傳統推向現代,讓幾代中國人得以欣賞。”

一人一桌一醒木,單田芳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将人物和故事說得栩栩如生,是許多人文化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視覺中國供圖

單田芳标志性的嘶啞嗓音,被業内稱為“雲遮月”,就好像明月被雲彩遮住了,不透亮。視覺中國供圖“有井水處,聽單田芳”

單田芳原名單傳忠,1934年出生于天津。外祖父王福義是最早闖關東的那批民間藝人,母親王香桂是西河大鼓的知名藝人,父親是弦師,叔伯、舅舅都是曲藝行當中人,他可謂出生在一個曲藝世家。從記事起,單田芳就混在書場,耳濡目染,七八歲就能表演,十三四歲時已能記住幾部長篇大書。但當時,藝人的社會地位是極低的,所謂三教九流,曲藝行當是下九流的活,一般都是迫于生計才會去從事的行業。

時代的變化、家庭的離合,年少的單田芳早早扛起家庭重擔,也走上了說書的道路。1955年,單田芳加入遼甯鞍山曲藝團,嶄露頭角。“依靠說書有了經濟收入,也有了社會地位”,單田芳形容這是他的第一次新生。

“文革”時期,單田芳的說書曾經一度中斷。直到1978年,單田芳重返舞台,他所播講的評書通過“話匣子”風行大江南北。單田芳說,這是他的第二次新生。

獨特的嘶啞嗓音是單田芳說書的标志性特點,業内稱這嗓音為“雲遮月”,就好像明月被雲彩遮住了,不透亮。但一人一桌一醒木,單田芳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将人物和故事說得栩栩如生,留下了《三俠五義》《白眉大俠》《三俠劍》等代表作品。文學評論家孫郁曾評論單田芳的評書:“通俗而不庸俗,廣博而不淺薄,有時蒼涼悲苦,但善意綿綿,如日光流瀉。”

生活經曆也為單田芳的評書藝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積累和素材。他的評書作品把握藝術氣脈、跟随時代發展,以鮮明的大衆化語言特色獲得了人們的喜愛。

20世紀90年代,單田芳成立了自己的藝術傳播公司,将評書從廣播、電視引入到更大的市場。2012年,在南京舉辦的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典禮上,單田芳獲得終身成就獎。

從藝60餘年,單田芳共錄制:廣播和電視評書110部,共計超12000餘集,500多家電台、電視台播出,節目時間約6000餘小時,整理編著超17套28種傳統評書文稿。2000年,單田芳罹患胃癌,接受手術治療後,仍然不放棄自己熱愛的評書事業,毅然繼續創作并錄制了後續的20餘部電視和廣播評書作品,其中大多數為經過重新創作和修改的新式評書,如《賀龍傳奇》《血色特工》等紅色經典系列評書。

2011年,單田芳的《言歸正傳——單田芳說單田芳》出版。這部自傳是根據他的口述錄音整理而成,保留了他獨特的語言習慣和風格。這也是他最為擅長的表述方式,再現了著名評書藝術家的人生經曆和一個曲藝世家的興衰。

單田芳身上既有着老藝人的質樸,又願意積極擁抱時代。他覺得舊時候的江湖藝人太欠缺文化,自己不能這樣,便到東北大學函授學習曆史。對于生活裡出現的新科技,單田芳也抱着接納的态度。在他去世的前五天,也就是9月6日,單田芳還在自己的新浪微博賬号上推送了一條消息,向大家宣布,他的線上評書公開課開講了。

2010年9月29日,由中國外文局、中國網等單位主辦的“單田芳網絡書場”開播。視覺中國供圖2002年1月,公安部2002年春節晚會錄制現場,單田芳進行評書表演。視覺中國供圖

2012年7月4日,華鼎獎頒獎典禮,單田芳獲得2012中國曲藝演員公衆形象調查第一名。視覺中國供圖評書藝術的廟堂之趣

在許多人的腦海裡,吃飯時就着廣播聽評書,是童年記憶中難以割舍的一部分。

作為一種古老的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評書已有2000多年曆史,流行于宋代,在明末清初迎來繁盛。在娛樂方式匮乏的年代,評書是大衆生活的重要調劑,也是許多人重要的曆史和文學啟蒙。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評書的黃金年代,袁闊成、單田芳、田連元、劉蘭芳被人們并稱為“四大評書名家”,尤其是單田芳标志性的嘶啞嗓音,回響在一代代人的文化記憶裡。

進入21世紀,廣播電視等新興媒介一方面增強了評書的傳播力,另一方面似乎也加快了評書的“落寞”。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導緻聽評書的時間和耐心有限,然而長篇評書動辄100回以上,且表演形式隻有一個人、一張嘴,略顯單調,難以吸引觀衆的注意力。

單田芳曾說:“我這輩子,如果不說評書,我真不知道該幹些什麼。”某種意義上,單田芳的辭世,幾乎宣告了從明清延續至今的“說書人”時代更加式微。單田芳生前接受采訪時,被問及次數最多的話題就是“如何看待評書藝術的沒落”。單田芳最擔憂的也是評書後繼無人。

所以,單田芳不僅注重自己在專業領域的造詣,還随時代變化适時将評書推向市場。傳統文化不隻要傳承,還要随時代的變遷而與時俱進。就是因為有這樣的理念,單田芳才得以将評書及時推向大衆。

随着時代發展,單田芳發現傳統的茶社說書形式已經不能滿足觀衆的需要。他嘗試通過網絡、手機APP等平台,給更多人帶去藝術的享受。“時代變了,得通過新的媒體傳播,才有新的生命力。”單田芳說。

2010年,單田芳将“單田芳網絡書場”獨家授權給中國網。中國網文化中國收錄單田芳不同時期的評書百餘部,除有視聽功能之外,還設立更多與單田芳有關的欄目。單田芳曾表示,與互聯網平台的合作,是對評書形式上的一次大革新,評書由廣播電視向互聯網轉換,能夠在更大程度上讓網友們收聽收看他的評書,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這門傳統藝術。

時至今日,多種手段都被調動起來“講故事”,影視作品越來越多,網絡視頻作品也層出不窮,教育也随着社會的發展逐漸普及,具有說教功能的評書逐漸隐退到了大舞台的邊緣。然而,多年的傳承、獨特的審美味道,使它依然是中華文化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在評書的母體上,很多表達藝術和傳播活動都汲取了營養。

2010年12月28日,單田芳自傳《言歸正傳》首發儀式舉行。這部自傳是根據他的口述錄音整理而成,保留了他獨特的語言習慣和風格。視覺中國供圖

單田芳部分評書藝術作品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